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青年文化沦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两代人的言辞似乎是针尖对了麦芒,谁是谁非呢?而众人各言之文化又指代什么呢?早曾有人答曰,中国之文化便是儒家文化。可是又有人撰文“批判”说,你学习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在学习那封建的制度,那五千年遗留下来的糟粕。这一切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青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主力军,青年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无意或有意我们又将目光转到了他们的身上,企图从他们身上寻找答案抑或希望,因为从他们身上反映的文化因素正式决定着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关键。
30年的改革巨变,青年一代也走过了一个波折的成长历程,可是令长辈们看到的很不尽人意,抑或说是恨铁不成钢啊,于是有人提出青年文化沦丧了,可是青年又不甘心被如此说,纷纷反击,攻击年老一代。但是积蓄在我们心头的疑问并没有解决,反而愈积愈多,…
既然说到文化,我们不妨先探索一下下面这个新问题。
再说中国的之文化
一个民族的生存是靠着一种内在的文化推动的,而这种文化正决定了这个民族的信仰取向,价值观认同,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沉淀,是由无数代人不懈地传承所铸就。那么中华名族的这种内在力量是什么呢?一百年来,也许我们走了太多的路,回头一看不禁有几分茫然。在这漫长的路途中,也许是我们经历了太多,看到的太多,知道的太多,听到的太多,我们竟有些不知所措了。
说到文化,中国最正统的莫过于儒家,姑且容我这么说。只是在这千年的沧桑里已被歪曲变异遍身伤痕累累的她在这近现代100年的历史中又走过了她默默遭受践踏蹂躏磨难的历程。多少的苦难,多少的悲伤,多少的心酸,她亦随我们多难的民族一样备受时代的考验,抑或这更是说明了她本和我中华和而一体的,这不是中华民族之根吗?可是个人在时代的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当外部太多太多的因素左右着我们的时候,真理在谬论面前是那样的软弱无力。有学者指出日本弹丸之岛在二战之后之所以能在物质极度匮乏之下迅速崛起就是因为他骨子里那种特有的文化,那种将儒家的精义和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到大和民族之根上让她开花结果的文化。而我们又是如何做的呢?
公元140年,汉武帝即位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奠定了儒家在中国漫长历史长河中的正统地位。当董仲舒等将孔孟以来的“五伦十教”演化成“三纲五常”时,其实,今日之儒学已非昨日之儒学。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取代了“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儿不孝。”“夫不义,则妻不顺。”无论是出于对统治者的迎合,还是先秦儒学对生产力的要求过高,此时之儒学已昭然若揭化为统治者一种政治工具,一种用来单项约束、麻痹、压抑人民的并以此来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而这正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将儒家赶上审判台的原因,只是我们在那民族有难的时候是否理性的分析了呢?一切来的都太忽然了,国难当头啊,匆忙间,我们就是这样或那样的一味的批判着所谓的封建礼教,却从来没有想一想被糟粕掩盖之下精华,抑或吹去她表面积攒的浮尘,看一看她本来的面目再做一个判定。在长长的批判声中,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走过了她千年波折的路。
曾有人说,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致使中国走向了落后挨打;也有学者指出,我们只看到落后的后200年,却没有看到16世纪以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啊,当我们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时,西方装配着火炮的海盗船早已在本国政府的默许下火速向东方驶来。继而我们就看到了中国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一个世纪的耻辱永远的烙在了中华民族的身上。可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将其归咎于儒家文化身上未过于太片面了。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大国,本身带来的封闭性就决定了她在那个时代必将走向落后。左右中国进程的是那随着国力增强之后自高自傲的本性,如若单纯归咎于儒家文化亦太牵强附会。
一百年来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又走了如何一条路呢?
当1840年的炮声终于惊醒了国人的美梦,甲午辛丑那不堪回首的记忆又激起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前途担忧,为中华民族的命运担忧呢!在这战争和革命主题的年代,文化的革命也悄然拉响。无论是“全盘西化论”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都无权否定先人的聪明。由于某种限制,我们的眼睛却只是看到了被政治工具化的传统文化,并无情的将所有的罪名强加于她的身上,而很少正视她本身真正的内涵所在。
当1949年,倡导新儒学的中心转移到了港台海外之后,在长达近40年的时间里我们大陆沉浸在一片共产主义熏陶之中,我们喊出了“不要富人”,富人是没有了,可是我们都变成了穷人,无奈之下我们打开了国门,可在我们高涨地“打到孔家店”、打倒一切、“破四旧”之时竖立起来的信仰此时却显是那么的摇摇摆晃。于是我们有喊出了复兴新儒学,建设社会主义儒学之类的口号,亦是争论不休。
一个民族的发展是植根于她的民族之基上的,而这正是她的民族之根,可是100年来我们摇摇摆晃不知所以,直至今日,茫然失措。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
青年文化和我们整个社会整个民族地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她同出一种信仰,她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整体价值认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这篇分析青年文化的文章才费了那么多口舌把我们的整体文化所碰到的新问题罗嗦了一二,以便于我们后续的分析。下面不妨分一下几个方面将我们有关青年文化地问简要题阐述一下。
首先,我想从青年的自身说起。
既得利益的满足所带来的心理因素
老毛同志在他1925年发表的《中国社会阶级分析》一文中指出当时中国的阶级情况为摘要:1,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2,中产阶级;3,小资产阶级;4,半无产阶级;5,无产阶级。同时又指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反革命派,中产阶级对革命具有既支持又反对的矛盾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依次渐强。
鲁迅先生曾说过,“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阔气的要保持目前状况,未曾阔气的要革新。打的如是,大抵!”理解了这句话我们便不难明白为什么说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反革命派,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太多的既得利益,所以为了保持既得利益他们不得不干扰破坏革命的进行。中产阶级并不像上述阶级那么庞大,虽然他们也获得了一些既得利益,但是由于本身的弱小他们还会面临着外来资本及本国军阀的压迫,一当此时利益难以为继是他们便会赞同革命,而当全国大规模的无产阶级也积极地参加到革命之中时他们又怕了,他们怕强大起来的无产阶级威胁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又会反对革命,以此呈现出这一矛盾心理来。而对于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来说他们的获得利益本一个比一个少,有些都难以维持生计,所以老毛才会说他们的革命性一个比一个强。由此可以看出同为青年,他若属地主阶级或买办阶级抑或许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其表现皆不尽相同,从宏观上来说应当是这样的,当然这也并不能排除例外,但总的来说生活环境对人所造成的影响是是万万不可忽略的。
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公元265年,司马炎取操代魏,建立西晋,历尽数年征战,灭吴蜀而统一中国,但这大一统亦只是维持了二十余年即宣告破产,此后又是三百余年的分裂。西晋灭亡的原因的确很多,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自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汉末有黄巾大起义,之后又有董卓叛乱,之后又是群雄割据及至三国鼎立,在这不断动乱的背后,都有自东汉以来把持了地方势力的士族在起功能。西晋的建立并没有把这种情况得以改观。作为王朝主力力量的世家大族未必就有分裂的意图,充其量不过是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但新问题是这个阶层获得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而无所作为,精神腐朽!高官厚禄可以世袭,私欲膨胀,官僚之风腐糜,其政治败坏亦理所当然。汉晋如是,推而广之,在任何时代,任何团体,任何个人亦复如是。
我们并不是说生活好了,人就没了斗志。可是一个从小在父母的暖和的襁褓中无忧无虑的长大,没有任何的生存危机,也没有非凡要考虑的事情(早恋除外),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惯养之下的人,我们很难想象他的独立思索能力到底如何。可悲之处,又有多少人不是踏上了社会还需要父母的“关照。”“穷人孩子早当家”,但为什么不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不了家呢?因为我们给和了孩子太多,因为孩子得到了太多的“既得利益”!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一片溺爱之中,我们何尝不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只是这轰轰烈烈的大爱之后是否就是龙凤呈祥呢?也许这就是影响青年文化的第一个因素,也正是这个因素无形中注入到每一个人身上之后,便又因人因环境繁生出那些令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可怕因素。为了上网可以去抢劫、杀人,即便使自己的生身母亲,为了养网友也会义无反顾的将屠刀挥向,人心何在?这是少数,但是这些年来却从没有断过!积少可以成多,如若我们不加重视,将来我们更不可想象,这亦不是杞人忧天、混淆视听,这只是我们所看到眼前新问题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甚至一个警示,未来的新问题我们是无法想象的。如若有人说讲道这里我们已经将孩子家庭教育失职的矛头完全指向了父母们,其实这是不对的。有些新问题我们是根本无法逃避的,这里就不敷言。
影响青年成长的因素很多,也正是这些因素早就了青年文化后天形成的属性,其中许多是由时代造成的,在改革开放的30年来,经过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期,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亦未尝不困扰着人们。
拯救这个时代的不是典型、模范、英雄!
有一位80后末班车的青年,他打小在小山沟里长大,在那个时候蹲在校园里的学生不得不对书上的那些英雄顶礼崇拜,可以毫不犹豫的说那时的人生观里何尝不是被英雄主义的教育灌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呢!15岁,当他走出大山,来到这个社会,真可谓傻了眼。在老毛的著作中我们没有发现大肆英雄主义的宣传,恰恰相反,他正是抓住了理论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让他的著作含有不可抹灭的价值。然而在我们历来的教育中我们又是如何讲述那个年代的呢?他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其实,从某一角度来说我们都被“英雄”给“骗”了。
我们的新一代青年接受的是上世纪的英雄主义教育,我们面对的确实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他们接受的生存理念却并不能使他们立足于当今社会,他们背负着“为人民服务”却看到这世上人心的自私和狡诈,他们在学校里带来的那套观念又使得他们在这个社会频频碰壁,他们自小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却只能任着老实、善良被欺弄。在整个价值体系的熟悉之中,他们究竟是墨守陈规地推崇老一套还是那种所谓的新潮观---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人若想在这个社会靠上脚必须学会斗争,要不择手段、残忍、背信弃义,向权利靠拢,向金钱靠齐?
当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道德观念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的时候,我们企图力挽狂澜,推出一位位英雄、模范、典型,曾几何时有人说“典型”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但典型的魅力来自于它的真实,可不经意间我们便将其过分美化和夸张了,在我们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闻观突出“典型”宣传的同时,在我们在忽略了艺术创造的原则的同时,我们便自然而然的忽略了“典型”带来轰动效应背后隐藏的一个沉重的副功能——加深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既然我们明知道这个社会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所冲击,而我们在推广典型的时候有没有让效仿者做好足够的心理预备呢?1983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生命的专栏》被读者誉为有关张海迪报道最优秀的一篇,原因何在?那就是无非大胆地写了张海迪老师如何想过自杀而又如何挺了过来,可悲的是我们一直以来又是如何对典型进行报道的呢?记者在通讯中写到张海迪老师对他说“这件事,我给一些报刊写过,可是他们都删掉了,也许有人认为,这对一个先进人物是不光彩的事情吧!”也就是我们长期以来认为那是“不光彩事情”,也因此对典型的报道如出一辙,才造成了今天我们青年对理想和现实产生强烈的距离感!2009年11月12日《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写道,“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真实…,尽管,真实有时令人难堪,但是,直面真实的民族才是真实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才是坚强的人群。”
拯救这个时代的不是典型,不是劳模,不是英雄,她是一种内在的文化,一种植根于中华民族之基上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观!中山大学提出“对于本科生来说,完整的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目标要比培养未来的‘精英’和‘大家’来得现实,在大学扩招的今天尤其如此。”这岂不能说是高明之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把“人”放在第一位!我们不要让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培训中再反复学习“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基础教育干什么了?我们的高等教育又干什了?“理论要结合实际”我们反复强调,可是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做的一点儿也不好!这对我们今日之青年所造成的影响能不引起思索吗?
“个性”和“集体主义”较量的牺牲品
也许上面的有些新问题早有人注重到了,他们同样希望青年能够摆脱困境。他们也不满集体主义对个人的压抑,于是他们借鉴和西方的先进理念大力倡导个性,可是在大力倡导个性,张扬个性的同时我们又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我们新一代的成长过程之中出现了从寡言少语到表现个人再到拼命地学习收敛,这是否使我们教育的盲目性造成的呢?这种现象对于刚走出%26#18465;门的学生来说未尝不显得突出。在我们大肆批评传统教育集体主义压抑个性发展的同时,我们却有意或无意忽略了西方理念在我国碰到的“水土不适”。当我们的新一代在求知若渴的心理下努力地学习着张扬个性,来到社会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在频频的碰壁之后他们才忽然想起老祖宗为何说“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即便是现在的某些“成功”刊物也无不是是变相的教导“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的大道理。又来教导青年们不要“逞强斗胜,刚愎自用。”要“柔弱谦虚”,别做那出头鸟以此来迎合青年碰壁的心里。也许十年前这些“专家”亦是满口大喊解放“个性”呢!谁说不是呢?昨天他们是大师,今天还是,不过这“真理”又变了味。但是我们也相信大部分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有一小撮人皆借机发了点小财,这亦大可不必。
成长总是这样或那样的出现无可避免的挫折,我们亦是在这困难和挫折中前行,一切的困难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人生的一道试题,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考试嘛!
现实主义的“理性”到底是什么?
经历了前面的挫折我们的青年可以说变得聪明了,亦或许说这是——理性!
曾见一位山大的学生在复习考研,问他为什么不去考公务员,他抬头笑笑,“咱家没人,考也考不上。”是啊,对于那些不懂事的同学来说他聪明多了,亦可谓先见之明。有一次和一朋友谈论各类社团的功能,朋友只是不屑一顾的说那些东西只是虎小孩子的,中国不适合发展那个,社会上的政府控制的太厉害了,学校里的不是为学校跑腿的就是被学校管着,还说真幼稚谈论那个。现在有许多单身女性,而问其为何迟迟不结婚,无非是没找着满足的对象,正所谓有钱的看不上,没钱的咱看不上,因为“物质是人的第一需要,剥夺了对弱者的享有权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亦有人指出在商业大潮下,人们择偶的标准趋向现实、物质花也无可厚非。难道这些不都是理性吗?
可这理性到底是什么呢?
理性到底是什么,虽然我们说不清,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几多时候听人说要理性的对待生活,是呐今日的青年的确学会了“理性”,对待生活,对待爱情婚姻,对待人际关系,对待社会。有人说雷锋死了,这是一个商人的社会,一切都要向“钱”看,这是理性。谈婚论嫁归根结底论的就是你的家底,这也是理性。我们都明白了官场的道道也知道了如何找他们办事,有甚者亦对腐败现象不屑一顾,因为习以为常了呀,这也是理性的熟悉。为了利益我们可以不顾一切,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理性的发展正在代替者人性的发展!理性就是这样一步步将将我们的“青年文化”一点点地驱散。“兴废系于时序”,在我们国家这个非凡的时期里,社会转型带来了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是贫富拉大了,使得他们不得不向钱看吗?“人不患贫患不均”,物质观念的弥漫不得不让她们以物质条件为衡量优劣的标尺吗?社会风气如此,想办事你也只能如此是吗?腐败很正常,谈那个是在浪费时间是吗?路过那所谓的被默认的“红灯区”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抑或许我们是麻木了!理性已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表现,因为想改变现实那是荒唐而可笑的!为了生存而屈膝,为了命运而折腰,一切听之任之,一切都被定义是“理性”的表现!
记得听一次大学生辩论赛,反方说道“我国现阶段生产力低下,物欲横流,道德滑坡,功德沦丧。所以在这种情况为改观之前请不要搭理生疏人。”对这种理性也许我们只会付之一笑。今天的青年最大的理性也莫过于对政治的看法,当他们暗嘲着上世纪的青年标榜所谓的“和平、进步、平等、自由、进步、博爱”,企图去唤醒“世人的良知和道义,改变世界的格局,扭转历史的进程”是多么的幼稚时,他们又是多么的理性呢?正如上所述,他们知,他们看到的太多,知道的太多,听到的太多,明白的太多,虽然他们经历有限,但这足以令他们做出今天的举动。只是没明白到那个地方上去!反而知道的多了、听到的多了、明白的多了反而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说到底,可这理性到底是什么呢?
最近有一本网络畅销书也许大家听说过《别笑,我是高考0分作文》,其中有一份辽宁卷的零分作文是《我能》,也许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就能对青年为何会有这种所谓的理性而有所了解,作文的第四段写道,“能者多得,能吃,能玩,能闹,能花钱,我都能,终因“银根”紧缩而不能,非我不能也乃钱少而不能也,因此未能能者多得;能者多老劳,老爸能忙,能累,能吃苦,无非月薪500块,非他不能也,乃权小而不能也,因此终究能者多劳;能者多上,姐夫能干,能忍,能文笔,可惜只做小科员,非他不能也,乃无人无势而不能也,因此未必能者多上;能者多福,姨夫高中文化当镇长,能说,能捞,能富家,无奈也得蹲大墙,非不能也,耐他太能也!因此未必能者多幅。”这只是沧海之一隅,对于这理性如何而来我们无外乎从我们的社会去找原因!正如一位网友给这篇作文的留言那样,我们真得给这个社会打打分。我们不知道这理性到底是对是错,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得不对这理性,对这理性的产生由来而思索!它所对青年多造成的影响不更值得我们去思索吗?
其次我们不得不说说我们的价值取向了。
新时期文化价值取向的迷茫倾向
今天,我们一边批判着西方媒体新闻价值要素中低俗的“人情味”取向,那种把人情味定位为“女性、儿童、野兽”,“怜悯、惧怕、嫉妒、情爱”,乃至于把人情味归结为“女性”,什么“没有女性就没有新闻”,女性新闻“对于异性的性欲同样具有吸引力。数落着人家是“煽情主义的价值观”,说人家是“主张露骨地宣泄兽欲,还算什么人情味?”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看一下我们眼前的媒体他们在“宣泄”什么。按照风格来分我们的媒体可分为严厉型和通俗型,严厉媒体中我们可以看到变化很大,也不像当年那么严厉,许多机关报刊亦有许多活泼的专栏,比如《济南日报-声音》。可是对于某些通俗媒体来说他们变得更俗了!其实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我们的很多此类媒体简直可以说就是按着人家西方的“人情味”“照葫芦画瓢”的。看看街头报刊厅上的报纸都挂满了什么,“某国百岁老太嫁三十岁小伙”,“英国一男子强奸阉马获刑”。网络媒体的“八卦”就不说了,以诉说越轨、“二奶”和社会反常现象的杂志亦是布满街头,即便是电视台的娱乐节目以满足人的好奇心为宗旨的还少吗?我们不要说人家西方“猎奇之风久盛不衰”,看看我们把这中所谓的“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恶劣传统”继续的不是也很好吗?
当然一味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这也往往是人走向极端,我国新闻体系总体上来说好的还是大有人在的,只是以上的现象不得不说明我们目前文化价值取向的迷茫。
曾有一本书为《菜根谭》注释,对“知成之必败,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则养生之心不必过劳。”一句的译文是“万事万物有成又败,如能明白这种道理则凡事不必急于求成;人生之有必死,明白了这个道理则养生不必太过于费心。”但是紧接又有一段延伸讲道“‘人生自古谁无死’,多少风流人物今又安在?长生不老是不现实的,还不如及时行乐,好好享受。”这也无不放映了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状况——价值观的迷茫。
也许你可以看到从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个性主义——理性主义,结果还是茫然失措。其次我们就不得不说说我们的教育了。他对青年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教育在转型期发展中的新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虽然孔子早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是多年的应试教育以来,我们拘于条件所限并未真正的做到这些。其次,有人指出摘要:我们是否在意那些所谓的“重点学校”,“尖子班”的存在呢?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新问题呢?也许稍微一想我们就能明白我们的教育对“才”的关注取代对“人”的关注,造成教育根本的树人育人功能的旁落。在这教育的过程之中,对少数优异学生的关注取代了对大多数普通学生的关注,致使义务教育具有了本不该有的竞争性、淘汰性、选拔性。其直接导致的后果莫过于是筛选出一小批所谓的“尖子”而造就了大量的教育的“失败者”!!!从根本上导致了教育的公平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又看到了另外一种想象,教育既不关注“才”也不关注“人”而转向关注摘要:“人头”,尤其在高中等职业学校里。他们所借助的正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而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刚刚起步,各种现象亦在所难免,这也反映了我国在推进普及教育之时对学校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那些生存型的各类高校职业学校。但学校只把在校生的“人头”数放在第一位,无疑不是教育职能的又一旁落。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职能的旁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亦不得不使得我们为之思索。再次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的考试,尤其是高考,其实许多人都存在着许多的误解,总是埋怨中国的考试制度,埋怨高考,其实这是不对的!
上古三代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一般贫民百姓无缘源于政治,生来是草民,死亦是草民。秦汉以来摒弃了这种世袭制,开始由地方官吏举荐贤能,无疑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当新的“察举制”助长了世人虚伪的秉性后,又有“九品中%26#11107;制”终有“科举”诞生,从此平民百姓可以“学而优则仕”,在“科举”“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人才”,“将儒家思想全面推向社会是各个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之后,这一“曾经公平合理,积极有效的选官制度”,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捁”。今天在屡屡有人埋怨高考制度的同时,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我们的这一制度无疑也在一定的旴期内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试想在我们这一个“人情大国”之中,若没有高考这些考试也许会是另令一番光景,“有权人的子弟上一流学校,有钱的上二流学校,有关系的上三流学校,三无的贫民百姓子弟也能是‘佳里顿(家里蹲)大学,地理(里)系,种包米专业’的料。”无可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种教育制度无疑也在某种程度阻碍了时代的发展。“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辉煌掩盖了科举之下多少落第士子的泪眼呢?金榜题名的“高考状元”的喜悦,又沉没了多%26#19473;落榜生的眼泪呢?今日的青年除了学会了考试又学会了什么呢?如前所述,我们连最起码的完整的人格教育都没有做好!
我们期待明天,我们也相信我们的教育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不断完善,只是对待任何事情任何新问题我们不可偏激,更不可盲目,否则非但看不清新问题反而招惹不尽的烦恼。倘若将那些偏见传出影响了舆论真乃惹乱之渊薮。
青年文化将何去何从
上面我们说了青年许多“不是”,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我们的青年在大是大非面前那种大无畏的表现,无论是在汶川抢险的一线还是在舍身救死的时刻,他们的无畏是无可比拟的。就前段时间湖北荆州大学英勇牺牲的三名同学来说他们亦无愧“共和国真正的娇子”!只是那船老大将英雄青年的手绑在船舷上无情地“挟尸要价”,大是大非,大善大恶,竟如此呈现在同一画面之上,如何令我等不为之痛心呢!金钱物欲之心就是如此之猖狂!在多年的物质匮乏之后,我们的整个名族终于觉醒了对金钱的熟悉,于是着整个社会唰的都扑了过去,竟是如此之猛烈!当我们的青年都亦如船老大那般时,那才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
另一方面你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一直保持着几千年来的封建痼疾,这又岂是一朝一夕挥之尽矣的。明朝大儒方孝孺曾明确的说百姓“好义则易使,从化则畏法。”只是这从化都把我们“化”成了什么呢?
丰子恺老师在《子恺画集》代序里写道“我眼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也许这就是一个人在饱经世事风霜成熟的表现吧!也许正因为成熟的人没了了激情,人太小又啥也不懂,所以我们都将目光聚集到了正值成长的青年身上,只是我们的青年恐怕都已经“早熟”了!而这“早熟”孰说于年老一代就没关系。批判者没有错,反驳者也没有错,这又岂是某个人某代人的错,正如大唐帝国的开放政策造就了宋朝的立国艰难。而我们的时代亦时时刻刻左右着我们的一切。在这一系列诸种因素之后,如若说少年者无知尚可谅,年老者如若再倚老卖老实属悲矣。青年文化到底还剩下什么?那些疑问该由谁往返答?这些责任应该由谁来负?我没有去批判谁,我也不想去批判谁,生在这个世间,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对于这些新问题,其实我们都是遥远罪恶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了,不免有人要问,兜了半天圈子,这青年文化到底是什么?
青年文化是什么?有人说它是“年轻人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一种亚文化,以‘叛逆’为主要色彩”,也有人试图从“文化消费”、“摇滚乐”来解释青年文化,也有人指出青年文化她指代的是一种含有批判性的文化,即对司空见惯了的丑恶现象的不满,对社会应有的思索,对理想对梦想勇敢的追逐等等。
天下间永远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一切真理的存在形式都是相对的,一切理论都来自于实践,一切脱离了实践的理论都是谬论。佛在说金刚经之时反复提到“四句谒”,但直至金刚经说完他亦未道出“四句谒”是什么,青年文化又岂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呢?否则太拘于文字,我们所知和不知又无区别了。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这一系列因素的碰撞和发展中最终造就了我们今天的青年一代。不管曾经如何,无论是未来的文化是多元化发展一体化并存,还是世界性和民族性共荣,还是超越东西方壁垒的一种新型观念的世界文化,我们只要坚守我们的根,让她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中华民族就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败之地!在这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之中,在这苦难和磨难,在这忧郁和焦躁,在这革新和创新之中,我们,前车不忘,廉耻不忘,不管曾经多少的悲痛和欢乐,光荣和梦想,高尚和耻辱,我们必然会让世界看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