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师价值和谐校园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教师和高校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1和谐校园符合教师选择工作的长期目标和行为偏好
高校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在于人文和工作环境的优越。虽然高校并非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但较之更为复杂的其他社会行业,仍是可期待的一片净土。在此,教师可以摆脱不良世俗的烦扰,探究“高深学问”,培养“浩然之气”,谨守道德良知。调查表明,教师选择在高校工作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摘要:工作稳定且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占31%的有效得分)、学术氛围好(27%)、工作有成就感且有发展前途(21%)、收入高(9%)、住房条件好(8%)、其他(3%)。这表明,和谐校园和教师选择工作的长期目标和行为偏好相契合,并成为教师发挥功能、实现价值的动力。
人才新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头等大事,是一切工作的核心。目前,高校已普遍熟悉到人才的重要性,并竞相以优厚的报酬延揽、抢挖拔尖人才,有些甚至开出了百万年薪。这些做法虽有良好的初衷,但未免有把教师看成“经济人”之嫌。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更高人生追求的教师,固然应当有和其身份、贡献相匹配的物质待遇,但更看重的是能够使其心情愉快、充分展示才华的校园环境。侯自新先生曾讲,当年南开大学建校的时候,请的都是留美的学生,这些人当时可以拿高薪到北大、清华,但为什么来南开?就是因为南开能够提供舒适的小环境,使其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从长期激励机制看,工资和福利并不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优越的工作环境、学术氛围和发展前途则更为重要。
3和谐校园是化解矛盾的调和剂
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也不能否认高校内部仍然存在着种种新问题。既有官本位、论资排辈、平均主义、学缘上的近亲繁殖等传统弊端,也有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教师之间竞争加剧、分配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功利心态加剧等新情况。社会上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思想观念空前活跃,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它们也会反映到高校并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这些新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轻则使教师情绪低落,心情压抑;重则导致内耗,人才流失,不利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有负大学的使命和责任。构建和谐校园,能够使校园充盈团结合作、互谅互爱、奋发向上的风气,降低乃至消除各种矛盾的不良影响。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因素
1高校运行力量之间的和谐
高校运行中主要有三种力量摘要:行政力量、学术力量和市场力量。现实中,学术力量最弱,它对行政力量的依附和对市场力量的攀附是不争的事实。行政权力控制和制约着学术力量,使其在学术活动中的话语权严重缺失。对利益尤其是对经济利益日趋膨胀的欲求,折射出部分高校媚商、媚俗的心态。我国高校的性质和职责决定了它不是脱离行政权力的纯粹的学术独立王国,但教学和探究有其独特属性,不能以行政权力运行的规则代替学术活动的规律。阿什比认为,在大学中不能过于讲求等级高下,大学的职能是使社会的等级颠倒过来。因为思想和创造不能由行政部门以命令方式向下推行,大学必须自下而上地进行工作。高校也不是经济的主战场,不能以纷扰的物欲和喧嚣的名利蒙蔽自己的道德底线,模糊自己的根本宗旨和长远利益。和谐校园的构建,有助于大学形成良好的治理结构,使各种力量遵循自身的规则发挥功能。这里,尤其必须确立学术力量在学术事务中的核心地位,如课程的设置、学科的建设、学术业绩的考核、教师的聘用等。学术力量参和学术事务的程度越高,学校的业绩越好。因为在参和学术事务方面,学术力量“不仅有信息优势,而且其个人利益和组织的目标不冲突”。
2高校和社会的和谐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愈来愈走向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中心,和政府、企业等发生着密切、频繁的互动。高校和社会的和谐,一是指高校应当从社会汲取发展变革的动力,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积极开展基础探究和面向国家战略目标的高技术探究,为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在所在地区文化生态中发挥示范和引领功能。二是大学应当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是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只有拥有思索和探索的精神自由和行为自由,大学才能迸发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大学的社会责任感追求的是“天下之大公”、“天下之大利”,是对社会和人类利益高瞻远瞩的关怀,而不能成为政府的附属物或企业的编外机构。否则,大学独立的价值判定能力就会被削弱。日本教育家永并道雄指出摘要:当大学和企业结合得过于紧密,学术上又过于反映出实用性的时候,大学的创造性就会枯竭。所以,大学不能放弃自身独有的创新知识和学术自由的特性,更不能放弃引领社会、塑造公共理性的历史责任。“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想要的(wants),而是社会所需要的(needs)”。
3高校内部基本队伍的和谐
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实验辅助人员是高校的三支基本队伍。行政管理人员承担着把握办学方向、组织实施学校行政工作、为教学和探究提供公平服务等职责。教师是高校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力军,在教学和科研中起主导功能。实验辅助人员配合着教学科研工作的实施,尤其是随着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非凡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实验辅助队伍。现实中,高校存在着教师不如行政人员、实验人员不如教师的情结,进而导致互不服气、互不配合,产生“内摩擦”、“内耗”等不和谐现象。实际上,大学既是一个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行政组织,也是以各门学科专业为基本单元组成的学术组织,维系这个复杂系统的有序运行,三支基本队伍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他们的区别只在于职责不同,而非地位的高低。高校的存在、发展和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三支基本队伍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
4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和谐
基层学术组织包括学院(系)、独立探究所(中心)、学科、项目组、教研室等。基层学术组织的和谐指行政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一般成员的恰当配合、协调有序的状态。具体言之,指各成员既各安其位,又互相沟通;既保有个人的学术喜好,又能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既提倡正当竞争,又鼓励精诚合作;既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把握学术探究方向、整体协调的功能,又尊重科研人员独立、自由探究的特征。基层学术组织不和谐,形不成团队和合力,在科学探究日益讲求协同攻关的今天,难以产生大制作和原创性成果。基层学术组织不和谐,经常引发两种严重后果摘要:一是学术带头人或者整个团队的集体出走。一个好的教师的流失,不仅是个人的流失,也是他长期以来占有的社会资源的流失,对学科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影响甚大,对一般高校的影响甚至是致命的。二是学术组织内部某些成员脱离原学术组织,“另立山头”。学术组织的分裂,极有可能造成学术队伍萎缩,学术传统中断。基层学术组织是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和教师最为贴近和密切,故其和谐状态对教师价值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非常关键。
5高校学术氛围的和谐
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关注着一个话题摘要:高校的教授越来越多,但缺乏能够引领科学潮流的大学者。和谐学术氛围的缺失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和谐的学术氛围,一是对科学探究规律的熟悉和遵守。现在,许多高校或热衷于论文数量的攀比,或沉湎于科研项目的争取,或以巨奖“鼓励”多出、快出成果,或把教师相对短时间的学术成绩和其物质待遇、职称等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凡此种种,都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渐行渐远。二是对教师学术探究个性的充分尊重。科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造性。不能简单地把开辟独特的探究方向、使用独特的探究方法、采取独特的探究视角的人归为异类。科学史上,恰恰是这样的人才是原创性成果的不二人选。三是鼓励不同学派的存在和不同观点的争鸣。只有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中,相互启发、博采众长、激发思维,才有利于新思想、新观点的形成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四是宽容失败。科学探究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失败是科学探索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走向成功的阶梯。既褒扬成功的探究,又容忍探索的失败,才是真正的“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1高校领导的治校能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精神层面,涉及到和谐校园理念的提倡、和谐校园意识的灌输、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在制度层面,涉及人才的选拔、考核、评价、使用、培养等规章的制定和完善;在工作机制层面,要建立教师对学校事务管理的参和机制、监督机制、规范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等;在工作方法层面,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教师工作的特征和规律,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在利益关系协调层面,应当把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和维护教师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兼顾不同层面教师的利益,果断纠正各种损害教师利益的行为。所有这些,都需要高校领导班子高屋建瓴、统筹谋划,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极大的聪明和热情促进和谐校园的实现。
2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目前,高校已超越了置地、盖楼、扩招等外延式发展的阶段,而转向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内涵式发展首先是提高办学质量。办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唯有不断提高办学质量,高校才能树立完美的形象,享有良好的声誉,体现崇高的价值,实现神圣的使命。教师才会产生恋校情结和荣誉感,并进一步进发出教学和科研的热情。其次是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包括优势、特色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学术团队的组建等诸方面。任何一所大学,由于其资源的有限性,不可能做到全面发展,因此,特色学科、学术大师、优秀的学术团队即成为立校的根基、竞争的资本和扬名的旗帜。第三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正是在为社会服务中,高校的人才优势才得以充分的发挥,同时为高校带来优良资源。所以,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唯有发展,才能凝聚人心、增强竞争力,最大化地实现广大教师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有效地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
3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凸显了人的重要性、主体性和目的性。在高校,以教师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以教师为本,首先是尊重、理解和关心教师。要真正把教师作为办学的重要主体、学校存在和发展的依靠力量,切实关怀其物质需要、精神诉求和政治进步。其次,要乐于和善于为教师搭建发挥功能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最广泛地调动其积极性,最充分地激发其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动性。最后,支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和提高。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即使作为知识拥有者、承载者、创造者的高校教师,也面临着知识更新、拓展的新问题,应当保证教师进修、培训的时间和空间,避免过度用人、用而不补的“竭泽而渔”现象,实现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
4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反映和升华,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智力支撑和思想基础。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共同持有并遵守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集中反映了一所大学存在的社会价值和自身追求,是学校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强调摘要: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的文化建设。大力宣扬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繁荣科技、服务社会的大学精神,倡导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潜心探究、严谨治学的良好校风,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现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突出和谐的思想内涵,即崇尚和谐理念,倡导和谐精神,营造和谐舆论,培育和谐因素,促进对和谐校园的认知,坚持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行为准则,形成以维护和实践和谐为荣,以背离和破坏和谐为耻的校园风尚。
5制度和道德规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障
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由之路。制度、道德规范均以和谐为重要价值和基本精神。李龙教授认为,和谐是法的综合价值。好的制度确认权利、尊重权利,注重公平和正义;道德规范倡导人和人的诚信、友爱、互助、融洽相处。故和谐校园必然是民主法治的校园、从善如流的校园。制度、道德规范又是以多元利益并存为基础的社会调整机制。校园的和谐是在多维利益冲突和道德冲突基础上的和谐,在利益和价值观分化的现实条件下,和谐的基本标准是行为的和谐,人们可以保留思想的多样性,但基本行为必须符合统一的规范,这就需要能够主导和控制利益对立关系的力量来推动、维系和保障,这种力量只能是制度和道德规范。通过制度设计、道德引导,使教师责权相应、利益平衡,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6教师自律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动力
现代社会对教师存在着种种诱惑,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高校突出地存在着学术和功利、官本位和学术本位的冲突,淡化和污染了大学的学术气氛,影响着教师献身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新问题,有赖于政策和制度,要制定学术和功利相对称的办法,建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平衡的有效机制。但就教师自身而言,也需端正心态,为自己合理定位。教师应当具备献身教学科研的精神,享受教学科研的乐趣,以人才培养和学术探索为荣耀,以讲师德、尽师责为荣耀。教师应以国家和人类的整体利益为目标,将个人的学术追求和功利追求融入到社会、学校的发展中。要恪守职业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摆脱狭隘的个人名利观束缚,以对学术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进行教学和科研,克服急功近利、浮躁的心态,在实事求是地不断创新中实现自己神圣的学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