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范文

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教育目标,而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的大专院校,则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试就我国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及构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大学素质教育模式等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新世纪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素质教育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二十世纪下半叶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促使人类社会正在向着一个与工业经济时代不同的新的经济时代迈进,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对劳动者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在工业经济社会,劳动者拥有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是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对劳动者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要求则较弱。

大学素质教育的兴起也是高等教育面对新世纪社会和科技发展挑战的必然选择。新世纪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使人类面临着复杂的局面,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在教育目标上作出重大选择。其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显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总体趋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其二,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和多姿多彩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危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固然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但更需要人类加强自身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心。其三,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使得人类社会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竞争的主体已由军事实力的较量转向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高等教育由学科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思想的转变,而且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冲击,大学教育中偏重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世界范围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各国在面向21世纪的战略考虑中,都把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到了教育改革的议程。

我国大学实施素质教育,除了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外,更直接的原因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在50年代初院系调整以后,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上长期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度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人文素质不高;二是过份强调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偏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三是过份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了教育的“教化意识”,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四是注重人才培养的批量生产而忽视教育对象个性的发展,这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这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必须通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二、新世纪社会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素质是以个体为考察对象的,是指个体完成一定的活动和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和决定行为成败的根本因素。个体素质对个体行为与发展起基础作用,是形成绩效及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内在条件。人的素质的主要构成要素表现为三个方面:知识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

不同的社会发展时代对人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在知识经济加速到来的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远远高于以往任何时代。

首先,新世纪对人才的自主思维和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是科技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在大学学习的知识可能还未毕业已成为过时的知识。这就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具有很强的自主思维和自学能力,善于对庞杂的信息进行判断取舍,能够持续地获得新的知识。

其次,新世纪对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社会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在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中,呈现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总体趋势,这就要求劳动者既要掌握综合化的知识和具有综合化的能力,又要学有专长、术有专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未来社会要求的劳动者,是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相匹配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新世纪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创新、创造活动要靠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交互作用、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未来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将会随时出现,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难以克服困难和挫折而获得成功。甚至连生存也是困难的。

最后,新世纪对人才的生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离不开健康、强壮的身体,没有健康的体格.一切都无从谈起。

总之,新世纪要求的人才,应具备这样一些特征:(1)能面向世界,具有在广泛的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上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2)能面向未来,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较快适应行业转换和改变主攻专业方向的能力。(3)能面向现代化,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既是能够对跨学科、跨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通才,又是对专业领域的问题有深入钻研,具有创造力的专才。大学的素质教育必须培养符合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三、构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大学素质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既是一种现代教育思路,又是一种现代教育目标。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人的其他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作为基础性素质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即培养学生能够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能够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使之成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要求并能够为之做出贡献的人才。

(一)培养学生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首先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经济学常讲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个例子说的是过去日本的渔民出海捕鳗鱼,很多船回来后鱼都是死的,但有一个渔民却不同,他回来后,船舱里的鳗鱼都是活的。人们很奇怪,船舱里的温度一样,船的装备一样,各种条件都一样,为什么别人捕的鳗鱼回来后都死了,就他捕的鳗鱼是活的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这个老渔民快死时,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儿子,就是在捕了鳗鱼后,再到别的地方去打一网其他种类的鱼,倒到鳗鱼仓里。因为这些鱼跟鳗鱼不同类,进了鳗鱼仓会乱钻、乱咬,这样,鳗鱼也就都动起来防它。这样捕回来的鳗鱼就都是活的了。经济学里用这样的故事说明的是竞争出活力,用在教育学上则说明了复杂的环境能锻炼人的生存能力。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跟社会很少接触,在学校接受的也是理想主义教育,生存环境过于单纯,对社会的复杂性了解甚少,一旦走上社会往往难以适应。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学会生存,核心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做一个符合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能够协调发展的人。学会做人所涉及到的较为具体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判断和选择。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在社会价值的选择上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一种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我们的教育在社会价值体系方面究竟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这是不言自明的。另一个是世界观的差别与选择。千百年来,如何认识对待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一直是众说纷纭。

学会生存,重要的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缺乏适应能力,只有把“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厚的知识功底以及灵活应变的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强化基础知识,拓宽学术视野,让学生获得解决涉及广泛问题的能力和向多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强调系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本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多种复杂局面解决多方面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的本质是学会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而学会不断地解决问题。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渐进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幼儿就开始的过程,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学会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因而学会学习主要是学习者的责任,是通过学习者自身不断“学”的实际才能“学会”的,那么教育者的作用在那里呢?韩愈的《师说》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实,他只说对了一小半。还是朱熹说得更确切些:“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教之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以通俗的话说,教育者的作用是使学习者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思考去获取真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索未知。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给学生方法。相比较而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最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就说明了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等于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就可以自己主动发展。

(三)培养学生学会创造

能创造是人类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最重要特征。高等教育应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在素质上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欲和创造欲的培养,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探索,敢于标新立异。要尽可能教给学生以科学的创造方法和技巧,并提供发挥创造才能的实践条件和氛围,培养他们的创造勇气,创新精神,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的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