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

【摘要】网络化对大学生产生和正在产生着多方位的、深刻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换运用,是摆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化运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网络化条件下的转化运用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取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连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施行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信息纽带,是构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要有效地在网上进行教育,必须对内容进行转化运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它必须不断的发展创新,它的变化发展是有历史和现实依据作证明的。从历史依据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生了变化;从现实依据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围绕着社会局势的变化而变化。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有:1.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广大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反对和抵制非科学信仰尤其是反对和抵制封建迷信的必要保证。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培养出合格接班人的重大问题。2.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是一个公民、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3.职业道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4.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内涵,也应该有其自身的位置。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5.诚信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和其它优秀文化传统一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时代都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都会为它打上政治、经济和阶级的烙印。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现代诚信既是对传统诚信的传承,又是对传统诚信的发展和超越。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社会,哪个阶层,诚信的人都是社会所称赞的,是为人处事的最重要的品德。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倡导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因此,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6.人文精神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及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其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7.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深刻领会“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规范的内容,正确理解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对待荣辱问题、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内容在网络化条件下的转化运用

(一)内容转化的原则、要求

1.理论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网络新载体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它承担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大学生的重要任务,必须强化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性。

2.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接受与否最终要由接受主体自己来取舍。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定要突出客观性。一方面,要按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在内容上始终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回避矛盾,不能搞片面性,要善于适度地通过对一些负面信息的分析以更好地增强正面内容的吸引力和理论的说服力。

3.针对性。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面上讲,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4.时效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和解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大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将其作为教育内容的素材,深挖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5.可读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为广大大学生网民所点击,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要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读性,就要紧密把握地域的特点、校园的特点和大学生的特点,内容范围要广,内容表达方式要多样,语言风格要生动活泼。

6.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透彻性转化。利用网络具有超时空和超容量的特点和优点,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讲深讲全讲透,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大学生求知的需要。

7.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广度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料的选择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教参,充分利用网络特点,更多地从网上下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广度、深度转化。

8.紧密结合重大政策问题来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重大政策问题来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为迅速地被大学生所接受打开便捷的通道。

9.紧密结合与大学生利益有关的问题来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与大学生利益有关的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相应引导,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10.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网上行为来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网上行为。结合这些网上行为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更具亲和力和实效性。

(二)内容转化要突出加强四个方面的教育

1.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首先是进行网络意识教育。即在实践中既要教育大学生增强开放意识、大胆地奉行拿来主义以获取有用信息,同时又要教育他们深入认识网络的本质、看清网络的两重性、合理利用网络,这是网络意识教育的核心所在。其次是进行“六不”教育。“六不”教育的内容包括这样一些:(1)不做“网虫”。即不沉迷于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等,要有节制地使用网络;(2)不做黑客。即不要利用网络攻击他人邮箱和网站,不做危害他人和国家利益的事;(3)不抛垃圾。即不要在网上垃圾信息,污染网络环境;(4)不浏览和传播淫秽物品。即要节制自己不去查看黄色网页和传播黄色信息;(5)不侵权。即不要在网上从事剽窃他人学术论文等侵权活动;(6)不轻信。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便相信甚至附和网上的过激言论、虚假信息和反动信息等。

2.网络法制教育。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要制定网络道德规范、推广网络行为规则,方能有效规范和约束学生网上言行。

3.进行网络主体性教育。网络主体性教育包括网络自主性教育、网络能动性教育和网络创造性教育。一些大学生不顾上课和做作业,上网成瘾,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自主性表明人对于影响和制约着它的存在与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有了独立、自由、自决和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和可能。这包括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和自主选择能力等。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自主性教育。能动性是指能动的人意识到自己与外物的主客体关系并以此来确立自我并实现和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的能力。就大学生网络主体能动性教育而言,主要是指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的教育。一是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使大学生明白什么是有益信息、什么是无益信息以及无益信息可能带来的危害;二是要提高大学生自我选择的判断能力,即要使大学生明白“选择什么”和“如何选择”的问题;三是要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查询、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分析能力等。创造性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就主体创造性教育而言,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创造意识,始终保持创造和创新的精神状态;其次,要通过一系列的网上创造性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再次,要特别重视对大学生批判精神的塑造,使大学生提高认识水平,不跟从、不附和、不迷信网上不正确言论和不正当行为,敢于革故鼎新、激浊扬清。

4.进行网络心理教育。一些大学生网上种种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和网络中的异化是和大学生本身心理上存在问题分不开的。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主体性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网络心理教育。主要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恋心理教育和网络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字上做文章.新华网.2005.

[2]韦吉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

[3]朱伟光,王琦.“红色网站”的效应[N].光明日报,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