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策略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较小学生而言,他们在生理上日趋成熟,对环境及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心理上较稚嫩,因而,还不太善于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冲突。
中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素质也参差不齐,容易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以下三种最为常见。1.学习压力大,容易引发焦虑进入中学以后,需要考核的学科数量增加,各门课程的学习难度也越来越大,有些中学生会感到不适应,成绩逐渐下滑,导致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厌学、嫉妒、焦虑等。对于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这些现象尤为明显。他们往往学习积极主动,但基础薄弱,也没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因此,面对成绩好的学生,因为分数的差距,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对于即将要中考或高考的学生来说,每一次考试都非常关键,这也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情绪,担心考不好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责备。一旦某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就会感到灰心丧气,严重时,自信心还会遭到打击,并产生极强的挫败感。2.人际关系不协调,容易产生逆反中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太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越来越想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教,希望得到充分理解、信任与尊重,但这个时期往往也是老师、家长管教最严厉的阶段。因此,中学时期通常是学生的叛逆期,学生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常见表现为:顶撞、挖苦老师和家长,希望老师和家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想法和需求,等等。如果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需求不理解、不引导,容易导致中学生形成冷漠、不合群,甚至偏执的性格。3.早恋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心理问题早恋,可定义为青春期的恋爱或对异性感兴趣、暗恋。在中学期间,学生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学生易对容貌佳、学习成绩优异的异性产生好感,受好奇心的驱使,接近异性,萌发情感。早恋的中学生往往非常亲密,以写情书、约会、看电影、逛街,甚至拥抱、亲吻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因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对青少年早恋总保持反对的态度,这使得他们与异性交往有压力,甚至不敢与异性交往或保持过度的敏感。此外,因缺乏与异性交往的经验,他们往往不能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从而陷入困扰,产生心理问题,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差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特别是物质条件比较优越。同时,他们大多是全家人的中心,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中成长,通常接收到的只有称赞和褒扬,很少被批评教育。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心理素质通常不太好。当他们进入高中阶段后,因学习、生活的压力突然变大,常常无法适应,加之不愿意与人沟通,如遇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就会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比如:厌学、逃学、顶撞父母等,甚至还会出现明显的抑郁、焦虑等症状。2.缺少有效的家庭教育与引导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家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乃至未来的生活。如今,社会上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过分保护型”和“放任自流型”两种。“过分保护型”多是分数教育、听话教育。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并不常关心,不懂得相互尊重和关爱,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放任自流型”多是因家长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与父母的交流时间少,容易产生孤僻的性格。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就会很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引发心理问题。3.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如今,很多学校还是以分数来衡量学生,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教育并没有全面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仍是“以升学率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有可无,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不到位,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施技能不扎实,使得许多学生无法寻求到外界的有效帮助,心理问题也随之变得严重。另外,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没有意识到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使得很多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由心理问题逐渐向心理疾病发展。
学校在塑造中学生健康心理时采取的策略
中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精神的过程。作为中学教育的主力军,学校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承担了很大一部分职责。它可以从设置专业机构、建立联动机制、增强教师防范意识等方面着手,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1.设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专业咨询机构首先,学校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保证课程频率。这个课程可以帮助中学生全面认知自我,了解心理健康,预防心理失调,教会他们自我心理保健。其次,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等专业机构,并配备具有专业基础和实操技能的专职心理健康老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分析后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后,还可以邀请校长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总负责人,以强化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全校师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2.强化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学校应该建立制度保障,开辟多种渠道,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首先,可以让班主任建立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多沟通、多反馈。其次,学校应聘请心理专家定期来学校与学生座谈,帮助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认知自我、走出困境,同时避免其他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最后,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在了解心理健康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3.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不但能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而且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第一,学校应该完善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鼓励他们采用活动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成长;第二,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学校有责任增强教师自身的调控能力。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并努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教师在塑造中学生健康心理时采取的策略
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教师的带动作用以及学生的从师和从众心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精神的作用,学会调节情绪、控制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1.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会直接传染和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而且要利用积极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愉悦情绪调动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情绪,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大集体,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愉快和幸福的。2.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分享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联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流程、步骤,灵活运用开放、自由、活泼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增强分享度、融洽度,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行为,以提升他们的成绩表现。3.积极心理暗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证明,教师合理的高期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成绩水平。因此,教师只有多用激励的教育方式,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也要给予适当鼓励,以防产生挫败感。同时,恰当的激励方式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即使回答不正确,也能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总而言之,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更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策略、有方法地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教师,要提升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及辅导能力,正视学生的需要,用“爱”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江孝松 单位:福建电大福鼎学院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