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学教导中学生实验心理的培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当外界的各种刺激作为“问题源”以一定的方式“流入”主体意识后,其中的某些信息可能会引起主体的特别注意,使主体感到问题的存在,即产生“问题感”。也就是说,我们研究任何问题,完全是主体自己选择的结果。产生问题后,如果受到某种启示,主体就会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将这种问题加分析整理,以确定问题的性质和语言表达方式,并形成一些假设性的解释。接下来,主体选择解决问题,搜寻证据,并考虑可能的结果。最后,主体通过实验,得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从这一角度看,即使是在“动手”阶段,主体也始终是在明确的意识指向的支配下工作的。因此,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实验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学生有了良好的实验意识,他的探究能力也就明显提高了。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极其必要。
培养学生实验意识的方法
实验意识就是实验思维的逻辑性内容的总和,包括实验者对问题的感知和判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谋划与手段的取舍,对实验结果的预见和确认,对结论的构想与表达等。我们只有以实验意识的形成为核心,去考虑实验教学的目标,才能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
1.通过形成问题感,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合理判断问题的性质,以及如何恰当地表述自己的实验目的。教材中虽然已写明“实验目的”,但它不一定能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例如,可以将与问题产生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有关知识和经验,从而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用言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天然水的净化实验”课题中,教师可以这样做:课前,指导学生复习有关理论知识。教师可将浑浊的天然水、澄清的天然水、净化水的外观相比较,并告知水垢的成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澄清透明的天然水生成沉淀的过程,并启发他们思考:水的暂时硬度是怎样产生的?加热过程为什么生成沉淀?怎样防止沉淀产生?让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学生形成如下共识。此时,怎样将天然水中的Ca2+、Mg2+除去就成为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这样学生会产生明确的问题指向,即实验目的:用怎样的方法除去Ca2+、Mg2+。
2.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教师可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表述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的基本意识活动是:反思实验目的,对问题背景中的主要因素加以甄别,考虑实际解决的可行性;明确实验手段和步骤,估计可能的结果等。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这些意识活动都会对实验行为起到定向作用。我们应将其视为实验能力中最本质的部分。有时,学生可能会产生对原方案进行修改的想法,提出有一定创造性的设计方案,教师对此要给示足够的重视和适当的鼓励。实验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重新审查自己的实验过程,并以书面形式整理出一份较为仔细、清晰的设计方案。这一方案包括:目的表述、原理说明、方法概要和步骤线路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审慎缜密、条理清晰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整理分析观察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观察能力是实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出建立数据意识的具体要求。因为只有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对提出的结论进行反思,我们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实验、再探究。强调数据意识的建立,就是要求学生懂得:观察的变量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何种方式记录和整理数据,与能否较好地反映变量的特征和能变量的性质作出较准确的判断直接相关。建立数据意识是实验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确认、记录、整理数据入手,要求学生能够选择使用较恰当的数据记录形式及图表等书面表述形式,对数据进行整理。
例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学习CO2的化学性质时文中指出: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底部,CO2浓度较大,到这些地方可做灯火实验,如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CO2浓度高,不能进入。这一结论是否准确可靠呢?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于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个模拟灯火的实验,并设计图表进行记录。有了这些记录,学生可以对实验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正确结论。
作者:张志祥单位: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八里湾镇初级中学湖北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