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信息技术与中职教育教学的融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通过中职学校的创新实践和应用案例,寻求和探索信息技术与中职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评价改革,以期实现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与创新传统的教与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策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教育;深度融合;实践
进入21世纪,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一些学校或地区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优质教学资源匮乏;二是一线教师教学信息化意识淡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三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普遍不高,存在“重硬轻软、重建轻用”问题;四是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系统化研究不够,缺少理论和实践支撑。2016年8月,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成立“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通过实验设计和试点校的创新实践,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和创新传统的教与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策略,使教师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寻求和探索信息技术与中职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教学评价改革的途径、方法等,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中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一、“深度融合”的界定
对于“深度融合”的解读,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融合不同于整合,寻找新的途径与方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改变教育的系统结构”;刘文东教授认为,“融合体现了教育教学思想的深刻变化,信息技术不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与教育教学互不分离、互相渗透、有机结合、无缝连接”;张永涛、藏志超等教授认为,“融合必须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改造与流程革新,建构起信息化教育新形态”;解文明、欧少敏等教授也持有“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的观点。综合专家意见,结合信息技术基本属性和中职教育教学特色,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中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创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融入到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也就是说,“深度融合”的本质和核心是通过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型”教育教学结构,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1]。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信息技术与中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要把握以下几条原则:一是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监控者。二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信息化资源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教与学资料,如立体化教材、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网络课程等资源,也包括多媒体教学素材库、教学软件、工具等。三是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探究活动的主线,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任务性、目的性,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做。同时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历与实际相类似的认知体验。四是强调“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合作或协作。五是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通常采用灵活的、可视化的方式进行阐述和展现,能够有效评价学习效果,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2]。信息技术与中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中职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课题名称:走进西藏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国旅游地理》这门课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西藏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学生心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圣地,以信息资源为平台辅助教学有助于缩短时空距离,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西藏的基本概况、旅游资源特点及特殊的政治历史地位,能够熟练地进行导游讲解。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整理素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汉藏两民族友好团结的重要意义,树立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对西藏旅游资源的认知和岗位应用;教学难点是体会西藏六十年巨变,升华民族情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站及电子杂志、图片、音乐、动画、视频、教学课件、实训软件等。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网络、电子杂志、声像动画和教学软件等多媒体技术,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通过电子杂志课前解读西藏、创设情境课中融入西藏、完成任务课尾感悟西藏、能力拓展课后保护西藏,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环节一:课前预习,讲述西藏印象。课前分组,通过西藏旅游网、中国西藏电子杂志进行西藏旅游资源的搜集和预习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讲述“我眼中的西藏”,成果上传到班级群共享。环节二:导入。以一曲饱含西藏风情的视频歌曲《天路》,引出本节旅游目的地———西藏布达拉宫。环节三:创设情境,体验岗位。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从事西藏的旅游接待工作,你如何将最美的西藏展示给旅客?学生运用图片、Flash动画、视频等信息化资源进行西藏导游讲解,分组示范、同学互评。本环节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交替,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环节四:任务驱动,突破教学难点:任务一:服务“教师暑期考察团”。借助信息化资源学习西藏人文景观、自然风情、西藏宗教及重大历史事件,归纳整理,提取西藏历史文化知识要点,分组示范讲解,教师指导点评。任务二:服务“学生暑期夏令营”。运用信息化资源学习感受五彩西藏(红、黄、白、蓝、绿),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藏、热爱西藏,懂得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效果点评:本节课没有为了追求信息化而盲目地将技术与内容嫁接,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将音像、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适时、适度地融入到教学中,创设情境,任务引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地位与作用的改变,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在教学实施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应重点关注以下因素: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下,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现代教学形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项目教学理论乃至系统论、建构主义理论都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其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
2围绕建构新型教与学模式来进行融合从教学目标出发,在相互融合中构建一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景象,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融合中要重视教与学结构的改变通过融合改变课堂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之间的关系,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者,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促进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对中职教学活动产生深刻的、革命性影响。
4注重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最大优点是方便了资源的传播和整合,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有效平台。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重要方面,教师应注重收集、整理和开发多种教学资源。教学媒体由过去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师“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情感体验及内化的工具。
5加强课程改革与创新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到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评价中,对专业学科课程进行升级改造,运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建立全新的信息化课程。
三、信息技术优化实训教学的实施策略
专业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特色,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中职实训教学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多、频率快、时间长,而由于中职学校实训教师数量不足,实训教师在操作演示时,无法关注所有学生,教师指导不到位,出现了学生模仿练习时操作不规范、不正确甚至无从下手的情况。另外,由于一些专业如数控、汽修等专业,实训设备数量、场地有限,实训耗材成本高,无形中会减少学生的实训操作时间,以避免个别学生因盲目操作而导致设施设备受损和教学安全事故。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专业实训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完成实训教学中的资源存储、虚拟仿真、实操记录、在线测评等功能,实现实训教学的全程、全员、全信息管理,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和管理成效。下面以中职中餐烹饪专业《提拉米苏糊的制作》实训课为例,解析信息技术优化实训教学的实施策略。中餐烹饪专业《提拉米苏糊的制作》实训课主要借助在线学习平台、交互式仿真实训软件及移动式互联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本节课践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导入,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目标,创设任务情境。课前,学生利用手机学习提拉米苏的相关知识,登录学习平台完成测试,教师根据测试成绩,由问题切入,实施教学;课中,利用模拟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提拉米苏糊质量的主要原因,解决学生理解困难、操作欠佳等问题。学生登录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完成仿真演练,利用教师演示的微视频让学生掌握烫蛋操作成功的判断方法。在实训中,学生依据仿真平台上的自主学习成果,小组合作开展提拉米苏糊的实作训练,并参照企业产品质量标准,采取“一展示、二观察、三品尝、四填表”的方式完成自评和互评;课后,优胜小组协助合作单位完成婚礼宴会300枚提拉米苏生产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线查阅资料、模拟仿真演练、观察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使其获得学习自信及成功体验。教学效果点评:本节实训课信息化手段丰富,采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演练,利用微课实时讲解突破难点,使用三维模拟动画来深入剖析,及时总结操作的关键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不仅将抽象原理可视化,还化解了传统实训教学中耗时、耗材、结果不易把控等难题,使教学过程得到系统优化,评价反馈激励及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融合于实训教学各环节,能够最大限度地虚拟仿真常见的实训设备及容易出现的问题,且带有步骤分项演示、人机交互操作、智能评分等特点,极好地解决了当前的实训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仿真软件和实训平台,通过文字、图形、动画、视频、模拟仿真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讲解,学生可以自主选取所需的教学资料,解决实训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设备场地有限、耗材成本高的数控、汽修等专业,实训初期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实际操作的费用,提升学生实操的安全性。同时,使用模拟软件,学生可以一人一工位进行操作,有助于教师的个别化教学指导,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实训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的实训平台,控制实训设备的使用,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将传统的实操训练与数字化虚拟手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自主考核评价等主动学习行为,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信息技术融入实训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实训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为学生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3]。
四、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是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采用科学方法,对教育观察、调查、测量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量化,并对量化结果作出价值性判断的过程。
1信息技术支撑下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教学评价的发展性。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最大的差别是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其实施的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核心是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使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反映学生全程学习结果,又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学评价的多向性。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向模式,而形成多向性教学。多向性教学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向性。其评价既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又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要考虑师生互动,又要考虑生生互动;既要考虑“人—机”交互,又要考虑“人—机—人”的交互,特别要关注学生主体的参与[4]。教学评价的开放性。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封闭的,评价主体是单一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教学评价是开放的,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企业都可以参与评价,注重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多渠道反馈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传统评价往往通过终结性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过程性评价提倡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地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这就意味着,评价学生将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有多把“尺子”,从而突破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
2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过程性评价的应用与实施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程性评价可以肯定学生的成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方便师生随时随地地记录学习过程,即时地、积极地对学习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反思、改进学习策略,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实现个体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电子档案袋是一种典型的过程性评价方法,也是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试点校尝试使用的一种新的信息化评价手段。电子档案袋以文件夹的形式存放学生的各种学习成果,如作业、小测验、论文、计划书、实习报告、学习心得、学习日志、调查与访谈纪录、成长记录、家校联系交流卡、学生作品集、音频、视频资料等。例如,一个机械加工专业学生的电子档案袋里,可以有他每个阶段的机械制图、工件作品,参加各类比赛的心得体会、视频资料,还有教师建议、家长的认可及同学之间的鼓励。电子档案袋可以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后检查自己的成长,教师能辅导和支持学生改进学习策略。过程性评价与教学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它直接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不能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分离开来。基于学习的基本过程、特点以及学习中的评价内容,过程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流程:过程性评价是伴随着学习过程进行的,每次学习之前,教师要把评价量表和学习日志发给学生。学习过程中,完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教师总评。学习结束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表现,要对部分学生进行追踪访谈,学生完成学习日志,教师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5]。过程性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获知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也能在教学反思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自2016年8月,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在全省十余所中职学校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施推进。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中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结构和教与学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后续本课题研究将着力在理论引领、实践检验等方面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2.
[2]王馨,郭丽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范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实训教学的融合性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17):86—87.
[4]郭万春,刘洪岩.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教学评价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153—154.
[5]高铁刚,王馨,寇海莲.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路艳娇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