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区域教育教学改革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广元市利州区中小学教研室秉承教育教学业务指导、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育质量监测与教育决策咨询的工作职能,在教研机制、组织、方式、策略等方面进行创新,完善职能,优化教研生态,引导广大教师亲近教研、智慧教研,增强研究效益,提升研究能力,从而促进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三级联动,创新工作机制
在区域性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利州区教研室以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平台、业务指导机构的业务平台、基层学校的校本平台为“三足”支点,构建“教育行政部门发动———教学研究部门推动———学校层面自动”的区域教育教学改革提质的促进工程。教育行政部门在目标导向、政策规范、经费保障、绩效评价等方面加强支持的力度,教研室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引领与服务等作用。区内各中小学以校本教研等形式为载体,以精细的教学管理、有效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等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改革行动研究。以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部门为主干、基层学校为主体,三者有机结合自上而下形成联动,形成合力,纵向整体推进。同时,基层学校实践、反思,教研部门协同跟进,行政部门宏观调控、顶层设计,以自下而上的联动“链”,由实践影响决策,螺旋推进、整体提升。三级联动机制中,教研室承上启下,起着枢纽和核心作用。利州区教研室首先转变工作职能和方式,对教研室和教研员角色重新定位,突出研究,强化服务,体现引领。将工作重心前移,即由教学结果管理向教学过程指导转移,让学科教研员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和下到学校课堂指导,站在区域的角度观察与分析课堂中的优势与普遍存在的不足,做出针对性的调控和指导。同时,转变教研工作方式,教学视导由“点水式”向“蹲守”式转变,深入解决实际问题,做实教学教研,提炼各类成果。教研室牵头成立教师读书社、城乡教育共同体、各学科核心团队,搭建各类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学科教学能力。建立区域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培育有效的教学研究机制,开展合作性教研活动,探索校际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共同发展操作模式,形成“相互支持,群策群力,交流互助,整体提升”的教育教学区域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二、转换角色,彰显服务引领
“视野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研室作为教学改革的引动机,理念先行,行动跟进,立足师生的发展,倡导教研员形成“经历———经验———经典”的渐进式工作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结合学校工作需求,利州教研室于2009年开始转变工作方式,将工作重心前移,实现专业引领。我们改变了过去任务型的每期固定的学科教研会,改变形式化的教学展示活动,改变单向性的听课评课,立足教研室集中视导与教研员独立深入学校相结合,课堂发现问题,根据需要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在角色上去行政化,行为上去本位化,真正成为服务者、指导者、设计者、促进者、学习者和实践者,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进入学校、课堂服务教学。为落实教学视导由“点水式”向“蹲守式”转变,教研员每周在学校的时间不少于3天,不定期深入学校蹲守2~3天,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真正地研究问题,研究真正的问题,做实教学教研的指导。刚刚开始实践生本教育时,学校、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前置问题、小组建设等从学习、认识、实践操作上有许多困难与问题,特别是农村学校实践难度大,例如位于白龙湖畔的三堆中学虽然是生本教育基地学校,但远离城市,师资水平与研究能力相对薄弱,我们就组织教研员深入该校,连续驻校蹲守一周,采用教研员引领、课例研修、课后访谈等研修策略,与教师、学生一起学习、研究、实践、总结。组织区域学科培训时,教研员首先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调查研究,了解老师培训需求,再和学科骨干教师共同制订研讨主题和方案,活动结束后,总结梳理活动成果,全区推广。学校老师感叹:“这样的教研,才接地气,才有实效。”
三、聚力改革,追寻教育本质
为构建与优美校园环境相匹配的校园文化和教育教学课程资源,着力提升教育内涵,利州区于2009年8月开展以“有效教学”为代表的教与学行为变革的探索,2013年8月开始县域推进生本教育改革。教研室以课题为抓手,一以贯之聚力于区域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推动,分别承担了省级课题“三级联动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县域推进生本教育策略研究”。全区按照“理念定魂、研训引线,德育奠基、课堂突破,差异行动、文化塑型”的思路实施改革,全面推进“1+5”(一主导、五模块)生本教育改革模式(以生本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理念;构建以自主学习为内核的生本课堂,推行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生本德育,开展以提升教师为重点的生本研修,实施以自我展示为重点的生本活动,实行以自我发展为重点的生本管理)。生本教育改革实施过程中,教研室主动占位,指导课堂。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实施生本教育学科推进小组,建立生本教育核心团队,研制“1+5”实施方案和11个学科方案,规范了生本教育管理制度,确定11所学校为生本教育研究中心实验基地学校;二是建立各项有效机制。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基地学校“双指导”机制、“生本共同体”交流学习机制;提出教研员“六个一”工作要求(牵头1门学科、组建1支学科核心团队、联系1所基地学校、走进1个班级、找准1个问题、形成1项成果)等;三是构建课堂模型。各学科教研员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确定了“前置学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评价激励”的生本课堂基本流程,分学科、分学段、分课型构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自主高质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对生本教育进行有效宣传、动员、学习,组织教师深入开展“生本教育理念”专题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利用网站、刊物、广播、板报等途径,大力宣传生本教育的基本要求、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教育科学论坛》《教育导报》等全国知名报刊对利州推进生本教育工作做了专题深度报道,为生本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和舆论氛围。
四、搭建平台,注重孵化成长
“帮想做事的人做成事,为能做事的人搭台。”利州区教研室积极推动集团办学战略,推进“异质”学校互动;实施行知教育学校、农村微型学校、新教育学校的抱团发展,促进“同质”学校共研;牵头成立全市第一个县级陶研会机构———利州区陶行知研究会,提升教师阅读能力的“星空教师读书社”,参与成立“中学校长联谊会”“农村微型学校发展联盟”“艺体教研联合会”“行知共同体”等学术性组织。教研室为各协会“搭台子”“架梯子”“结对子”“指路子”“出票子”,争取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支持与保障,参与制订各协会章程,建立工作机制,共同制订活动主题,参与活动实施全过程,并及时推广活动经验。通过各类平台的搭建、区域联动、校际互动,深度推动教育优质发展,全区教育呈现“充盈动力、洋溢活力、扩显张力”的良好形势。
五、改革评价,突出动态多元
教育改革需要理性的质量观支持,需要评价方式的变革。我们建立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不再以考试分数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重点督查学校实施开放性评价、课外活动、校本教研的过程与方法,高度重视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加强对备、教、批、辅、考、研等教学流程的考核。同时,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办法进行了改革,制订了《利州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实施意见》,取消了由教育局组织、教研室统一命题的全区期中、期末统考,学校自主进行质量监测。教研室变终结性考核为以常态过程性检查为主,强化目标过程管理,辅之以按自然年度进行的阶段性考核,考核时间随机进行,考核形式有抽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现场督查、飞行检测、毕业质量监测等,整个工作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横向与纵向兼顾。
我们还在每年的十一月份定期组织“教育开放月、学校开放周、课堂开放日”活动,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家长代表进学校,观大课间活动、听教学公开课,与学校领导和教师座谈交流,共谋教育教学的方法及措施。将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纳入全区“教育年度事件”“教育年度人物”评选对象,通过市、区报刊、电视台和网站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取得社会的认同和关注。有了家长与社会的参与,对教育教学的评价更加多元和开放。教研室用新的评价方式撬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变革,激发学校和教师的生命活力,促进真正的质量提升,全面实现学校的育人功能。过去的几年,我们以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通过教研机制、组织、方式、策略创新和职能完善,优化教研生态,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智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生命关怀,使区域教育教学更具张力与活力。我们将深入开展后续研究和实践,探索发展道路,总结变革经验,实现利州区基础教育新一轮发展。
作者:柯兴 罗国林 单位:广元市利州区中小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