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英语教学方式改革思索及对策范文

英语教学方式改革思索及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英语教学方式改革思索及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英语教学方式改革思索及对策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回归到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我发现无论教材怎样改变,我们的上课模式总是大同小异。老师指出语言点,解释,举例,学生做好笔记,记住知识点,作业及练习。这样教与学的方式单调又乏味,同学们很少有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积极性和主动性了。那么,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师生们以相对轻松而又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达到殊途同归乃至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对此,我曾经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现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求改进。将高中英语课的每单元分为8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为单词学习(vocabularylearning),充分体现单词学习记忆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涉及的单词做简单扩充和记忆指导。剩余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将学生四人一组分组,让学生们共同交流这些单词的记忆方法和经验,竞赛记忆,轮流听写来记忆本单元的词汇。

第二课时为口语练习(speakingpractice)。口语交流是学习语言的宗旨和最终目的之一,因此英语教学中的口语练习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一课时,我根据本单元的谈论主题,先以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累大量的素材和词汇,然后给出一些句型结构,使学生能够依据这些结构说出尽可能多的句子。接下来学生们便能够顺理成章地来谈论本单元的主题及相关话题。通常,大多数的口语课总是因为学生无话可说,不敢张口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老师觉得纯属浪费时间而淡化甚至取消了口语练习。然而,得不到有效训练,学生们就永远不能取得进步。我们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得学生有词可用、有句可套,从而敢讲会讲,逐渐地越讲越好。

第三课时为课文阅读(passagereading)。以往边读文章边讲语法知识的方法,分隔了整篇文章的意境,影响学生对文章主题及美感的体会,不利于文章的理解,也不利于语感的形成。在课堂上,我采取默读为理解,慢读为准确,朗读为体会,快读为语感的阅读方法。通过这样科学有效的阅读训练,同学们在半节课的时间里,就能对文章的内容有比较好的掌握。然后通过找主题,判正误,查细节等方法来对阅读进行检测。之后小组讨论对文章的体会与评价,可以从各个层次多个侧面来展开,以达到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课时为语法与知识点学习(grammarandlanguagepoints)。对于这一部分,我搜集与高考一致的题型和相关的练习,以实例来引入语法或词汇的学习,而并非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如实记录、死记硬背。典型实例之后,给学生一些相关练习来完成,找出学生理解上的缺失进行讲解与补充。当然,以实践练习切实恰当地引出相关语法及语言知识的学习,则需要在平时做一名有心的老师,多留心、多积累,才能有足够的素材可供筛选。

第五课时为课外知识课堂报告(extralearningreport)。在这一节课上,我要求每位同学每周教给同班同学若干新知识。这种知识可以为两个新单词,一个新句子或一个新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准备这节课学生花费的时间可以为1~2分钟翻词典,可以为5~10分钟看电视,听广播,或10~20分钟上网搜索,也可以为20~30分钟读书看报。在每周的这一课时,每个同学将自己本周学习积累的知识教给其他同学。这样资源共享的方式既扩展了同学们的课本知识,又扩大了知识眼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并与他人共享的良好习惯。同学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便能大胆发言,开口讲英语。

第六课时为写作课(writing)。往常,作文总是同学们最头疼的作业。经过前五课时的词汇学习,口语表述,课文鉴赏,主题拓展与谈论,再加上充实的笔记记录与整理,要写一篇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100词左右的作文,也不再是一件难事。同学们不仅有丰富的词汇可供使用,而且有精彩的语句可供借鉴,有深刻的主题可供发掘,写作便不是难事。25分钟的写作后,可选几位同学将其作文读给大家来纠错和评议。

第七课时为课外阅读训练(readingcomprehension)。内容可以为课本上的补充阅读文章,也可以为练习册或报纸上的与高考题型相同的阅读理解题。

第八课时为本单元的课后练习及问题解答时间(exercisescheckingandquestionsasking)。在这节课上,我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来让学生完成然后讲解,其余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就这一单元所学知识提出问题,一方面解释学生的困惑,同时老师也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安排,始终体现了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教与学的模式。同时,课堂的每个环节,每个课时又循序渐进,使学生在知识的接受上自然地由此及彼,从而保持学习的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