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办高校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大学生消费缺少计划性,盲目消费、攀比现象严重
1.学生的家庭收入与她们的实际支出不成比例。
问卷显示,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1.2%的学生来自城市,58.8%的学生来自于农村或城镇;有61.3%的学生是独生子女,34.6%的同学家里有两个孩子,还有4.1%的学生家庭中有三个和三个以上的孩子,负担较重;被调查学生平均日常生活费在600元左右,高则1500-2000元,少则200到300元。绝大多数女同学的伙食费基本都能控制在300元以内,但是其他方面支出较多:一半左右的学生平均每月有200元以上用来购买衣物和化妆品;平均每月有50元用于电话费;购买学习资料的费用还不到30元;而用于上网、招待同学或其他娱乐费用却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2.存在攀比心理。
攀比消费是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他们消费时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消费行为,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
3.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近几年来,由盲目追求物质需要而导致大学生偷盗、出入不健康娱乐场所,甚至导致恶性事件发生的现象在高校频繁发生。
(二)恋爱现象普遍,恋爱观不正确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0%以上的同学承认自己有或曾经有过男朋友;其他同学也绝大多数希望自己在大学里找个男朋友;只有几个同学表示不愿在大学里交男朋友。当问到她们现在的男友能否是她们以后的人生伴侣时,80%的同学的答案是:“不知道,顺其自然吧!”恋爱的原因更是多种多样的:20%左右的学生回答说是“家里带来的”(对方原来和自己是一个学校的),大学里又继续这段感情;30-40%的同学认为感情一旦来临就像洪水一样势不可挡,只有全权接受;甚至还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如果在大学里不谈一次恋爱,就是不完整的大学经历,同学们还会瞧不起,认为“自己没有魅力”;更有的同学扬言道:有一个好男友就如有了一个活银行、活饭卡、搬运工……对自己好处多多,遇到困难时还能充当“护花使者”,在同学朋友面前非常有面子;还有的同学面临着“我爱的人不爱我”这样的困境,整日单相思,或者“我的爱情鸟已经飞走了”这样的尴尬局面,无心学习。他们绝大多数承认谈恋爱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影响学习的,但是明知这样,还是不能很好的处理这种关系,十分无奈。当问到她们是否有过“性”经历或者对大学生发生性关系的看法时,有15.8%的同学承认自己和男朋友发生过性关系,并且认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这是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出于隐私原因,我认为这只是一个保守数字,实际情况可能比问卷反映的还要严重。
由前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女大学生恋爱自主性强、恋爱动机简单化、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等问题,这就使我们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摆正爱情与学习的关系、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和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前面所提到的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等恋爱心理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及分析
(一)从我们的高校管理本身为主,为大学生的消费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据调查,大学生获取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是媒体,大众传媒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主渠道,成为联结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桥梁和纽带。媒体把外界的消费信息毫无保留地传输给了大学生。但是,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不够成熟稳定,易于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盲目消费。因此,要为大学生营造健康消费的社会氛围,必须呼吁各种媒体宣传正确、积极、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
(二)从家长入手。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要为孩子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为子女提供正常的消费支持,这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经济支柱,可以免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要掌握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内容和结构,对于大学生的消费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大学生做好预算安排,并及时纠正一些消费误区。家长要转变“无私奉献”的无遏制供给观念,适当提供给大学生的消费,同时,还应该把上一代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言传身教给子女,切忌自己平时消费时大手大脚,无预算,铺张浪费等不良消费行为,帮助子女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和家长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者,配合社会、家长解决好此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