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数学教学电教媒体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数学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怎样巧用电教媒体呢?
一、导入新课时巧用
理论基础:
⑴教育心理学认为,新课导入是起始课,学生情绪尚未稳定,使用电教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⑵反映论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潜在智慧,一开课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⑶布鲁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⑷赞科夫:非常强调形成学生的“内部诱因”。
[实例1]教学“笔算乘法----用两位数乘”一节,课题导入设计为:电脑或录相显示小动物们在进行口算比赛,题例如下:
32×10=()23×2=()
ⅰ32×3=()ⅱ23×10=()
32×13=()23×12=()
(师)小动物们在做每组的第三道题时,遇到了困难,你知道困难在哪里吗?学生纷纷举手。
[实例2]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节,导入设计为: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数,其小数点从左蹦到右,从右蹦到左,由“点移”到“数变”。(师)小数点这个活泼的小调皮,它可以左右地蹦跳,它这一蹦啊,可以蹦出问题来,同学们来研究它的作用好吗?
[实例3]教学“圆的认识”一节,导入设计为:录相或电脑演示,小动物们用自己设计的赛车参加动物王国独轮车大奖赛,其车轮有三角形的,有正方形的,有椭圆形的,有圆形的(一车轴在圆心位置,一车轴不在圆心位置)。(师)现在比赛还没有开始,你能预测出它们谁可能获胜?说说你的看法。
作用与效果:通过动画展示,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如计算)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进入探索学习状态,比单纯用常规教学手段更利于创设教学情境。
二、显示过程时巧用
理论基础:
⑴过程性原则认为,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索本身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生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等,也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等。
⑵学习过程的积极化原则: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使传统的主要依靠教材和教材讲授的劳动密集型教学方法,将被充满个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所代替,真正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智力、性格、兴趣、需求的尊重。
⑶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认识处于具体形象为主,逐步过程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学生对新知识还依赖于通过感知形成表象,进而获取知识。
[实例1]教学“圆的认识”一节,对于圆的如何形成的过程,用多媒体课件比用手演示效果更好。电脑显示一端系着小球的一根绳子,另一端固定在一点上,用球甩动,每走过一点,屏幕上留下它的痕迹。当小球走过一圈后,屏幕上形成无数个点,最后形成一个圆。
[实例2]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节,为弥补教师板图时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的不足,用电脑演示角的画法的全过程。见下图。
·───∠
⑴→⑵→⑶
作用与效果:通过电教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示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难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学生不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时巧用
理论基础:
⑴现代教学论认为,要求教师借助辅助性教学手段提炼出知识的结构并补充学习方法的知识,在传授知识时,揭示这些知识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本节知识的关键性内容(即重点)、本节知识中不易理解或混淆的内容(即难点)。而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仅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在一节课内突破完成。
⑵现代信息论认为,学生往往从自己的兴趣或对信息的价值判断,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凡是他们感兴趣,认为有实际用处的信息,才能进入头脑,否则就会散失,教师的劳动也就会变成无效的劳动。
[实例1]教学“圆的周长”一节,重、难点都是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学生测量后,教师用电脑验证,屏幕显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滚动后,出现三条线段(周长),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得出这三个圆的周长也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结论.
[实例2]教学“圆的面积”一节,学生对于“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圆形越接近长方形”有些不解。因为课本中只分成32等份,实际操作只能分成16等份。借助课件,可以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再拼合,学生通过观察电脑演示,很容易发现上述道理。
作用与效果: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尤其计算机的动态功能,变静为动,变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清楚地演示,使学生思维清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效果很好。
四、知识过渡时巧用
理论基础:学习的迁移理论认为,学科的安排,教学的次序要合理,应尽量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因素和相互关系。这样,不但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指出:学校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如果学生们在学校中学习的那些材料无助于他们进一步沿着学术的程序,并且不但在目前,而且在以后生活中更有效地应付各种情境,那么,他就是在浪费他们的许多时间。
[实例1]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投影出示下列题目:()里最大能填几?
3×()<224×()<37
()×2<11()×5<38
这样将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
[实例2]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投影出示例2,可以让学生先大胆猜测一下0.30与0.3、0.300的大小关系,解释理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用电脑把大小相等的正方形,平均切割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出其中的3份、30份、300份来进行动态演示。学生可充分利用前面学习的“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计数单位”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新知。
作用与效果:巧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电教优势,能使学生从已有知识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点上来,便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促进良好认识结构的形成,轻松自然地获取新知识。
五、新课结束时巧用
理论基础:
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的后半部分,特别是最后几分钟,学生已开始疲劳,少数学生会表现出不安的情绪,如不注意及时调控,将会导致教学效率下降。
⑵(原苏联)教育家b·祖布科娃认为,7岁的一年级学生简直不能忍受40分钟这样长时间的脑力负担。
⑶(原苏联)卫生学家p·萨波什尼娃强调指出,课的最后5--10分钟是令人疲劳的,因而从教育学上来看是无效的.
[实例1]教学“圆的认识”一节快结束时,录相或电脑显示小动物们利用自制的不同车轮的独轮车比赛的场面,学生们在开心的笑声中进一步领悟了车轴在中心的圆形车轮赛获胜的道理,与课题导入首尾呼应。
[实例2]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节,抽象图形时,电脑显示一个长方形模型,闪烁几下,把模型移到另一边,剩下一个长方体的立体图。让学生逐一说出它的六个面(电脑闪烁一个,让生说一个。)再根据图数出面、棱、顶点的个数并让学生说出长方体的特征(生答完后,电脑逐一显示)。
作用与效果:通过电教媒体的巧妙运用,缓解了学生因时间长造成的疲劳感和因抽象性所致的困顿感,学生又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且兴趣极浓。
结束语:电教媒体的巧用不止以上几点。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实际等因素去综合考虑,巧用电教媒体,真正体现电教媒体的辅助优势,切不可认为电教手段用得越多越好,变成电教手段的“满堂灌”,学生看“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