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教学效果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师生间“距离”不是指感情和心理距离,而是指由教师职业特点和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处理师生关系的“分寸”。对“距离"远近的掌握可体现出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低,也可反映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本文仅就师生关系的几种情况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没有“距离”的师生关系
有的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缺乏理解,虽为人师,但并未进入“角色”,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人,甚至混同于一般的学生。与学生相处没有任何“距离",师生之间或者随随便便、嘻嘻哈哈,或者称兄道弟、呼朋唤友,甚至于推杯换盏,烟来酒往。这样的师生关系看似亲密无间,“打成一片”,实则酒肉朋友,庸俗不堪。师不象师,生不象生。学生对老师已没有了崇拜和尊重,教师也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和感召力(教育理论认为这种权威性是必要的),其教育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比如有的老师委派学生值日,学生竟敢与老师讨价还价。“师道尊严”在这里荡然无存。这种倾向常出现于一些刚为人师又性格随和的年轻教师身上,它淡化了教育的严肃性,弱化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有害于教育事业。
二、“距离”万里的师生关系
也许这种教师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见多识广,为人正直,性格善良,但内心火热却表面冷酷。他们衣着打扮庄重有余而活泼不足、面色言谈矜持有余而随和不足,教学之外,与学生不苟言笑,刻意塑造自身与众不同的形象,甚至故意拉开师生距离。老师对学生漠然视之,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亲和力,这样的教师虽然其教育过程可能是顺利的,其工作中的指令也是有权威性的,所管理的学生也可能是循规蹈矩的。但长此以往,只能造就教师的惟我独尊、故步自封的人格,易使学生成为唯唯诺诺缺乏自主人格的“精神奴隶”,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师生距离万里远,师生感情薄如纸。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实践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同样有害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适度“距离”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最佳境界就是教师一方面要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塑造人格魅力,提高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使学生自然感觉到与老师相比,在学识水平、知识经验、工作能力、人格魅力等方面有明显距离,从而自发生成对教师的敬重和崇拜,同时教师又注意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帮助学生、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包括批评意见),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可敬的师长,又是可亲的朋友。敢向老师吐露心声,积极配合老师工作。这样的师生关系有尊严而不离群、有距离而不疏远、既亲密又不庸俗,既有适度威摄力便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有很强的亲和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主体作用,掌握本领,并形成自主独立的人格。这正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
距离产生美,但要适度。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师生关系把握师生间“距离”的教师无疑是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这恰好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