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教平台与期刊建立分析范文

职教平台与期刊建立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教平台与期刊建立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职教平台与期刊建立分析

本文作者:张翠玲刘敬连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学术性是高校的本质属性之一,对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而言,学术性同样是其本质属性,同时也是高职教育践行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因而,加强高职教育研究平台建设,推动高职学报的专业期刊建设,将其发展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交流平台,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对学术研究重视不够众所周知,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更为突出,而从政府层面到高职院校内部对科研相对不够重视,使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处于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职院校投入不足

1.高职院校经费总体投入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发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但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是国家财政投入的“冷落区”,其教育经费相对本科而言投入过少。“2008年,普通高等本科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为34074472万元,预算内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为6944298.7万元。高职经费投入仅相当于本科的20.4%,而同期我国高职在校生为普通本科在校生的52%。”[1]此外,2007-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40%,有将近60%的经费需要高职院校自己寻求解决途径[2]。高职院校经费总体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2.高职院校内部支出不均衡,科研投入薄弱

高职院校总体投入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已成事实,除此以外,高职院校内部的财政支出同样存在不均衡的现象。每年增长的生均经费大都用于教职工的工资奖金、社会保险等人员经费的增长;而在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的教育经费支出中,受高职教育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传统的办学理念的影响,又常常将投资重点放在校舍、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改进和更新上,对教师培训、教材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的投资则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开展。

(二)学术权力相对薄弱

伯顿•克拉克认为,“学术权力是管理学术事务方面的权力类型”[3],每个高校都存在自己的学术权力系统,高职院校也不例外。相对于行政权力,高职院校的学术权力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力量薄弱。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院、系(部)二级管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界限模糊,行政权力存在越位现象。在校级层面,校长是高职院校学术行政的首要负责人,各副校长协助校长分工教学、科研等工作,同时教务处、科研处等各相关职能机构负责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因而它们并不是专职的学术管理机构,也要负责行政管理。在系部层面,校长任命系部主任为主要行政负责人,负责全系的教学、科研及其他方面的工作,因而他们既是学术管理的关键人物又是行政负责人。行政权力在各项事务决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术权力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种“双肩挑”的现象违背了学术研究自由、自治的基本原则,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三)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厚

高职院校总体的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厚。其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从事研究的时间较短,很少有时间、有兴趣潜心于学术研究,同时他们的研究水平有限,部分教师虽然对学术研究比较感兴趣,但是不知如何将自己的教学体验及内心的灵感上升到理论高度,转化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在研究创作方面束手无策,这就使得他们很少能承接到高级别的研究课题。此外,针对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侧重于技能实操能力的训练,对于学术研究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高。

二、高职学术研究平台资源短缺

高职院校投入不足、学术权力的相对薄弱以及学术氛围的不浓厚等都折射出高职院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学术平台资源的短缺。

(一)学术组织不健全,缺少专职学术研究人员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术组织主要包括学术委员会和相关的研究机构如研究所等,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其学术组织不健全,结构单一,组织成员专门化程度不高。《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等学术事项”。[4]将高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写进高等教育法规中,体现了国家对学术管理的深入认识和高度重视。一般而言,学术委员会主要由学校各职能机构、系部相关负责人以及少数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经民主推荐后)参与、组成,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存在学校管理人员在学术委员会中占较大比例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委员会对学术研究的评判、指导作用的发挥。同时,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顺应时代及学校的发展需求,设立了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如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中心等,旨在提高高职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平,但是成员相对较少,难以高效地、优质地完成学校繁重的学术任务。当前,并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和专门的研究机构,有些高职院校还没有设立,有些高职院校虽名义上设立了这些机构,但在运行、管理、决策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章程,职责和权力不够明晰。有些高职院校即使制定了章程,但因成立时间较短、行政权力越位等原因,责任依旧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难以发挥学术研究的平台作用。

(二)缺少高层次的学术讲座、研讨会,缺乏与学术大家沟通、交流的机会

由于学术研究的相对弱势地位,大多数高职院校历来较少举办高层次的学术讲座。与此同时,一些所谓的学术大家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层次定位以及学校影响力等的因素,很少接受高职院校的邀请,他们更热衷于去重点院校、本科院校开展讲座。由于讲座、研讨会等学术平台的短缺,高职院校的教师便缺少了与学术大家沟通、学习的机会,缺少了求知、解惑、提升自身学术研究素养的机会。

三、高职教师队伍学术发展潜力巨大

高职学术平台资源固然短缺,但毋庸置疑,高职教师队伍所蕴藏的学术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一)教师的实践教学要求

高职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社会转型期,亟需加强学术研究,为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动力。正如前面所讲,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对实践操作有着直接、深入的认识,但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对专业建设更为重视,同时对教师的理论、实践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迫切需要将自身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成果转化为理论成果,以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这种实践教学的外在要求反映了高职队伍学术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教师学术发展的周期使然

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前主席、现代美国杰出的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Ernerst•L•Boyer)博士在1990年提出一种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创造性契约”(creativitycontract),将学术分为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四个方面。博耶认为,一位教师从开始走上教学岗位到后期成为教授、学术大家,要经历不同的职业阶段,与此同时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也是随之变化的,它的学术重点因此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依据创造性契约,教师可以在充分认识自身的前提下自行决定在未来几年中的工作重点,可以选择将教学的学术工作作为重点,而将探究的学术工作放在其次,如此几年过后,他们可以选择将应用知识的学术工作作为重点,而学校则根据这份契约所签订的内容对教师进行考核。在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很长时间内处于教学的学术期和应用的学术期,根据博耶的观点,教师的学术重点会随着时间发生转移,多产期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自身的学术周期内根据教学和发展的需要势必会转移学术重点,转向探究的学术进而可能再转向整合的学术。这种教师自身的潜在的学术发展和转移,恰恰就是高职队伍所蕴藏的学术发展潜力。

四、高职学报资源统筹顶层设计

学报是高职院校对外交流和宣传的窗口,是高职院校学术活动的重要理论载体,加强学报资源的统筹建设,发挥学报的内在功能,走专业化之路,将其打造成学术研究平台,不仅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也有利于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以及办刊质量的提升。对于学报的定位,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制定《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以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5]由此可见,学报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学术引导、交流等的作用。

(一)发表科研成果和前沿理论,打造特色栏目,走特色办刊之路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而将这些成绩转化为科研理论成果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因此,在办刊过程中,高职学报应立足当地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重点等因素,密切关注相关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进度及结题情况等,挑选有代表性的课题及时、准确地将其转化为理论成果、学术论文,在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目的的同时,让教师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提高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同时,高职学报应密切关注学术前沿,跟踪反映某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这是由学报的性质决定的,也是高职学报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发表前沿理论,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地更新知识架构,开阔教师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激发教师的研究灵感,反思相关的教学理论及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长远来看可以推动相关学科建设。需要认清的是,刊发科研成果和前沿理论需要具有选择性,应根据学报自身的定位设立特色、精品栏目,围绕栏目有选择性地刊发文章,使期刊走特色办刊、专业化发展之路。在策划栏目时,应紧扣学科热点话题,通过栏目文章起到指导思想、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教师更大范围内的思考和研究。

(二)规范学术研究,提高编校质量,走质量办刊之路

高职学报不仅要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也要走质量办刊之路,质量不仅体现在学术规范方面,也体现在编校质量方面,两者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报质量。当前,随着高职教育的扩招,大批年轻教师走上职业岗位,高职教师因而整体呈现年轻化的特点,但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年轻教师接收能力强,学术潜力大,选题新颖,观点鲜明;另一方面,年轻教师在科研写作方面缺乏经验,对学术论文的写作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完全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与要求,撰写的文章稚嫩不成熟,存在很多尚需改善的地方。高职学报面对这种情况,应积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规范教师及研究者的学术论文写作,提高论文撰写质量。此外,编校质量也是影响高职学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编校质量的关键是提高编辑人员的工作水平。首先对编辑自身而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业务能力的学习,具备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背景,同时加强对外语、教育、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在编校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对专业术语、图表、公式等的相关规定,严格按照高校学报编辑规范对文章的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进行编校,此外需要经常进行校对练习,以提高校对的敏锐度和质量。从学院的角度出发,应加大对编辑的相关业务培训,使其了解办刊的先进理念和国家的相关出版政策,在更大背景下理解编辑工作的内涵。

(三)吸收优质外来稿件,提高学术影响力,走开放办刊之路

稿件的质量是学报发展的生命线,优质稿件的数量对学报的生存和学术影响力有着直接的联系。究竟该如何吸收优质稿件呢?除了挖掘校内优秀资源,培养学术新人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走开放办刊之路,真正让学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交流平台。走开放办刊之路,吸收优质稿源,一方面要求学报编辑根据办刊方向和栏目设置建立专家库,将各专家的研究领域分门别类地统计起来,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与各专家保持联系,了解其最新的科研状况,主动与其约稿。同时,以专家为原点,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头作用,请他们推荐优秀的科研人员和优质的稿件,及时更新、扩充专家库信息。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吸收优质稿件,学报要加强对外宣传、交流工作。通过交换学报期刊、免费赠送学报期刊等形式,学报可以扩大读者群,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学报的办刊特色和栏目设置,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可以挖掘潜在的稿源,让他们把符合学报栏目设置的相关的研究成果投递过来。此外,学报编辑可以利用外出开会等交流平台和机会,将学报期刊赠送给与会的专家学者进行评阅,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听取专家们的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为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