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关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可以从质量视角下展开。“学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缺失、包容性教育管理实践滞后、教育管理赋权局限等因素影响着教育管理的实效。从质量视角出发,完善校园权益保障,提供主体性发展需求、增强校园包容度,给予集体环境中归属和爱的需求、提高赋权,满足全面发展需求,以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质量理论;大学生;教育管理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6年12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给管理规定》中,在原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础提出自我监督,形成“四自”管理模式。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推动力,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质量理论与大学生教育管理
社会质量理论是欧洲学者提出并受高度关注的一种新社会理论。1997年在欧盟阿姆斯特丹大会上签署的《欧洲社会质量宣言》标志着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其所思考的是在全球化压力下欧洲的未来走向问题。[1]根据欧洲学者的定义,“社会质量是指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2]。根据社会质量的定义解释,人们融入集体社会生活的程度决定了其福利的获得和潜能的提升。社会质量追求个人的提高和集体的受益,努力打造一种关系和谐、经济发展、个体生活满意度高的社会。大学生教育管理是指一定的政党、阶级、社会组织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纪律对大学生群体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促使其形成符合一定政党、一定阶级、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并且适合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3]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质量问题考量
大学生教育管理实效性是衡量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一个维度,是加强和改进教育管理工作的依据。[4]从质量维度考量,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依然存在一些局限,对学生教育管理获得感方面带来挑战。
1.“学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缺失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学生培养质量对于高校发展的影响性。“以学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强调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是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主宰,其他一切因素,只有为学生所掌握、所利用时,才具有价值。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未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他们常常把学生置于被管理被教育的中心,尽管他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却难以理解学生、造就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过程中受到现行学校制度制约,管理者更多搬用制度和学生交流,缺乏耐心细致的教育。
2.包容性教育管理实践滞后情感是高校存在的一种隐性价值,对于师生关系发展、校生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情感作为一记润滑剂,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实中,我们教育管理者习惯于用刚性的行政方式开展工作,过多地强调规则、制度和自身的权威性,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培育,导致师生关系的系统性排斥。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个体,表现于外就是他的情感方式和行为方方式,不同的学生在个性上总会呈现出不同的差异。[5]他们渴望被教师认可,被学校包容。刚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容易忽略学生是一个主动性的社会人以及学生本身具有的情感性,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包容性发展。[6]3.教育管理赋权局限大学生在高校扩招的进程中已逐渐失去社会精英的头衔,但他们依然是思想先进、能力突出、具有远大理想的群体。“选择、决定、成为个人所渴望成为的自己生活的主宰和自己身份的创造者的个体,使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特征。”[7]大学生渴望获得成就,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扩展自身的选择范围。然而,现行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赋权需求,过分追求事先设计好的精细量化管理方案以及最优化的原则,容易造成学生心理挫折,很难选择、决定、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个体,影响满意决策的选择。
三、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水平质量设计
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时代性和发展性、层次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根据质量理论,正确分析大学生的校园需要对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具有重要启示。
1.完善校园权益保障,提供主体性发展需求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校园相应的权益保障。提升大学生校园自我管理水平,要通过校园权益保障来实现。只有权益得到保障,大学生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发展权才有良好的基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教育和管理的双重结合。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在高校大学生自治中的话语权。同时,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到学生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创造主动的良性的发展机制。
2.增强校园包容度,给予集体环境中归属和爱的需求大学生正处于接受别人亲密关系时期,处理好人际关系,赢得别人的关注与欣赏是大学生内心的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也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内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改变刚性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中注重人性化,努力搭建大学生交往的平台,充分利用社团、宿舍、班级等集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提升社会关系融洽度,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感受到集体的爱,从而寻求精神上的依托。[8]
3.提高赋权,满足全面发展需求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自身努力,还需要学校担负重要的责任。为了推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进程,更好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教育管理者应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扩展学生选择的范围,并根据他们的切实需求赋予相应的权利指标,提高大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程度。教育者要学会赋权,通过生活、学习活动对大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将自我价值转化为社会的价值,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蒋占峰,王永亮.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就近城镇化问题探讨[J].理论导刊,2016(1):70-73.
[3]陈桂香.大数据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7.
[4]张耀灿,郑水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335.
[5]王子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
[6]费昕.刚性管理柔性教育[J].河南教育:高教,2017
[7]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8]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陕西:陕西师范出版社,2009:19.
作者:王永亮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