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新时期,随着高职教育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的开展,形成了高职学生管理和党员教育管理难点,不同程度存在着教育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调查,分析学生流动党员形成的原因以及群体特点,针对其管理难点提出教育管理对策,旨在引起高校党务工作者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及提供可行性建议,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创新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方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管理;教育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视、推进,高校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学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情况越来越多。尤其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少高职院校采用2+1的教学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学生在最后一年进行自主实习,形成大批量的学生流动党员。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二、流动学生党员的形成因素
第一,学生顶岗实习。高职院校学生一般的培养学制为三年,在第三年多数学生将奔赴企业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其中的一部分为学生预备党员,处于预备考察阶段,其组织关系仍然隶属于学校。第二,学生就业单位为中小企业、私营企业或外资单位,单位不设立党组织。随着就业途径和就业环境的多元化,用人单位是否设立党组织机构已经不是毕业生党员考虑的首选因素。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种选择,选择这种就业的毕业生一般将人事档案挂靠在单位所在地的人才市场,党组织关系则有时无法挂靠或落定。第三,学生自主创业。随着国家对创业的重视和鼓励,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给予积极的支持,创业相对而言较以前容易,不少大学生青年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的党员由于组织关系没有单位接收或者无法挂靠,成为流动党员中的一员。第四,学生尚未就业。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不少高职毕业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工作尚无着落,或者选择继续学历提升,专接本学习等原因造成党组织关系悬空。从学业上而言,其已经毕业,不再属于高校管理,但其组织档案未办理转接手续,成为流动党员。
三、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的特点和管理难点
第一,高职院校因学制特点,三年的培养时间段,学生党员普遍为发展入党时间较短。大一上学期递交入党申请书,大一下学期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予以培养考察,大二下学期确定为发展对象,成为预备党员的时间大多在大三上学期。而大三学年上学期中间段即开始毕业顶岗实习,也就是说,学生刚刚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就进入企业实习,成为流动党员。这部分党员的党性修养还不够坚定,对党的认识还有待加深。同时这也造成了预备党员考察的管理难度。党员联系人因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仅能通过电话或邮件的方式与之联系,考察的信效度有待加强。[1]第二,学生流动党员在校接受党组织教育和培养的时间较短,个人的组织观念相对还比较淡薄,加之因为在外实习等客观因素存在,缺乏参与党组织生活的主动性。学校党组织在召集民主生活会及支部活动时,学生流动党员多以实习单位无法批假等理由请假。第三,因现时期学生就业呈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就业双向选择,流动党员的就业区域散布全国各地,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流动的频率也越来越快,其个人信息更新不及时,造成党组织无法与其取得联系,对其去向、动态无法及时掌握,党费收缴、组织生活等无法取得连结,形成管理空白。
四、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流动党员数量大、分布广、流动频繁、信息难以把握,造成管理教育难的现实。高职院校部分党务工作者多为兼职党务工作,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内心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满足于不出问题,基本完成规定任务的心态。他们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旧办法应对新问题。[2]第二,学校虽然有相关的管理制度,要求跟踪流动党员管理,流动党员离校前填写相关的信息,但因为学生频繁变动,联系方式报备不及时等原因,致使党组织对其去向不明,现状不清。部分流动党员对组织关系不够重视,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呈现空白状态,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党组织存在“两不管”现象。[3]第三,高职院校虽然也有工作人员负责学生党建工作,但工作内容更多侧重一般性规定动作,管“静”不管“动”,侧重学生的培养发展,轻学生流动党员的跟踪、监督和管理。只看到流动党员与其他党员共性的一面,忽视流动党员特殊性的一面,具体操作过程中,对于组织活动的开展,脱离实际,缺乏有效性和灵活性。[4]
五、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对策
第一,通过学生流动党员实习前、毕业前的专题教育,明确组织生活纪律以及党员义务、组织关系转接等程序。并指派专人负责联系,化被动管理为主动跟踪服务。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心理需求、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各方面,换位思考,提高党员教育的有效性、深入性。第二,对于实习期流动学生党员,不仅要关心其工作岗位表现,同时还要主动协调其与流入地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通过《流动党员工作鉴定表》、《学生流动党员实习管理制度》等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一是亮明学生党员身份,树立榜样示范岗位,促进其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二是有效与用人单位互动,定期反馈学生流动党员预备期的工作表现,双向合力共同考察培养。另外,可以根据学生流动党员分布较广的地区和企事业单位,明年定期组织党务工作人员实地考察,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现状,并且有针对性地协助解决他们的困难,体现党组织的关怀,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第三,加强对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应只是具体党务工作人员的事,基层党组织应加强内部协调,逐级分工,责任到人。“第一责任人”为系党总支书记,负责学生流动党员的理论教育方向,实事政治学习以及上级指示精神传达;“直接负责人”为学生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学生流动党员的基本信息维护和更新、组织生活方案的制定、落实、学生流动党员的实习、就业单位联系沟通;“第一落实人”为学生党员联系人(实习指导老师),具体负责学生党员的日常交流沟通、填写党员思想动态反馈表、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联系了解学生流动党员工作现状、了解学生流动党员理论学习情况等。通过层层抓落实、建立上下联动的责任机制,形成“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有效促进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第四,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因地制宜,广泛开展网络宣传教育活动。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电子产品使用得心应手,结合这一特点,可以充分利用QQ群、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对其进行定期的理论教育、接受他们的学习心得以及实习等相关信息反馈。基层党组织可以将近期的党员活动、学习内容等党建相关信息及时在网络平台,学生流动党员通过浏览学习,保持信息畅通,了解组织各项事务和通知。同时,也可以通过QQ群通报党内评优、组织发展等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甚至召开电话视频会议。
参考文献:
[1]何学林.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创新模式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4(10):241-242.
[2]吕延明,周海兵.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83-85.
[3]席亚萍,赵红深.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现状与思考[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69-72
[4]江炳坤,张晓红.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现状与对策探索——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7):40-41.
作者:葛伟丽 李晟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