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性假设的教育管理理论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人类对人性的研究和诠释,一直贯穿着人类发展史。英国哲学家休谟指出:“任何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与人性本身都会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关联。无论与人性的间隔有多远,最终任何科学研究都会借助这样那样的形式,回归到人性中来。[1]”在教育管理领域,以人为本的观念始终制约着教育的现代性发展及改革的定位和推进。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分析和掌握教育管理理论与人性假设之间存在的关联,认识到人性假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对教育管理理论应用存在的影响,进而形成更为系统的教育管理理论认知,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管理的理论革新及实践奠定基础。
一、教育管理视角下的人性假设
人性即人类的本质属性,在实践活动中往往代指人类可以区别其他植物、动物等实物的,隶属于人类特有的本质。人性假设与人性观紧密相连,指的是人类在人性科学理论研究过程中,针对人类共有行为模式和本质特性的界定,其同样也是人类对自身属性和本质的判定和认知表现。1957年,麦格雷戈在《企业中人的方面》一文中,首次对人性假设进行概念界定,1965年,沙因发表了《组织心理学》,以管理学为研究视角,重新界定了人性假设,并提出人性假设是管理实践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人属性的看法、基本认知,以及以此为基础所采取的管理手段[2]。从本质而言,教育管理从属于管理范畴,应该遵从沙因所提出的此种理论,而教育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则是教育管理者对人属性的看法和基本认知,并以此为基础所采取的管理手段。
二、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理论的相关性
1.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人性假设以人为基本分析单位,相对于其他管理,教育管理模式虽以人为主体,从属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但是其不仅作用于人身还直接影响人心。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尽管包含空间、人、物、财、信息以及时间等,并以人为其主体。虽然物、财、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的客观存在可作为管理客体,但介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可将并非管理客体的实物转化成管理客体。此外,物、财、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之所以可以转化成管理客体,也是依靠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借助实践活动,人类将原本非管理客体的元素转化成管理客体。教育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均包含人的因素,教育管理的系统化运作本身就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因此,教育管理的核心定位为人。由此可见,教育管理中所涉及的各类关系,归根结底也是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并非单纯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3]。既然教育管理以人为对象和管理目的,教育管理的本质则可归结为服务人、培养人,其所进行的各类模式均需要以人性假设为前提,因此也决定了教育管理中需要以人性假设中的如何看待人、如何认识人、如何对待人作为教育逻辑出发点及理论形成的前提。
2.人性假设制约教育管理理论的应用。对于管理理论中的教育管理理论,在实践操作时需要分析管理中人的因素,即何为管理中的人性。以管理要求为基础进行人性管理的探讨,则终将回归到对人性的教育和管理。尽管按照管理学范畴,在教育管理理论运作下,人性假设所面对的教育管理包含教育管理的观念、体制、机构、法规、政策、规范、机制、活动、方法、过程、行为等,基于人性假设的教育管理模式和管理主体有所不同,在价值观和哲学范畴的出发点及基本指导思想也是有所区别的,但任何教育管理行为的管理手段、理念、方法的选择依据,都需要以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和评判为标准,进而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等进行协调、控制、指挥、引导等,教育管理理论即以此为基础,经过提炼和研磨而建构起来的模式和理论[4]。由此可见,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理论的前提,在某种程度上,教育模式和理论受人性假设的影响和支配。
3.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理论相伴相生。学生的实践行为是教育管理系统活动的基本构成,教育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需要借助相关活动进行体现。一般情况下,教育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大多离不开人的因素,而教育管理理论始终以人的行为及表现作为研究对象。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需要一定观念和特定需要作为驱动,对学生行为的教育和管理不仅需要研究其行为动机,还需要分析管理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5]。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管理所应对的人的需求及人性本身并无认可上的区别,同样是人本性的着重体现,基于管理主体对客体进行管理的需要,人性假设被引入并成为协调教育管理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思想依据。因此,人性假设的动态发展与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改进,还有双方地位的动态变化都是同步进行的[6]。由此可推断,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模式论证和不断改进模式进行人性引导的基础,而对人性问题的正确解决,从理论逻辑层面则是教育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三、四种假设模式下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向
按照《组织心理学》的设定,可将人性假设划分为“经济人”人性假设、“社会人”人性假设、“自我实现的人”人性假设以及“复杂人”人性假设四种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影响下,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向存在明显的差距。
1.“经济人”约束下本土特色教育的萌芽。“经济人”人性假设以麦格雷戈所提出的“X”理论为前提,将人单纯的看做只求报酬,追求经济效益的自然人,并承认人的利己本性。基于此种人性假设出台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等的行政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官僚制理论相继对教育理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经济人”人性假设的影响下,我国教育管理理论原本的研究范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范式意识不强,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较为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经济人”人性假设制约下,我国教育管理理论应该以完成教育管理组织的预定目标为教育重点,以教学任务为工作核心,而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需求就容易被忽视。按照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和我国长期以来的官僚主义作风,在管理机制方面,学校组织明显存在的上下级分割和权责的严格划分,则使得教育管理理论更具有片面性,研究者各自为政,研究结果对实践的指导性作用则难以确定。但值得肯定的是,此阶段教育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方法开始重视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并以制度作为奖惩、约束、监督被管理者的基本手段。虽然不同层级的研究者其研究视角的宽窄度不同,从而导致学科定性和学科体系架构很难取得较大突破,然而在借鉴西方教育领导、校本管理方式和理论后,我国具有本土性的特色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开始萌芽,并尝试在实践中运行。
2.“社会人”影响下教育组织人际关系的优化。“社会人”的人性假设方式以弥补“泰勒制”忽视人类心理、人类作用、社会需要等问题为诞生基础。“社会人”以实践管理中建立较为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为前提,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提及了管理公平、民主等管理伦理问题。在完善“社会人”理论的过程中,梅奥等人使用人际关系理论,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和理论进行对应性弥补,并提出教育管理者应该将注意力从努力完成教育任务方面,转移到关心和满足被教育者需要方面。此种理论与我国教育管理目前所提出的人本位思想以及以学生的需要为培养主体的观念不谋而合,“社会人”的人性假设方式要求下教育管理模式所提出的建议,一是教育管理者不能只关注控制、指挥、组织和计划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关注教师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职工的整体感和归属感;二是重视集体奖励而并非个人奖励;三是教育管理人员应该良好的发挥上下级之间的承上启下作用,及时向上级反映和呼吁,倾听下级职工心声,并提倡职工参加到管理工作中。以上三种建议固然对协调教育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强化教育团队建设具有一定的辅助,但是相对于我国教育管理理论当前关注的问题,如学校治理结构需要从零散性向系统性过度,“社会人”所提倡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更具有历史局限性[8]。
3.“自我实现人”推动下教学相长模式的建立。“自我实现人”起源于人际关系理论,并具有人力资源理论的属性。“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依托于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人”的“Y”理论。在此项假设中,好逸恶劳并非人类天性,只有充分发掘人类潜力,人类的自我实现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自我实现人”理论继承了前两者的优势,并以“社会人”作为延伸基础,在延续“社会人”所提的人类具有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重视对个体潜力的挖掘,自我实现方面则需要教师充分发掘出学生的需要,而校园文化和人文色彩,则决定了人力资源理论相对于其他理论更符合教育管理实践,但是以现代化企业的运作标准来看,学校管理更要求被管理者服从教学目标,因此,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目前所倡导的促进个体成员和组织机构之间的互动沟通、关系协调,重视激发教育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重视个人在学习或教育中进行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等要求,与“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在此阶段的观点吻合度极高,可作为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现阶段进行自我更新的原则。此外,在壮大现有教师团队思维的趋势下,我国教育管理所使用的“重视教职工学习、教育自主性,参与学校决策或共同计划”等措施和方法,与“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所提出的要求相比,更重视学生成长和教育目标的统一,侧重于努力协调教职员工和学校组织目标利益,因此更符合我国教改需求,也更具有执行价值。
4.“复杂人”引导下的教育权变管理。相对于前三种人性假设方式,“复杂人”的人性假设更符合教育系统当前的权变管理需要。从人性复杂性特征角度出发,沙因创设了“复杂人”人性假设方式。同期,洛希和莫尔斯提出了与“复杂人”观点一致的“超Y”理论。此理论实际上是对前三种的总结和糅合,在一定范畴可弥补前三种所存在的不足。“复杂人”理论表示,任何教育组织都是开放性的社会技术系统,教育管理者需要维持此系统的完整性和正常运作,就需要不断更新现有资源,使之可以适应外界需要。当前我国教育管理理论提出“让出课堂”、“与学生平等、民主对话”的要求,按照“复杂人”人性假设的要求,我国所使用的管理和教育模式的改革,还需要考虑到运作系统的开放性和稳定性要求,可尝试使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对现有组织架构形式进行完善和调整。
总之,学校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所包含的人、技术、结构、任务等子系统相互之间,存在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的关系。从学校外界环境角度来看,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理论尚未对此方面进行界定和分析,因此,建议学校可尝试从系统权变视角出发,调整工作计划、学校目标和管理方式,将此阶段的教育理论研究集中在实践方面。根据人性假设理论,学校教育管理可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推动教育管理主体从单一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让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多元主体能够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中;二是推动教育管理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向学术管理模式,避免学校管理出现集权问题。学校领导应从人性化管理视角出发,增加与教育管理方式的交融,并按照现有的校园情况,完善对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措施、手段、理念、功能、职能、人员素质要求等方面的锻炼和培训,以丰富教育管理理论的内容。
作者:张付芝 单位:徐州医学院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