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性假设视角下教育管理方式范文

人性假设视角下教育管理方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性假设视角下教育管理方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人性假设视角下教育管理方式

在黑格尔的理论中,自由是人的本质,是人性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这样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个自由的主体。麦格雷戈归纳了人性的特点,提出“X-Y”理论,其中X理论认为在人的管理中,激励人的主要方式是提高物质条件;Y理论则以“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为基础,强调人性自由,注重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最终是目的是实现人的个体目标,完成自我实现。对于学习的教育管理来说,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可以不断完善师生关系,发挥一定的组织与激励作用,并且可以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学校与个体之间的权力更加平等、关系更加和谐。

一、教育管理方式与人性假设的联系

(一)教育管理理论的前提就是人性假设对于教育管理来说,关联到人性假设方面的主要内容有两个,第一个是人性在管理中的作用,第二个是基于人性的管理措施。教育管理过程中应用到的人性假设理论主要有“经济人”假设、“文化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1.“经济人”假设。该假设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但是极大地影响到国内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此类教育管理的特征有以下几条:首先,学校是学术组织的代表,在管理体制上有一定的等级性,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其次,教育管理的方法理性程度较高,并受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约束;第三,学校管理人员的行政权力和教师的教学权力是教育管理中的两个主要权力,学术权力与学生权力则被忽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经济人”假设在教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一些观点中,“经济人”假设的功利性较强,并且学校本身具备自营性,所以教育管理的“经济人”假设较为复杂。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学校属于知识传播的组织机构,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文化是具备一定价值的,而且学校会在发展中不断追求自身利益,学校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利益获取的组织,比较符合“经济人”假设的观点,很多学校都可以自己经营,自己创收,有很强的独立性,学校的“经济人”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政府的管理。“经济人”假设是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及内部治理的基础,所以该假设可以看做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特征。

2.“文化人”假设。人具备文化的特性,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动物。作为培育人的机构,学校同样具备文化的特征,从传播文化到发扬文化,整个教育管理体系可以看做是文化管理的过程,且这种管理体现出民主性和参与性,在文化功能的影响下,教育管理将日趋完善。在“文化人”假设中,人属于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人的客体,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学校举办的每一项文化活动,都是为了帮助人与文化进行更好的沟通,两者是统一的,通过不断的交互使文化活动得到升华。“文化人”假设是为了维持教育管理的平衡性,让文化功能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得到实现。

3.“社会人”假设。该假设的基础就是尊重人性,使人际关系更加的平等与和谐。由于每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在理解人性假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教育管理的本质是遵从人为主体的假设,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对管理效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就是人际关系。“社会人”假设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主体地位极为稳固,该假设思想是希望不断地完善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首先,该假设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主客体的权力较为尊重,参与管理的人所具备的权力是相同的,对于被管理者较为重视和关心,这样可以促进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该假设下的教育管理方法突出了奖励措施,对于人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极为重视,不断增强师生的整体感与归属感,帮助学校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第三,教育管理存在一个实践的过程,对于被管理者来说,除了接受理论知识之外,其自身的个性发展也渴望得到重视。“社会人”假设要求学校在关心被教育者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反省自身,使更多的管理者对人性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利用各种调查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校的内部关系保持和谐。

(二)人性假设实践在于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具备互动的特征,对人性主体的想相关行为极为重视,其地位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活动体现出来的,所以要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方式,使人性假设得到有效的实践。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都是由人组成的,其特殊性与复杂性较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的主动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使校园内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通常来说,人性假设理论源自于人对现实所产生的新的认识,而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并且在时代的发展下,也在动态变化的,所以教育管理在创新管理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全面自我认识,这些认识是基于人性假设实践基础之上的,并在教育管理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人的主导地位。

二、教育管理方式的主要影响要素

1.教育管理主体。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是公办学校,政府在其发展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民办学校的数量日益增多,但在规模上还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提并论。公办学校很多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政府的科层管理制度对教育管理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对于管理的科学性和理性非常注重,对于人的价值与需求则相对比较容易忽视。在学校内部,教育管理的主体一般是教师,若教师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并非对教育理念进行到位的传播,不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则会造成学生创造力的低下及学习积极性的降低。所以教育管理应重视人的个性的发展,在实践中加深对人本身的认识。

2.教育管理模式。我国的教育管理模式大多为单一化形式,管理活动的开展大多停留在教育理论层面,功利化、形式化的教育模式较为严重,文化的引导与创造功能缺失,导致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作为主体的教师很难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也不会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引导,缺少礼仪规范的传授,难以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和教育精神,丧失了教育本质中的文化及人文内涵,教育管理模式向教育技术工具妥协。

3.教育管理系统。作为学术文化的组织系统,学校应确立教育管理的活动环境,统一校内的整体环境,并且要对教育管理的目标进行确定,使教育管理活动具备针对性和正确性。由于教育管理理论是以人为中心进行发展的,所以教育管理系统需要围绕人的活动展开工作,但很多学校只注重教育目标的实现,忽视了师生的主体性需求。对于学校的管理体制,政府的科层特征通常较为明显,各等级的职权划分非常清晰,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根据这些层级进行设置的,学校内部的人性联系变得复杂多样,在一定程度上还对人性自由发挥进行限制。

三、基于“人性假设”的教育管理方式创新措施

1.推动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教育管理主体是管理方式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要对人性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第一,人与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有着极强的自然性,并且人的本身是独立和自由的。第二,市场经济是当前的社会主体,在市场经济制度中,大多数的人都有着一定的自私性和功利性,首先要满足的是自身利益,其次才会在满足的基础之上对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利益进行关心。第三,我国的市场经济有着较大的独特性,基于人性假设的教育管理主体应朝着多元化发展,且主体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经济头脑。在主体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下,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甚至是学生,都可以成为教育管理的主体,共同对学校进行管理[3]。

2.以学术管理作为教育管理方式的核心。在学校的管理改革中,权力分散管理是重点所在。所以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应该逐渐从权力集中管理朝权力分散管理转变,把权力分散至校内各个学术组织内,提高教育管理权力之间的平衡。学校应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从保障个人的主体利益出发,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以此来提高学校教职工的自律性,提高教育管理效率。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学校应积极推陈出新,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规划,学校将提高教育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变化的联系程度,使教育管理能够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切实解决学校发展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教育观念只有与教育管理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才能从实际上推进教育管理的优化[4]。近年来,我国逐步放松学校的管理权限,提高对学校内部学术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逐渐强化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界限,划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权责更为明确,提高了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

3.教育管理系统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经过数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总体上从以往的封闭式管理转向当前的开放性管理。学校将“人性假设”理论融入开放性教育管理机制中,能提高对主体人性的认识和重视,符合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应不断提升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对外在客观环境的了解,通过实践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实践策略,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和战略化。此外,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还应增强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性、技术性和学术性,将“人性假设”和民主管理理念、创新发展理论等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多元性的教育管理制度。这将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秩序,为开展高效的教育活动以及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奠定重要基础。

从本质上来看,教育管理方式是以人性为核心,协调“人”和“物”这两大系统关系,进而实现发展目标的管理活动。学校教育管理者应充分重视“人性”这一核心要素,提高对“经济人”、“文化人”以及“社会人”的认识,并通过推动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学术管理作为教育管理方式的核心、教育管理系统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等途径,将“人性假设”理论与学校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管理方式。这将强化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逻辑,而且能保障学校学术的自主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晋旭 单位:淮阴工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