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范文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

一、教学管理的困境

1.教学管理目的性缺失

我国社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为了确保我国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我国高校培养多样化、专业化,研究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而居于核心地位的莫过于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教学管理的承载者是人,人是万物之灵,主要体现在其主观能动性、目的性,故教学管理的目的性则是其应用之意。尤其是随着高校教学管理的内容和对象的日益复杂,出现了一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教学管理目的性不强,则无法妥善解决矛盾,推进高校各项管理顺利运行。

2.教学管理制度的僵化

提高和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采取“依制治校”的方略,有效地体现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的进步,这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具体表现。为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有制可依、有制必依、执制必严、违制必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名无实。宏观制度制定,但是,微观制度的填充却出现了空白,即在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或空缺的地方。二是制行不合一。制度虽有,但执行起来不够规范。僵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局限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制定,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一目标效果却难以达到。学生自主性无法得到体现,因为仍旧有众多的必修课和传统的闭卷考试在束缚着,难以自主地去选择自我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修读,充实自我。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本”是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

3.教学管理方法的封闭

当前很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造成主观主义的盛行,忽视前沿管理意识和思维模式,观念陈旧,渗透出严重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理论是先导,没有好的理论方法,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性,使其仅仅墨守陈规式的流于形式。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教条式地从教学任务出发,制订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追求大、广、全,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导致教学内容的陈旧落后,使学生不能接触到学科前沿知识,导致目前的“毕业即失业”,“知识的无用论”。

4.教学管理队伍的无序化

目前很多高校忽视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性建设,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充当这一角色,尤其是教学秘书最为明显,更替频繁。由于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在教学管理过程也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但如此频繁地更换人员,会造成衔接不当,以致引起教学管理的混乱。再加上广大师生缺乏对教学管理的深入了解,也容易造成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甚至做出非客观的评价,从而严重挫伤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规范教学管理队伍,保证教学管理队伍的有序性。同时,对其地位、作用和工作强度也要给予公正的体现和认可,更要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制定长远规划,完善人员选拔、培训、使用、晋升等各项制度,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本”,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以学生为本”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我们长期教学过程中,深化教育规律的一种体现,它强调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时刻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换位思维,转向以从学生的基本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突出体现了我党“以人为本”核心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的具体展现。教育是以关心、关怀、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这就决定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过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可以有效地实现文化传承、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有利于通过师生间互动的形式,达到教学相长。

(1)增强主体意识,明确教学管理的目的性。新形势、新变化、新转向,构建“以学生为本”教学管理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意识。某地方高校制定“首问负责制”,切实加强了教学管理,转变了工作作风,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质量,树立了文明形象。教学管理要凸显实效性,转变传统以师生为工具的观念,而致力于激发人的潜能,加大对师生的人力资本投入。在管理活动中确立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为目标,培养满足社会的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自我主体意识,明确工作职责,发扬改革创新的工作态度,实现教学管理的高效性;另一方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对象主体意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端正态度,服务师生,解决他们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构建和谐管理生态环境。

(2)理论联系实际,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效性。健全和丰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保证“依制治校”的方略的顺利实施。基于“以学生为本”,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有制可依、有制必依、执制必严、违制必究”。确保这一方略贯彻落实,提高教学管理的高效性,应做到:一是名副其实。既要有最高纲领的导航,又要有最低纲领的铺垫,实现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立足于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学校的总体教学目标和方向定位,各院系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关制度的制定,健全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方面制度。二是制行合一。激活并有效运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尤其要突破传统思想缰绳的束缚,结合新时代特征,开辟学生自主学习新路径。例如,现有的学分制和学时制的有机结合,继承了保证学习内容深度的理解的学时制,又创新制度,通过学分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学习内容的广度,如此实现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链接,纵横交错,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保证学分制和学时制的优化体现,采取“以制治校”,确保学分制和学时制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搭建师生沟通的平台,实现师生共管、共建,互相监督,促进发展。

(3)教学管理方法的开放性。为满足21世纪作为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的需求,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方法。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管理的创新性难以得到体现和发挥,造成教学管理的松散性。教学管理方法的创新性认识有利于改善现有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学设备配给和更新缓慢、合班授课人数众多,学生的自律性差,自觉性不强,制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等。一方面,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教学管理的物质保障,突出体现高校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软件系统的更新是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神支撑,突出体现教学管理的软实力。例如,有的高校提出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三位一体”实践教育观,构建以实践经验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为目标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有高校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服务基础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4)教学管理队伍的有序化。规范教学管理队伍有序化,提高教学管理认知和执行的有序和高效。一要端正自我的服务态度。二要加强队伍自身的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改变以往的错误认知。充分挖掘教学管理人员的创造力,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不断创新与发展。教学管理人员的聘用要规范化,必须是经过培训的具有一定业务素质和能力的人员。同时,为适应知识的终身型学习的需要,与时俱进,必须为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深造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激励机制和按劳分配的具体体现,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为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提供依据。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建构

(1)创新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课堂教学集中体现的是教与学的关系。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为接受的对象,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课堂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打破传统的条框限制,解放思想,采取灵活多变的专题讨论、课题研究、专项问题对症下药,实现师生共思、共学的管理模式的研究。以思政课为例,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制度检查条目的局限,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鉴于大学生拥有初高中的基础知识积累,基本明确了“是什么”的问题,大学生更应该努力的追问的应该体现为“WHY”和“HOW”。为此,我们可以采取有效利用专题讨论和热点、焦点等专项问题解析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必须灵活多样,打破传统的“二八开”(平时20%+卷面80%),培养素质教育方向,避免学生僵化地去记忆,而要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2)拓宽课外教学管理途径。课外教学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效践行和延伸,主要体现为实践教育。为有效发挥课外实践教学的作用,必须拓宽课外教学管理新途径。华南理工大学提出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三位一体”实践教育观,实现了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为目标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我们来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校作为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也积极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以学生为本”理念为指导,创造条件为广大师生服务。多层次,因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的区别,构建课外教学管理体制。全方位,不仅要局限于本校区、本市区,还要向校外、市外、省外,甚至是国外开辟实践活动的路径。开放,即反对封闭,能避免思想的僵化、夜郎自大,加大和其他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渗透,实现学缘结构的合理化。

(3)搭建信息化网络教学管理新平台。手机、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讯和传媒的普及,架起了教学管理中管理者与师生互动的新桥梁,可以通过公开相关管理人员的手机号码、邮箱、QQ等来实现信息的传递。我校目前就采取了这一方法,从而使我们实现了师生共管,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和规范这一模式,免于流于形式,要丰富论坛栏目设置,增设“直播间”,使我们师生和管理者能够冲破现实生活的束缚,实现在虚拟空间里“百家争鸣”的大学氛围的体现。

作者:李争一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