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管理的研讨5篇范文

教育管理的研讨5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管理的研讨5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管理的研讨5篇

(一)

一、境外高教管理模式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英国高校管理特征主要是学校自主独立、突出人才创新、注重学科建设、加强评估和政策引导。美国高等教育拥有完备的管理体制,其主要特征是政府充分发挥引导和调接、监督作用,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市场完善,鼓励竞争。澳大利亚的高教管理模式主要特点是管理科学、职责明确、决策民主,充分发挥学术权的主导作用,注重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德国的高教管理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监管。日本的主要特色是突出私立院校的发展,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发挥宏观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我国香港则博采众家之长,通过行政与咨询两个系统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尤其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在高教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政府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使高校具有独立自主的办学权,政府通过法规和行政权力对大学进行监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发展的思考

1、规范教学质量,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应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到重点位置来抓,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声誉不好,重要原因就是教学质量管理比较薄弱。因此,在改善学校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在教学管理中从备课、授课、常规教学、教学质量、教学评价等方面应制定出既符合实际需要又有可操作性的岗位责任制,要加大这方面的科研工作,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与创新,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2、办学要多元化,要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主体多元化,二是经费筹措多元化,三是办学模式多元化,四是服务功能多元化,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要紧跟国际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创造性地进行创新与改革,打破条条框框,进行优化与重组,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正视现实,立足其位,高瞻远瞩,明确定位。

3、创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就业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各高校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大都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毕业生更是如此。针于此,在人才培养中就要树立起正确的发展理念,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给学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培养他们的专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高职院校要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促进高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既具有技术创新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4、在专业设置上不宜过多过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既要根据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应当把两者科学、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结构中适宜实行“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展开教学,使得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同时,在专业设置上还应当有很好的覆盖面,即要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不能把专业与职业岗位等同起来,应当从社会需要、办学效益和便于组织教学等方面作出充分的考量,以学校有限的专业去覆盖社会上较多的职业岗位,使学生的就业不至于走独木桥,也就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毕业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与社会适应性。

作者:翟展单位:沈阳技师学院

(二)

一、艺术类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

(一)结合女性性别特点,切实有效地实施思想教育

1.实施“四自”教育,提高自身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四自”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简称。在对艺术类女大学生实施“四自”教育时切忌说教,要与现实相结合,用身边典型的实例与他们分享,不仅要帮助她们于思想上认识自强自立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引导她们于行动中体会到自强自立给自身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再以这种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反作用于她们的成就动机和原始动力。

2.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教学内容上随时做出调整,将一些枯燥的政治理论渗透到时下最热门最新鲜的话题中去,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和“四自”教育等女性话题相关的内容,结合当前社会上部分不良习气,对女生实施正面引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其次,教学方式可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实践环节上,比如外出参观、各种专题的学术讲座、各种场景的会话或是研讨等。总之,要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润物细无声”,将思想教育成功实施到实际教学中。

(二)发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双向功能

学生学习中,辅导员的功能当然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培养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非常关键,但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艺术教学主要采取个别教学或者小组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中的师生关系往往演变成一种更亲近的师徒关系。在对待艺术类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上,我们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要求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联合起来,互通信息,齐抓共管。专业教师也要明白自身的责任,将“育人”工作贯穿到教学活动中。特别是部分比较优秀的女专业教师,要为女学生竖起一支标杆,不仅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去教会她们如何自立自强,还要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教会她们如何自尊自爱,如何做人。

(三)结合专业特点,营造健康的学习氛围

1.树立学习目标,完善学习动机

艺术类女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绝不能盲目地套用其他学生管理的模式,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结合其专业特点,帮助她们建立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期职业规划和短期学习目标。抓住学生“重专业”的特点,激励她们朝着目标奋斗。对于专业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学生,要求可以高一点,让她在不断的挑战中取得长足的进步;对于差一点的学生,可以每次设定一个低一点的目标,让她们比较容易达到,从而树立起朝下一个目标奋起的信心和动力。同时,根据每个人特质的不同,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可以鼓励不同的学生朝不同的方向去发展。

2.加强文化学习,提高个人素养

对于艺术类女大学生来说,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基础。结合艺术类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除了认真开好“大学语文”等常规课程外,更重要的是要将文学、美学、哲学和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加以过滤整合,并贯穿于她们的学习中,这对她们的艺术创造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建议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等系列人文讲座,根据她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努力吸引她们重新回归传统,逐渐养成爱看书的习惯,从孔孟老庄的思想里、从唐诗宋词的文字里摄取营养。

3.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加强艺术实践

在对艺术类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还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把教育管理的目标放到一系列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切实有效地实施思想教育,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锻炼身体,展示她们的才华,满足她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二、结语

同时,还可以专门针对艺术类学生成立艺术实践部,采取与社会各大艺术学校和演出团体合作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提前了解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特别是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社交和实践能力,培养她们的自信心,帮助她们进一步自强自立。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学习为主,实践为辅,决不能一味地强调实践而忽略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更不能让学生被眼前的一点小利蒙住了双眼,失去对艺术更高追求的激情。

作者:成燕单位:成都师范学院音乐系

(三)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统一认识,更新观念

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一概将毕业生党员推向社会。对应由学校管理的毕业生流动党员,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相应的教育管理和督促工作。同时,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突破传统在校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树立全方位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

(二)严格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和要求,把好“入口关”

高校各级党组织在党员发展中不能盲目追求数量的提升,而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严格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和纪律,加强质量控制,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宁少勿滥”,真正吸纳综合素质好、党员意识强的优秀学生入党,从源头上减少产生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隐患。

(三)加强毕业生党员教育,把好“出口关”

应充分考虑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特点,每年在毕业生党员离校前适时举办一期专题培训班,为每一位毕业生党员发放组织关系接转宣传材料,对他们进行专题教育,强调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的重要意义,介绍其具体操作流程;要求毕业生党员在流动期间牢记党员身份、履行党员义务,保持与党组织的联系,定期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情况,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四)成立流动党支部,实现有效管理

高校应在各院系成立流动党支部,作为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专门机构,选聘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熟悉网络技术的党务工作者担任支部书记。每年毕业前,对毕业生党员进行充分摸底,将他们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等登记造册,科学认定毕业生流动党员,严格控制数量。对申请暂时将组织关系保留在高校的毕业生党员,应要求他们提交书面申请,由院系党组织进行甄别,只有在工作未定但短期内能找到工作单位或组织关系确实无法有效接转等情况下才允许毕业生党员将组织关系留在学校,转由流动党支部管理。各流动党支部要建立流动党员数据库,详细记录流动党员基本信息及联系方式,尤其是QQ、电子信箱等长效联系方式,同时,应登记学生家庭的联系方式,必要时可由其家庭协助联系;为流动党员统一印制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切实做好督促、检查和指导,对相对稳定的流动党员,应及时督促其接转正式党组织关系,以更好地接受党的教育和管理。

(五)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网上党员教育服务平台,建立网上流动党员之家、网上党支部、网上论坛、专题网页等,共享党员教育资源,为不同地域的流动党员进行学习交流提供平台。同时,通过电子邮件、飞信、QQ群、微博、网络视频会议等,与毕业生流动党员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互动,传达上级和学校党组织有关会议精神及活动部署,进行活动开展、预备党员转正、党费缴纳等工作提示,及时了解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既方便流动党员,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六)严肃党纪,建全党员退出机制

严格执行《党章》的规定,健全学生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对没有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的学生党员,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帮助教育工作,经教育不改的,按自行脱党处理,并予除名。健全党员退出机制,按照规定处置不合格党员,实现党员优存劣汰,有利于维护党的形象和党纪的严肃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其他党员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七)探索流动党员档案管理模式

一是推行人事档案和党员档案“两档合一”模式,规范并简化毕业生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的手续,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在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了人事手续的,直接将党组织关系接转到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两位一体,一步到位,既便捷管理,又方便学生。二是逐步实行党员电子档案动态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党员建立电子档案,将学生党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班级、入党时间、流出地、联系方式、个人特长、缴纳党费、参加党组织活动等录入微机,建立台帐,用计算机软件实行动态管理。

二、结语

社会不断进步,形势不断发展,既给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要高度重视,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毕业生流动党员要提高认识,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全社会要广泛关注,形成合力,切实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作者:刘天浩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党委组织部

(四)

一、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1、有着正确的理论,但实践起来就非常困难

职业学院学生虽然长时间接受过马列主义的教育,但是从他们面对生活、遇到困难、解决问题等等方面来看,他们既有马列主义的一面,又有个人主义的一面。他们既有想为人民服务的一面,又有注重自我价值的一面。这种矛盾的相互交织不断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虽然有着正确的人生观,想着如何去奉献社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是做不到的。甚至有些学生的品德素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最常见的是在公交车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的学生都不能做到主动让座。

2、有比较强的成才意识,但总是过度自信

现在职业学院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并且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有自己施展才能的一席之地,他们大多数都认为自己在将来成功的机会很大,并且信心满满。但是随着世界的发展,学生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很多学生在学校中对于与找工作有用的活动(比如:入党、奖学金、评优活动等等)都非常积极,但是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就置之不理,不闻不问。这些都充分的反映了学生追求物质的理想化、现实化。这些现实问题让他们早早的就更加关注有用价值,而不去追求理想价值、社会价值。虽然有施展才能的抱负,有对未来世界的自信,但是这份抱负是不是真的有价值?这种自信是不是有点过了?

二、完善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认识

现在很多职业学院不是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想要更好的完善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首先必须在认识上加以提高。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明确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重要性,明白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关键,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就算拥有再优异的学业,对社会、对祖国可能只是祸害。学校应当展开多种途径的教育方式来增强我国的素质教育事业。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者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氛围。对于认识上的提高,不仅仅指学校上对于教育管理的认识,还包括学生自己对于心理素质的认识的提高和教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

2、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

家庭教育有史以来都是学生最基本的教育,家长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职业学院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对家庭的依赖是十分严重的,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点让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发挥作用。让更懂学生的家长们给予学生更好的关心,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还能与父母进行沟通。因此,学校在这一点上应当要求老师与家长之间必须保持交流,老师将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跟家长沟通,家长不能解决的问题让老师处理,两种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作者:周勇单位:长江职业学院建工学院

(五)

一、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挑战传统高校教育管理

大学生在网络前沿的表现折射出当代青年的整体精神面貌。看似简单、幽默的网络流行语恰恰反映的是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特点或者是深谙着对社会的某种期待和向往,或者隐藏着其内心深处对社会抑或是对家庭的某种不满情绪,他们对某一词汇不经意间的使用所折射出的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目前,“白富美”“屌丝”和“高富帅”在网络上蹿红,使用频率非常高,颇受大学生的关注、青睐和追捧。2012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采用了“屌丝”一词,更是体现了社会各界对网络流行语的关注及其广泛的影响力。这些新奇独特又有趣味的网络用语所体现的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崛起,也体现了人们试图在网络的精神世界里寻求对生活意义的探究,试图用自嘲的方式来诠释自身对于生命价值存在意义的问寻。这种看似极具娱乐性的网络用语的背后所承载的是一代人的心声和夙愿,也是90后大学生的消费和生活指向标。在大学校园里,部分学生为了达到所谓“白富美”“高富帅”的标准而违背道德良知,向父母索要大笔生活费,过度消费只为包装自己,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一句“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反映了个别女大学生不理智的金钱观和爱情观。这些都是由学生本身不具备辨别是非能力,不懂得如何正确看待社会、看待自己而造成的。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为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利于高校教育管理创新

大学生关注社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评判周围的人与事,并期待改变不合理现象,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例如,“谁死鹿手”“做人不能太CNN”就体现了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对美国CNN的报道淡化及“拉萨打砸抢事件”袭击者的暴力和群体性、严重歪曲事实的痛斥。这些事件既引起了大学生的网络热议及相关流行语的出现,也深层次体现了大学生迫切的社会参与意识。同志指出: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并将其融合到高校教育管理之中,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管理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流行语具有思维创新、语言丰富、言简意赅、诙谐幽默、新奇时尚、妙趣横生、贴切逼真的特点,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判、分析,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是高校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高校要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同时,更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在保持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以宣传正确使用网络流行用语为出发点,以利用网络实现教育目的为落脚点,进一步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尽绵薄之力。

二、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对网络流行语的策略

强调:“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时代的变迁更迭,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渗透,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流行用语,发挥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作用,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一)观动态,重时效,搭情感交流平台

大学时代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较为脆弱和危险的心理过渡期。由于他们在父母长辈那里缺少话语权,因此宣泄和表达的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大学生之所以乐于加入到形形色色的论坛、贴吧、微博、人人网之类的平台中去讨论一些与学习、生活、恋爱、交友相关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些平台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消遣娱乐、自由抒发感情、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满足了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寻求无障碍交流的心理需求。事实证明,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上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会以一种自然放松的心态面对教师,向教师展现真实的自己,讲出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真实态度和看法。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优势,为学生搭建健康的学习交流平台。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把握学生心理,以网友的身份去接近学生,积极使用学生所喜欢的“给力”“hold住”等网络流行语,减少相互之间沟通交流的障碍,真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既起到了教育作用,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更有利于对学生健康身心的培养。

(二)重参与,树形象,搭教育引导平台

语言的魅力其乐无穷,网络语言也有其特定的依托背景和发展平台。在网络语言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要加入到学生的网络语言阵地里,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的优势和特点,丰富教育管理的手段。教师自身应该积极投身到开通微博、创建贴吧的行列当中,不应是被动地以匿名的身份加入到学生创建的贴吧中去“探寻”学生的世界,而是自己主动成为论坛的主人,邀请学生积极加入,利用教师语言的无穷魅力感染和引导学生,使学生潜意识地接受有价值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作为论坛的主人,首先要掌握论坛的主题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定期向学生一些健康、有教育意义又不失趣味性的信息,引导学生在论坛中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聊天中要主动地接受学生所倡导的思想行为,本着积极健康的心态使用网络流行语,从而抵制不良的网络语言。同时,教师也可以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向学生询问某些流行用语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思,并把自身学习后的感受分享给学生,言传身教,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该积极倡导使用的,哪些是低俗的、该被排斥的、禁止使用的。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活动,如人气之星评比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从而扩大教育面,提高教育效果。

(三)正视听,寻症结,搭和谐疏导平台

当代大学生思想积极活跃,是网络的主力军也是引领网络流行用语的掌舵人,他们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决定了网络流行用语的多面性和不确定性。作为指路标和引路人的高校教育管理者所肩负和担当的责任是在面对性情多变、情感丰富、心理脆弱,对是非对错、美丑善恶认识不清的学生时,理解他们的行为和言论,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机,正确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疏导他们的心理危机,积极应对他们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网络流行语的滥用是学生本身对于流行语的实际涵义不了解或者认识不清造成的,因此,我们可利用宣传板、宣传海报列举出一些网络流行语的实际涵义,并搭配相关的语境做一些细致的解释,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流行语,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的心态下接受正面的教育。也可以开展趣味知识问答竞赛,引起学生对于网络流行用语的重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做文明人、说文明话、讲正确网络用语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总之,一切相关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使学生在感受我国丰富的语言文化魅力的同时,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

(四)重规范,促创新,搭文化弘扬平台

汉字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而大学生是文化传承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必须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阵地。受网络文化冲击,部分当代大学生忽视汉字的正确使用,把新奇的网络流行语捧为时尚。高校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正确使用不仅仅是一种规范、一种规则,它更是与保护我国古典文化息息相关,是我国文化传承事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减少和抵制网络文化中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给网络文化一个健康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既要宣传正确使用汉字,也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正确地引导学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新事物,学会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学会辨别是非善恶。在此基础上,还要寓教于乐,通过举办活动提高学生的认识。如举办网络流行用语相关的辩论赛,让更多的学生认识正确使用网络用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我们应号召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不要局限于现实世界,更应注意网络世界对学生的影响,在网络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网络交谈质量,为网络注入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格调,通过网络流行语的连接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强交流,重吸纳,搭学生沟通平台

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借助网络这个丰富的知识储备库,多浏览与学生相关的信息,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评论时事政治、校园热点、生活逸趣当中。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化解问题的法宝,有益于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思维动向,提升教师的亲和力,在开阔自身视野的同时也能叩响学生心灵的大门,在完成教师的神圣使命的同时也能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网络语言、网络行为所表达的直接意愿及隐含诉求进行梳理,做到学生的所思、所求心中有数。负面的言论、消极的情绪要及时做好教育引导,正面的看法、积极的建议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有选择的吸纳,以促使学生视线中的网络从宣泄情绪、消磨时光的虚拟世界转变为诉求利益、发表建议的现实平台。在此基础上,依托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为其开设网络窗口,引领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大职能向网络化延伸。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献言献策,利用网络高效、快捷、隐匿的特点,博观学生之愿,约取学生之策,为学生搭建与学校沟通的有效平台。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理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地努力向网络领域拓展。网络语言承担着网络交际媒介的重要角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塑造、价值取向的引领、行为模式的养成时刻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网络流行用语,更是网络生活方式的时尚风向标,以其多样性与多元化、潮流性与时效化、创新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客观、批判地看待网络流行语在大学校园中的广泛流行,既要看到其混淆语言、冲击文化、造成价值错位、挑战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也要看到其适应学生实际需求、帮助学生宣泄负面情绪、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丰富校园流行文化、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等有益之处,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网络流行语在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知力、充实学生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沟通能力、提升学生创造力、丰富校园文化、提高教育渗透力、创新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吸引力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价值,并在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校园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坚持以注重时效性、参与性、规范性、吸纳性为原则,时刻关注学生动态、积极树立正面形象、努力寻找症结所在、着力修正视听言行、重视对学生的吸纳参与,努力在校园网络流行语境下,为学生搭建情感交流、教育引导、和谐疏导、文化弘扬等平台,以此为有效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变挑战为机遇,进一步开辟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的新阵地。

作者:张宝君张骊睆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