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技术教育监管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较快,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材,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仍极度匮乏,与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差距甚大。某种程度上,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却是人力资本投资小国,尤其体现在职业教育的不足或缺项。数据显示,工业发达的国家,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占职工总人数近80﹪,而我国在企业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员工总数的40﹪,其中中高技能人才缺口更大,市场需求倍率远大于1。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的统计显示,类似于机械制造等行业往往是5个岗位“抢”1个职业技能人员,由于稀缺,技能型人才的薪酬期望值与企业承受值的差距也凸现出来。今后我国新兴加转轨的经济体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还会继续增加,加快中高技能职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步伐显得更加重要。职业教育是我国中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摇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符合我国实际需要,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职业教育遵循两种办学模式,一种是体制内办学,如政府投资和行业、协会办学,其运作较规范;另一种是体制外办学,主要是私人投资,有一定的营利性。在国家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下,近几年二者扩张都很迅速。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的确存在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若不予以解决,势必会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或是职业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而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瓶颈1、偏重于规模的外延扩张,内涵教育质量意识还不够强截至2008年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存量14693所,较2007年同比增加227所,高职在校生规模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共计2.3万所,其规模已经占到了我们国家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规模的一半。同时招生数与在校生规模增长速率加快,2007年职教招生747.82万人,同比增加92.16万人,在校生1809.89万人,同比增加209.85万人,2008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是801万,高职的招生是将近300万,年招生已经达到了1100万,在校生的人数中职是2000多万,高职是861万,总人数已接近3000万。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结构性和战略性调整。然而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过于注重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忽视。从目前各类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施、实验条件、教学环境、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很难达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教学资源短板无法支持学生更多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导致一些学生丧失起码的职业竞争条件和谈判筹码,这种状况在一些中专类职业学校中尤为严重。
2、职业技术教育投资不足,教学资源贫瘠职业教育目的是提升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累积,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因而是社会公共产品,而公共选择的结果必然是由政府供给。而目前的事实是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或存在缺项。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各地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但事实上却从来没有达到。近几年来财政对职业教育发展专项投入明显不足,除了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市有一定投入外,绝大多数地方没有将职业教育纳入预算,学校基本建设主要靠自筹资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更是如此。统计资料显示,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整体增长的同时,职业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却呈下降的趋势,这一比例从1998年到2003年由23.96%下降为7.7%[2]。此后的几年中,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大部分靠学校自筹经费来维持。从2004年到2005年,高职院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减少10.3%、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减少9.5%、生均图书减少9.5%、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减少5.3%.分别比同期本科院校的相应指标值要低7.9个、9.8个、10.3个和9.0个百分点[。结果是各学校主要靠自身造血滚动发展,于是许多学校便不顾自身条件极力扩大招生规模,以此缓解巨大的经费压力,而由此带来的必然是教学质量的无保障。
3、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存在诸多弊病,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服务意识不够由于管理体制障碍,规格建制问题没有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资、福利和职称评定、报考公务员等方面难以与普通院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国民待遇;职业院校老师在职称评定、业绩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职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少职业院校都出现高素质老师大量外流的现象。职业教育是真正面向社会、直接服务于用人单位的开放式办学体系,他们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但决不能因此而受制于政府。由于现有的职业学校在过渡中或多或少与当地政府有着体制上的联系,导致某些行政机关便能借助于掌握的行政权力资源,在诸如干部配备、人员安置、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等方面对学校进行人为的干预,使学校办学感到十分困难,四面遇阻。实际上,从职业教育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来看,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最直接受益,地方政府更有义务予以支持。
4、违背人才培养的规律,缺乏长远的职业教育规划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从初级操作工到高级技工是个有序的链条,培养周期较长且现实需求量大,尤其是高级技工的需求量远大于研究生。高技术革命的影响又加快了技术更新的速度,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要有前瞻性。目前的职业技术院校受现有条件和办学能力所限,搞一些“短、平、快”的专业门类尚可考虑,但绝非长久之计。另一个问题是各类职业院校也同普通院校一样,忙于提高办学层次,注重学历层次上的提高,反而忽视了职业技能教育水平的提高。从社会的实际需要看,必须有从初级工到高级工的职业技能培养链条,否则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也会因此而失去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空间。
5、支撑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不尽人意主要是当前的劳动权益保障不力,分配制度不合理,影响到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趣。从社会环境来看,职工的劳动保障是最脆弱的,职工的职业评价与社会认可程度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参与职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职工工资拖欠的现象时常发生,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正常生活。《劳动法》在实际贯彻中受到种种干扰而难有真正的实效,不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甚至影响到劳动者职业的稳定性,至于劳动者应有的其他社会权益,更是无从考虑。由于工会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劳动者的许多具体利益没法得以维护,在整个社会群体中,职工的社会地位就显得比较弱,他们的话语权明显受到制约,意愿诉求途径不够畅通,工人阶级的法律地位与实际表现的社会地位不太对称,这势必影响到人们的职业选择。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技工荒与考公务员异常火爆的现象,就是这种现实问题的一种表征。
三、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几点思路
1、职业教育的定位要准确职业院校应结合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区域和行业定位,突出各学校自身的特色,培养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是职业院校首先应考虑的战略性问题。无论是区域定位还是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都关乎着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引进和管理模式的选择。在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形势较为乐观的环境中,更有必要重视这一问题。经验证明,社会关注度越高可能意味着潜在的风险越大,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下各类职业院校都在扩大招生,办大量的雷同专业,眼前看生存状况很好,但从市场的需求看能维持多久?职业教育过一段时间肯定会有一个结构性调整,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只有那些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过硬、符合市场需要的学校得以生存并获得长久的发展,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当前,职业院校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对专业技师人才需要的变化,把握好定位,为持久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具体如何定位,应在充分认识学校自身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市场发展的趋势,熟悉本地区的行业分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予以准确概括。另外,国家对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应有相关的指标和杠杆加以指导,并尽可能提出明确要求[4]。
2、为企业服务,以各种方式与企业联合办学职业教育是专业技能人才与企业岗位和技术对接的平台,企业是人才需求最终的受益者,它有理由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技术院校要本着“面向企业、服务社会”的宗旨,培养企业真正受欢迎的应用型人才,以自身的办学实力赢得企业的青睐。校企双方的成功对接,才是职业教育持久发展的保障,也是职业教育水平提高的不竭动力。无论是体制内办学还是体制外办学,实现这一对接的主要方式都应利用市场机制,找到各自的利益共同点,谋求双赢的效果。这里,校企对接的机制创新起着关键性作用,它会使需要转化为真正的现实,而且运作好的话,还会形成长久的良性互动,促进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发展,其中政府的牵线搭桥应有积极的作为空间。
3、政府应积极引导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鼓励开放式办学模式实践证明,发展职业教育会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带来最实际的利益,这种利益包括各类人才的保障,还体现在学校运行中的各种隐性收益。地方政府理应为促进本地区的职业教育提供完善的服务,避免寻租现象,为其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特别是鼓励职业技术院校采取多种方式开放式办学,打开学校与社会的通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使他们有更自由发展的空间;二是为他们与社会的结合找到利益上的平衡点,使之有开门办学的动力。这样既不会使它们感到束缚,又不会因自身利益的影响而有所顾忌。对于当地政府来讲,扶持职业院校的发展,比培植优势产业更为合算,因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4、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办学环境对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把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人才市场要把技能型人才纳入调控的范围,使各类人才处在同样的政策平台上。2003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地位,将高技能人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确实落实这一人才战略,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发展。其次,要确实营造一个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社会氛围,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真正公平的竞争环境。第三,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政府有必要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或制定专项的政策,以体现各类人才的真正价值,使它们实际享有应得的利益,为社会树立可以仿效的榜样。企业要首先做好人才价值的评价与激励工作,使各类职工的劳动贡献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以此形成一种“示范”效应,推动企业员工努力提高技能,多做贡献。
5、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调动职业技术学校的积极性职业教育是最易于同市场接轨的,但在实践中却总是无法脱离现有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政府的相关部门还习惯于对职业院校实施行政化管理。从专业的审批、招生的规模到学校领导的任命甚至人员的安排等等方面给学校施加种种影响,导致职业院校的管理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这会使学校增加管理成本,极不利于职业院校面对市场自主发展。希望各级政府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理顺与职业院校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多指导,少干预;多服务,少限制。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实施预示着我们会有更多的加工企业要发展,这无疑会增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国家统计局对200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大,46岁以上的超过40%。这一状况对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一个现实的制约。因此,希望各级政府积极扶持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梯队的培养速度。正如2006年11月15日总理主持职业教育座谈会时指出:“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职业教育很重要,也应该搞得更好,但我们现在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他批评许多地方对职业教育不予重视,要求各地认真抓好职业教育。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进一步增强,应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使现有的各项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尽快予以落实,用制度化的手段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