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院校后勤编制外员工教育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引言高校后勤工作作为高校的三大管理系统之
一,担负着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提供服务和保障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后勤保障服务不断完善,后勤服务岗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高校核定的编制中对招进的人员有严格的条件和岗位要求,而且一般高校编制岗位十分有限,各高校为了保障学校后勤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由此导致后勤需要使用大量编制外用工人员(人事制、租赁制、雇佣制、合同制等非在编人员统称为编制外员工),确保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编制外员工对高校后勤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是学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1]。但同时在管理上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做好编制外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落实“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首要关键,因此,加强编制外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充分调动好编制外员工的积极性,成为当前高校后勤面临的新课题。一、高校后勤编制外员工基本情况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特点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编制外员工已成为高校后勤工作的主力军,据统计,北京高校后勤集团使用非事业编制职工达80%以上。江苏省高校后勤集团使用非事业编制职工达79%以上。笔者所在高校后勤集团公司使用的编制外员工占81.56%。通过大量的调研工作了解到,目前高校后勤集团编制外员工基本情况为:年轻员工比例少,且多为外地农村人,同时占近一半的本城市户口员工年龄较大,整体文化水平低,党团员比例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出不积极、不主动;少数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因专业技能、编制、福利等问题,引进难、留不住;编制外员工工资待遇整体偏低,上述众多因素致使后勤编制外员工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使高校后勤编制外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新特点。现以笔者所在高校后勤集团公司编制外员工基本情况为例,分析了后勤编制外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文化程度较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在后勤编制外员工学历层次中,本科4名,占0.59%,大专生32名,占4.79%,中专和高中153名,占28.89%,初中以下439名,占65.70%(见表1)。大多数因文化水平低,政治素质不高,表现出学习能力差,实际技能低,前途意识不强等特征;缺少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缺少自身素质提高和完善的积极性、缺少对所承担工作的创造性,缺乏对后勤事业的认同感,甚至有一些人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对后勤工作的认识很难统一到位,这直接影响对编制外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年龄结构失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活力从后勤编制外员工年龄结构来看,20~30岁员工占总人数的18.56%;31~40岁员工占总人数的21.85%;41~50岁员工占总人数的34.28%;51岁以上员工占总人数的25.29%,中老年员工较多,年轻员工比例较少。近两年来,年轻员工招工很难、流动大,使年龄结构失衡状况日益突出,表现出与学校后勤发展水平的不相适应。30至50岁年龄段的员工身体和心理变化较大,加上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在工作中缺乏创新,习惯于被“安排”,致使编制外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活力。
(三)稳定性较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持续有效开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社会企业出现招工难,尤其是企业急需的熟练工、年轻员工,即便招进来、也留不住。高校后勤也普通存在此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原因:编制外员工待遇低,对提高生活质量有较大差距,对现有薪资不满;后勤管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员工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社会薪资水平逐年提高,物价持续上涨,高校后勤编制外员工收入增长速度与社会企业增长水平差距较大;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员,编制问题无法解决,在待遇上达不到和事业编制人员同岗同酬,留不住人才;人员流失后,出现招工难问题,队伍补充机制滞后。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后勤编制外员工稳定性差,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难度,造成了后勤编制外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难以全面实施,不能持续有效开展。
(四)自身要求进步的主动性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氛围一方面,党团员比例小,发挥党团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有限。以南京农业大学后勤集团公司为例,在编制外员工中,党员10人,占1.49%;团员24人,占3.59%;群众634人,占94.91%。另一方面,高校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单位,后勤编制外职工多数都是农村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他们长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组织纪律约束性差,在思想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需求相对较低。这种意识或多或少影响到周围工作表现好、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编制外的其他职工。
二、对高校后勤编制外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编制外员工已成为高校后勤工作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高校后勤的大部分工作,有的已成为各部门的技术骨干,他们的工作关系着学校的稳定,关系着高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2]。由于大多数编制外员工都长期从事简单、机械、重复性等比较强的体力劳动,导致员工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只注意自己局部性的工作和个人的小利益,缺乏大局意识,加之收入偏低,致使部分员工的心理不平衡,缺乏工作激情,服务质量不高。因此,提高编制外员工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建设一支稳定的后勤编制外员工队伍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从思想上入手,做编制外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使之与学校融为一体,群策群力办好学校领导满意、师生满意的后勤。
三、对高校后勤编制外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一是要尊重人。虽然后勤集团编制外员工文化水平较低,但对于后勤编制外员工更要尊重,要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和他们多交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和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计划。二是依靠人。做好编制外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在编在职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能和编制外员工融为一体,在管理模式上要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调动编制外员工参加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产生离心力。三是要教育人、发展人。针对后勤这支特殊的队伍,首先要培养工作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就是要不断地增强或提升员工的责任感意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要紧扣这支队伍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业务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有机统一。在编制外员工中找骨干,培养骨干。同时,要充分尊重并保护员工的个性取向,科学地调配资源,为员工多创造个人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尽快参与到后勤管理中来,这样,才能持续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高校后勤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做好编制外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与支撑。高校后勤在制订常规制度的同时,应考虑人力资源因素,制定科学地合同签订、培训、薪资、晋升、保险福利等制度,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编制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评估考核体系,要合理用人,科学用人,既不浪费人力成本,又要保证后勤事业的持续性发展。
(三)打造后勤文化,建立编制外员工归属感高校后勤文化与一般意义的企业文化相比,它既有其他企业文化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高校后勤不仅要按市场规律运行,还要按教育规律开展服务,要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兼顾教育和经济两个属性,发挥好基础、运行和保障的三个作用,实现管理、服务、育人、经营四大功能,因此,高校后勤有其独特的内涵、外延、结构、功能、体系和基本原则。后勤文化一定要考虑后勤队伍的特点,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后勤文化建设中,作为“融入文化抓党建”的重要途径[3],大力加强党建和后勤文化的生成机制建设,持续不断地打造属于自己后勤特色的企业文化,让后勤编制外员工通过后勤文化活动,找到归属感。
(四)党员发展与管理制度要创新做好编制外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员发展和管理制度要创新[4]。首先,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充分考虑后勤的特点,创新党员发展制度,吸收优秀的员工、业务骨干、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党员条件适当放宽,将员工中技术过硬的“老师傅”,大家心目中的“老好人”,踏踏实实工作的“老黄牛”等各岗位中的“领头羊“作为对象进行培养和教育,发展到队伍中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其次,在管理制度中,根据后勤职工的特点,在编制外职工中可按若干个行政单位设立党支部(支部书记、支委可由正式职工担任),单独行使党员发展和参加组织生活。考虑到流动性的特点,为其办理流动党员证、便于党组织的管理。有了组织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持续有效地开展。编制外员工已经成为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才能确保后勤工作的安全运行、稳定运行和效益运行,高校后勤事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