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音乐教育改革的理念定位及策略范文

音乐教育改革的理念定位及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音乐教育改革的理念定位及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音乐教育改革的理念定位及策略

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既能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又能参与世界平等对话的音乐教育体系。但是纵观当今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欧洲音乐教育模式占据主流,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则处于附属地位;音乐本体的技术性训练较多,而音乐的大文化教育甚为缺乏。基于这一层面,本文针对目前中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位与多元”的教育理念。①旨在实现中国传统音乐的本位与他国音乐的多元对话;汉民族音乐教育的本位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多元交融;音乐本体技术的训练与大文化教育的多元统一,拓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一、本位与多元理念的提出

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产物是一个可操作性的结构体系: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产生怎样的教育行为;有怎样的教育行为,就会孕育怎样的教育产物。如何进行音乐教育改革,改革的效果如何,都依赖于是否拥有一个正确的改革理念。理念定位准确,行动才会有明确的方向。

(一)中国传统音乐本位与西方音乐文化的多元统一之所以提出这种理念,是因为在中国偌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目前一直遵循西方音乐理论的“一元”教育模式。从萧友梅等人所创立的专业音乐院校算起,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已经占据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主流,从专业院校到高师音乐再到中小学音乐教育,形成了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欧化音乐”。在这种大的背景中,中国音乐是什么样子?如何传承真正的中国音乐?学校“音乐教育”应该如何改革才更具有中国特色?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应该是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上的教育,正如中国人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我们有作为炎黄子孙的独特的民族特征。音乐也是如此,能够称得上是“中国音乐”的当推中国传统音乐,然而在实际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非但没有成为我们为之骄傲的资本,却被边缘化。而欧洲音乐教育体系长期占据学校音乐教育的主体,如此本位与客位颠倒,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音乐的文化以及历史特性。究其原因,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缺失不得不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际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作为法定传承人更多的是在民间礼俗仪式中展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绝大多数也是在民间发展、生存,要想真正的走进学校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从孩子抓起并非易事,而究其源头,理念先行才是关键。

(二)汉民族音乐教育本位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多元统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开拓疆域、发展经济、书写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艺术。其中“大多数民族存在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有些民族还存在有宫廷音乐与古典艺术音乐,各少数民族音乐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②音乐真切记录了一个民族的综合文化事项,彰显出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但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的音乐我们究竟知道多少?走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又有多少?当少数民族音乐以奇异瑰丽的面孔出现在电视舞台上时,我们听不懂歌词,看不懂内涵,陌生的民族、陌生的音乐,甚至有的闻所未闻。少数民族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上可谓凤毛麟角,没有把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和内容进行系统架构,没能给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更多的呈现。因此,汉民族音乐教育本位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多元统一应该从学校音乐课程体系开始抓起,真正实现两者的交融。

(三)技术技巧本位与音乐的大文化教育观当民族学、文化学、人类学、阐释学等学科理念没有真正的引进音乐学中,或者说即使有这种意识也没有真正的形成理论系统之时,对于音乐的研究与教学大多数局限在音乐本体的特征之上。即使涉及到音乐背景的介绍也只是粗略简介,没有形成真正的学科体系——民族音乐学(或文化人类学)。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就会出现学习音乐就是唱歌、弹琴的技能训练;学音乐的都是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等误解。而没有真正将音乐的社会价值与其“音乐基础本体”链接起来,以至形成了很多“音乐教育”误区。美国音乐教育家、哲学家贝内特•雷默指出:“音乐在教育中有多种价值,就音乐教育的宗旨而言,其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从音乐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所涵盖的心理学领域看,其全面涉及人的智力、身体和感情,也就是认知、情感和心理运动这三个领域。”因此可以说,在音乐教学中既应该注意到音乐本体特征技能的教学,又不能忽视音乐文化整体的教育力量,应是两者兼顾,平衡发展。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专业技术层面的特殊训练。学习音乐首先必须学习音乐本体的技术技巧,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技术技巧的“重要”,而忽略了音乐同时也是文化的事实,学生的文化素养就会变得狭窄,滞碍对音乐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让本来就以技术为学习目标的音乐学生走向更“浅”的层面,缺乏文化品位和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因此,必须建立“大文化视野”的教育理念,拓宽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授,将“文化中的音乐”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二、本位与多元理念实现的策略分析

教育改革策略应该着眼于当前教育现状的整体把握,建立在正确的教育理念之上,促使教育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教育改革的“盲目”与无效。

(一)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主体化树立中国音乐的主体地位,形成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主流化,并不是排斥欧洲音乐或者世界音乐,而是必须以“我国”音乐为主体,以“他国”音乐为辅助,形成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体系。欧洲音乐教育理论在中国占据主流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音乐理论体系,这并非说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乐理、乐谱,而是有但并没被人所“熟知”。中国的传统音乐理论知识是一种“艰深”的历史文化,知之者甚少。如果想建立“中国音乐”的理论体系,必须有系统的传统音乐教材,培养专职的传统音乐教育师资。而音乐院校是影响这一改革的中坚力量,音乐院校的教育体系直接影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向,因此完善音乐院校的课程结构体系,平衡中西音乐的教育理论构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主流化、他国音乐教育多元化有着关键的导向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许许多多的音乐工作者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黎英海的《汉族调式和声》、杜亚雄的《中国基本乐理》等。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完善,但与欧洲的音乐教学体系相比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音乐研究机构、教育研究单位都应该加大力度,建立完善相应的教育资源,培养相应的师资力量,改变目前传统音乐教育缺失的现象。

(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多元化虽然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院校、师范大学的音乐系以及专业音乐院校的研究生阶段,都设置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但是与全国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尤其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涉及的也只是比较常见的少数民族,比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对他们的音乐文化也只是处在欣赏阶段,少数民族音乐缺失的现象比较普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缺失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状况与中国多元的音乐文化资源并不相称。因此,在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中,必须加强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力量。首先,相应的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对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传承的有力措施,从根本上减少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流失。以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民俗风情为依托,以当地的民间乐团、民间艺人为传承媒介,加强当地人们对本土音乐的传承教育。其次,加强专业音乐研究机构对少数民族音乐的采集考察工作,集中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系统的学校音乐教育,在一般的音乐院校引入专业少数民族音乐的师资力量。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实现社会民俗为载体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机构的专业音乐教育链接,逐渐向全国推广,融入中国各级各类的学校音乐教育。

(三)大文化的音乐教育观音乐学院中技术至上的匠人倾向、音乐领域中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封闭、音乐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浅薄,都是技术教育至上思维方式的产物,局限了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技术技巧的高层次提升。研究音乐的最终目的实际上就是研究文化、研究创造音乐文化的人,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借助于音乐载体形塑人格魅力。因此,还音乐以文化意识,全力发展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建立大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理念,应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首先,树立“音乐的大文化视野”,应深入到音乐院校的学生中,让专门学习音乐的学生选修非音乐的课程。比如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美学、经济学等,从知识结构的调整中获得对音乐文化认识的多种视角,从师资的储备上建立“音乐文化”的概念体系。其次,带领学生走进民间参加各种民俗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学校、琴房、舞台、电视媒体之外存在的另一个音乐时空,建立音乐的社会功能价值体系。再次,丰富音乐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音乐教育,让学生懂得音乐文化传承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民间传承。

当然文化中的音乐教育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传播效应、音乐评论等。这实际上都与音乐的文化有关,让学生在看到音乐现象,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不仅仅是音乐,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透过音乐现象审视文化本质的能力。教育理念、教育策略、教育行为是音乐教育改革相互印证的结构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关系到音乐教育改革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研究群体应该携手为中国音乐教育改革创设适宜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行政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对音乐教育改革进行宏观调控,对于音乐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行政干预,以推动这一改革的实施。结语目前,中国音乐的教育改革正悄然兴起,如何改革、怎样改革都以“改革的理念”为先导。只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才会指引正确的教育行为,才会产生符合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先进特征的教育产物。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针对“本位与多元”的理念进行新的认知,希冀能够对当前中国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作者:肖艳 孙云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