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改革的问题及对策5篇范文

教育改革的问题及对策5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改革的问题及对策5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改革的问题及对策5篇

(一)

一、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扩招及本科生扩招放缓的影响

上个世纪末,教育部宣布本、专科生招生规模大幅扩大,而英语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课程。持续的扩招,导致了英语教师资源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英语硕士的需求。促使各大高校纷纷设立英语硕士申请点,盲目地大幅招收英语专业硕士生,以至于英语硕士“供大于求”,到二十世纪初期,所需师资已趋于饱和。但同一时期,教育部开始放缓本专科生招收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英语硕士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大量人才的堆积,致使就业面临一定压力。

(二)导师与研究生的矛盾

一是导师的指导力度不够,专业性不强。主要由于导师工作过于繁忙,指导时间不足,以致有力无心;抑或新晋导师教学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指导力度无法达到,以致有心无力。二是导师和研究生交流接触过少。师生之间交流接触仅限于学术方面,心理和生活交流有所欠缺,以致遇到不解问题不敢与导师诉说。三是师生所处地位不均。学术交流应该处于双方平等状态下轻松地交流。但由于导师所掌握资源比研究生多,其间的权利和义务也有一定不平等性,致使导师从权益上看处于上风,研究生的权益较小,但实际中研究生所需担当的责任和义务超出了权益包含的范围,以致个别导师侵占研究生学术结果和压榨研究生劳动力的现象出现,使研究生的权益受到了侵害。这就要从根本上进行教育改革来改变这个状况,调解师生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陈旧

现今,大多高校对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依旧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但这正是造成英语专业研究生能力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目前,教学依旧以课本为主,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范围很窄。大部分英语专业研究生接触的都是同校或各高校的中国导师和同学,日常交流也以汉语为主,即便教学中,教课与交流大多也是双语混用,导师讲得多,学生操练得少,难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陈旧,母语式语言教学对英语学习氛围的影响,都影响了英语专业研究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通过对旧的教学手段和模式的改革,清除影响英语专业研究生能力全面发展的障碍。

(四)就业与素质教育的缺失

随着近几年的不断升温,英语专业研究生报考人数明显增长。与此同时,由于政策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定量和饱和,英语专业研究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这就使在大环境影响下的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变得尤为重要。从表面上来看,语言学科中,英语学科与其他语言学科相比有着广泛的基础认知,各大高校都注重英语的教学,相对来说就业压力应该较小。但实际上,随着政策的改变,热门的英语专业依旧热门,但人才的需求量却没有随之增长,先前突出的优势逐渐拉平。一方面来说,现代的人才市场正在进行大的转变,综合素质与学术能力的并存成为市场人才竞争的主要优势,原先的仅靠学历文凭竞争上岗的模式已然逐渐被取代,英语研究生的学历优势难以突显。外语学科研究生适合的行业和岗位大多数要求更注重实践的经验与一技多能、一专多能的全新复合型人才。在学历上有基础的要求但不作硬性规定。而另一方面,部分英语专业研究生就业心态没有端正,就业期望过高,功利心普遍较重,没有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思考。求职选择面较为单一,对现在市场的就业形势缺乏一定认知。这就要在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同时,加强就业创业和素质教育的学习和教育。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导师制度的深入改革

从源头上改善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和相处方式,对导师制度进行深入改革。第一,调整岗位管理制度,施行导师岗位竞争制。让导师岗位成为真正为培养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工作岗位,并非仅是显现学术层次的身份代表。实施导师岗位竞争制,提升了导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加强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也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成效。第二,设立师生互动机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把研究生作为主体,强调研究生是学习者的同时,更是参与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分子。对导师工作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诚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要做到尊重导师。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研究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可提高导师的教学工作能力,建立起和谐、健康、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推动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应从打破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做起。以往的教学大多是进行单向、被动的灌输性教育,而现在要从原先的模式转变为双向交流的、主动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景教学、启发研讨、实验演示、观察发现、交际教学等一系列的新型外语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高校英语学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特别是要针对情景教学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更适应现代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教学需要,提高口语的交流,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全面综合地运用英语能力,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同时,对教学手段进行更新和改革,配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丰富课堂内容,增添课堂乐趣,从而提升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能力。

(三)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

学习的目的不是就业,但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就业。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点目标是为了让研究生紧跟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这个目标,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就要处理好课程的设计与素质教育的问题。课程的设计要在具备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要广泛地综合学科课程,做到实践与理论并存,把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课程体系之中,在使英语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英语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的同时,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提高。应对能力是任何一位英语专业研究生所要具备的基本就业能力。在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基本工作能力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应对能力如何就成为人才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相融相通的大环境中,英语专业研究生要适应这个开放、现代、繁荣的社会,就要拥有沉稳的应对能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灵活应对和处理社会、团体、市场、就业单位、个人与集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乃至外企、跨国公司或组织、国家间的对外交流,从中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位置和途径。这就要在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中,加大力度对研究生就业能力进行培养。让英语专业研究生能发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认清自身的不足,熟练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语言及非语言(是指身体语言、空间语言、类型语言)的表达时机和表达技巧,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时得心应手,立于不败之地。这也就达到了对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的,让教育更合理化,使学生更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

三、总结

在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趋势下,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全国许多高校已着手大力开展了对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教育的改革对英语专业研究生适应新世纪、新形势的社会需求极为有用,通过改善师生间的关系,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教育的目的,实现英语专业研究生社会价值。

作者:周静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二)

一、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经过调查研究分析,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更新性,很多只是单纯的沿用程式化体系,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首先,课程设置停留在传统层面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第二,艺术相关课程的设置衔接性不强。很多高校只是开设艺术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但在教学中,两者一般处于独立教学状态,缺乏衔接性。教师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并没有渗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关性。最后,艺术设计课程缺乏更新性。社会这个大环境每天都处于变化之中,但是很多高校并未抓住这一点,只是沿用以前的教材进行教学,并未考虑现代科技与课程相结合,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比较陈旧,应用性不强,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1.艺术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艺术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很多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侧重理论教学,且教授的内容不符合现展实际状况。这与我国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相关联。此外,很多高校缺乏艺术设计骨干教师,很多教师也不懂得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资源进行教学,只是沿用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比较沉闷,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使整个艺术设计教育处于滞后状态。因此,必须加强艺术设计师资队伍建设。

2.忽视对学生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包括艺术设计领域。一些教师虽然采用多媒体进行艺术设计教学,但是很多只是呈现别人的作品,忽视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导致很多学生过分依赖电脑,认为电脑是设计的主要来源。此外,很多教师侧重课堂讲授,多数灌输纯理论知识,并未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

二、如何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

针对上述中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高校实际状况提出改革策略,希望能切实提高艺术设计教育水平。

(一)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是艺术设计改革的重要环节。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必须把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紧密联系,要求教师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此外,高校应该依据本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结合社会最新发展状况,把相关信息引用到教学中来,做到与时俱进,并增强课程内容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将来能学以致用。最后,恰当处理主修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关系,培养综合性人才,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只有不断依据本校艺术设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进行优化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为国家输送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艺术设计师资队伍建设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教学质量才会有所保证。针对我国艺术设计师资缺乏的现象,高校必须加强本校艺术设计教师的培训,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培训,强化教师理论知识和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引导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此外,还可以展开电脑技术培训,引导一些缺乏电脑技术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艺术教学,尽快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最后,高校还应该注重培养骨干教师,选出学科带头人,引领艺术设计师资队伍不断前进,并储备相关艺术人才,以促进整体师资队伍的提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艺术设计本身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只有经过不断实践,才会有所提高。此外,艺术设计讲究创新,其本质特点也要求设计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课外实践基地捕捉灵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和尝试,给学生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艺术创作。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努力给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反复实践,学生才会深刻明白艺术设计专业与目前与设计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状态和趋势,以便学生调整自我提升目标和方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在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时,必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此外,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涉及的问题比较多,高校还需要找出侧重点,明确改革方向,以加快教育改革进程。最后,高校还必须应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及时调整改革策略,努力寻找出一条符合高校自身发展实际的艺术设计改革教育道路,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作者:王红霞单位:邢台学院

(三)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学校与合作机构认识不一致

在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在对待“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上,认识是不一致的。往往是学校非常积极,而企事业单位因为利益、资源、效益等方面关系,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常情况下,学生到企事业机构实践时,企业只会安排肤浅的形式性锻炼,与计算机相关的实践工作并不多,指导教师也很难实质性到位。

1.2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往往会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不强。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表现更突出,学习了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但在组建网络、软件编程和计算机操作等能力上都比较差,这直接导致学生与企事业单位需求严重脱节。

1.3校-企联合建立科研项目数量不足

科研项目是校-企双方联合培养人才的纽带,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和企业的设备环境,通过共同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已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该模式也是当今产学研教育培养的主要模式,但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高校的科研实力要求非常高,一般需要具备某些领域的尖端人才和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由于我国高校科研能力良莠不齐,真正能够批准立项的校-企联合科研项目数量远不能满足现有各高校学生的需求量。

1.4产学研合作教育途径相对单一

我国计算机专业的产学研教育合作对象大多是国内的中小型企业,途径相对单一。目前,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开放化和国际化,今后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的方向也会拓展到海外。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在海外建立科研流动站、技术研发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多途径联合培养,灵活借助外界的设备和环境将本校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市场。

1.5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力度也比较薄弱

目前大部分高校把产学研合作教育渗透于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中,导致组织实施机构变为任务繁重的教务部门,相当于教务部门的附属工作,其计划制定、企业选择、合作教育的监督与管理等工作没有专职的人与机构落实,所以实施起来的效果与真正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差甚远。

二、基于计算机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策略

2.1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将高校、企事业、科研院所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对于审批项目、引进人才、激励机制等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学生的培养、学校的发展、企业的生存以及社会的需求等诸多因素,建立长久的运行、保障及评价体系,使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达到各司其责、管理有序、评价科学、皆获收益的理想效果。

2.2建立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专职机构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是简单的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不应放在教务部门来实施与管理,而应建立专职机构。要充分利用好中长期的科研项目来形成“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需要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考察计划、人员与企业的配备、学研监督和成果推广管理等工作,当作真正的系统工程来做。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可以与企业形成软件研发团队,让学生在用户需求、软件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调试等软件开发环节中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并且在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的参与下,能完成具有一定实用性的软件,获得具有特色的知识产权。

2.3充分调动IT企事业单位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能采用强硬的办法要求企、事业单位加入,而是要变革观念,投其所好。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一对一的定点科研项目,学校资深的教授专家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计算机专业性的难题,企、事业也可以将现代市场竞争下面临的新难题反馈给学校。以科研项目作为双方交流合作的平台,既增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也使企、事业单位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2.4拓展领域“,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

为避免单一的校内导师制培养模式,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由校内导师进行系统的理论体系教育和考核;在校外,由经验丰富的IT行业的导师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通过拓展领域的方式,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全开放式教育,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特长,协助导师完成实际的项目研发、数据处理、程序编译以及图像制作等工作。在整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基于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现状,深入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基于计算机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改革策略,为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思路;通过实施这些改革策略,可使学生从多角度提升计算机技能和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作者:方刚王佳乐熊江涂承胜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四)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课程设置问题。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较为不科学、不合理,严重影响到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现行的课程设置体系基本上还是沿用了旧有的传统模式,并未真正综合考虑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办学特色、学生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设置符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专业和课程。

2.教学与考核模式。现阶段,各高职院校采用的英语教学模式和考核办法都较为传统和单一,远远落后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步伐,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就教学模式,并以单一的教师讲述为主要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都较低,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考试的时候又是以实际的卷面分数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衡量,导致学生们学习英语基本上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前采用突击复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3.教学观念问题。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着普遍存在只注重英语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英语能力的现象,学校和教师都过分侧重于课堂上的知识讲授,忽略了对学生具体应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4.英语教育与现实脱节。高职院校因其教学的特殊性,应该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中心,紧密围绕社会需要来开展教学工作的。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都却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已有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多不足和不合理的现象,而社会新兴的许多英语专业和课程没有及时的被规划到教学工作中。于是,实际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知识老化,根本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英语方面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改革措施

1.转变英语教学观念。

各高职院校首先要积极地转变英语教学观念,要摒弃以往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旧观念,把学生当做教学的核心,确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新观念,并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方面。英语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的科目,十分强调实用性,所以很需要学生亲自去实践和应用。教学质量的高下也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关系,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要坚持把学生当做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放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方面;(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3)优化课堂设计,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尽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总的来说,教育改革下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意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积极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变以往学习过程中的被动为主动,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高职英语教育一定要注意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战型人才为目的,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而忽视了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的思想,努力革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综合英语水平的提高。

2.实施分层次教学。

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大多是英语水平较低,基础较差,所以,为了有效提高整体英语教学质量,学校是可以积极地在开着那分层教学工作。(1)可以按照学生的具体能力和水平将其进行合理的划分,针对不同层次和成都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2)学校可以把具体的英语教学工作进行划分,例如,可以将英语教学分为课堂教学部分和课后巩固部分。在教室进行学习的时候,由教师进行当面的讲授,带领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明确重点和难点。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安排各类课后任务,并鼓励大家在课下多时间,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知识的巩固,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提高应用英语的能力。

3.教学多样化。

学校可以积极改革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多样化。例如,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之余,可以适当介绍一些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形式方面,除了做好课堂上的教学工作外,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英语活动,例如英语口语大赛、英语书法大赛、英语辩论赛等,丰富了血神广大英语学习生活,也营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综合水平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水平,所以各高校一定要注重对自身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及水平。学校可以积极地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例如(,1)学校可以积极的鼓励教师加大相互之间的家六合切磋,鼓励教师们多听课其他教师的课,尤其是本校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英语老教师的课。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校外的一些优秀教师来学校讲课,并组织大家集体听课。并在课后进行综合和讨论,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课题,号召全体教师积极地参与到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来,并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学术研讨会,针对突出问题展开热烈的集体讨论,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2)加大对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现有青年教师的数量和实际水平,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并为青年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提高教学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制定适当的考核制度以及奖励制度,定期地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和评定,对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出一支充满活力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作者:黄美金单位: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五)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堪忧的原因

1、中小学教师编制城乡倒挂的直接影响

农村中小学由于地域广、校点多,理应配备更多的教师,但现在的情况是城乡倒挂,农村教师的编制少于城市学校。不少农村地区出现了中小学教师名义上的超编和实际上的缺编现象。编制就如同一个‘紧箍咒’,正在制约着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教师不流动,老的退不掉,新的进不来,如同一潭死水。不少县由于财力不足,对地方政府来说财政负担的教职员工当然是越少越好。根本上导致有些地方多年有编不补,宁可雇佣工资低廉的代课教师。

2、城乡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差距过大的必然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许多基层县乡财政不堪重负,最为严重的个别乡镇的教师工资还存在着不能按时发放和拖欠的现象,这样的待遇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城乡资源分配不均

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负面效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和学龄儿童转移到城镇,农村人口和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农村学校不断萎缩,甚至因生源短缺被迫撤并。教育部门表面淡化升学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然而社会大环境的压力下,市、县的重点学校从政府、社会获得的资源必然比农村更有优势。人才流向本来就有一种“趋高”现象,名师为谋求更好的个人发展,社会福利、更多的进修机会向往名校理所当然。

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水平建议

1、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增加财政支出,专门用于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提高教育支出在民生财政中所占的比例。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逐步建立省级统筹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保障机制:让省级政府成为教师工资最主要的负担者,可以有效防止基层政府或教育部门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拖欠教师工资等问题。建立农村边远和艰苦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对那些越是在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艰苦农村地区工作的教师,享受的特殊津贴应越高,以吸引和稳定优秀教师到该地区任教,保证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较好的教育。改善农村学校教学与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正确面对农村教育的现实,妥善解决教学点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鉴于农村代课教师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的事实,应尽可能使其与当地公办教师同工同酬。

2、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组织城镇重点中小学教师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

交流的重点是由城市向农村、由强校向弱校定期流动。尽快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并以此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和评优的重要条件;城镇重点中小学不定期地委派有关学科教师到被扶持的学校讲课、指导备课和教学,形成“一帮一”的态势,尽快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同时中层干部也可定期进行交流,带去新的管理方式,带动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和管理方式改革。

3、创新教师招聘思路,吸纳优秀青年教师

要加大对农村学校资金的投入和优厚政策的加强来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和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去。师范生是教师队伍强大的后续军,师范生的加入将直接影响着未来农村教师的壮大,因此国家政府要加大力量培养高校师范生。通过扩大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等多种方式,为农村学校补充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学历的青年教师。实行“定向招聘”与“定向培养”,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名师,是农村中小学摆脱困境的根本保证。因地制宜,每年安排一定的教师编制,将多年在教学中兢兢业业、已取得大专学历和教师资格证的优秀农村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其余农村代课教师必须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聘期、权利和待遇等。

4、增加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培训机会

学校常组织教师参加上级和进修学院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活动,使教师掌握新知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和新课改需要。最好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高级教师来校讲学,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三、总结

总之,在农村建立一支整体水平高、富有活力、稳定又能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对发展农村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发展农村教育,虽然是一个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但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从点滴做起,相信问题一定会有得到好的解决。

作者:王凡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