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鱼类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索范文

鱼类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鱼类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鱼类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索

鱼类学”是湿地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介绍鱼类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理机能、系统分类和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鱼类形态、分类和生态的基本理论、定义和研究方法,了解鱼类的分类系统及各分类解元的主要特征,能编制和熟练使用分类检索表,熟悉主要鱼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研究方法并能应用到实践中。“鱼类学”涉及内容广泛,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造成课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的尴尬局面。不仅如此,已有“鱼类学”教材主要适用于水产养殖及其相关专业,内容以经济鱼类为主;而湿地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鱼类学”课程应侧重于湿地鱼类的分类特征、生物学习性和生态学意义。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系列尝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一、依据专业特色,优化教材内容,与其他课程密切互动

现有“鱼类学”教材主要介绍经济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征,适用于水产养殖等相关专业,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湿地科学专业。因为湿地中的鱼类除了少量经济鱼类外,还包括大量经济价值不大、但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小型鱼类。根据湿地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鱼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鱼类学的经典理论和基本方法,更要侧重于不同类型湿地的鱼类组成特点,鱼类与水环境的相互关系、对水质评价的作用,以及鱼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方面。鉴于此,我们在选择性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补充介绍了大量湿地鱼类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意义,以及湿地鱼类发展的前沿动态,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例如,湖(鱼岁)是鲤科、雅罗鱼亚科的小型鱼类,经济价值不大,在教材中往往被忽略;但湖(鱼岁)广泛分布于黑龙江水系各湿地,是高寒地区淡水水域的特有鱼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重介绍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生态学意义。近年来,由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如水体富营养化、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不同程度地引起了鱼类形态特征、生理指标、地理分布等方面的变化。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一些鱼类研究的最新动态,使学生既掌握鱼类学基础知识,又了解科研发展方向。比方说,在讲解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时,教师可以抛出一系列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大黄鱼不能在淡水湖泊中生存?为什么大马哈鱼既可以在淡水中生活,又可以在海水中生活?大马哈鱼渗透压调节机制与大黄鱼有哪些不同?我们如何利用大马哈鱼的渗透压调节机制?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大家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积极申请各类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科研、服务于社会。为帮助学生顺利将“鱼类学”知识融入专业知识体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积极与其他课程密切互动,使“鱼类学”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绪论中可以从动物学的进化角度介绍鱼类的基本特征,列举一些名称中带“鱼”的动物,如“鱿鱼”、“章鱼”、“鲎鱼”、“鲍鱼”、“鲸鱼”,让学生辨别哪些是真正的鱼,哪些是其他动物。作为淡水生态学和湿地环境监测技术的前期课程,我们在讲解鱼类分类学内容时也介绍一些用于环境监测的鱼类,如麦穗鱼、泥鳅等的生理生态特性,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教学方法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传统“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其主体是教师,虽然强调了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符合现代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采用了启发教学法、个性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教学法,重点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上。例如,在讲鱼类辅助呼吸器官时,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泥鳅离开水一段时间仍能生存?为什么泥鳅的肠管具有辅助呼吸功能?与其他鱼类相比,泥鳅的肠管具有哪些特点?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鱼类辅助呼吸器官的特点。个性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认识并发挥他们的长处,因材施教。例如,有的同学对观赏鱼养殖非常感兴趣,可以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自己介绍观赏鱼的分类地位、生活习性、饲养经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充分调动了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如此,在介绍不同地区鱼类时,还可以让当地的同学讲解鱼类的形态、俗名、生活习性,甚至是捕鱼经验,以此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大家更好地记住鱼类相关信息。直观教学法,是通过各种教学道具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鱼类呼吸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活鲫鱼让同学们观察、总结鱼类呼吸运动过程。在介绍鳃的结构时,通过多媒体图片和鲫鱼鳃的标本展示鱼的鳃耙、鳃弓、鳃丝、鳃小片等结构,既直观又加深印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教学方法[1]。例如在学习鱼类食物选择性指标时,学生对该项指标的应用价值产生了困惑,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真鲷仔鱼养殖案例来加以说明。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鱼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概念性极强的课程[2]。传统的板书虽然条理清晰但很难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奋度。近年来,尽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也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讲述一些不常见的鱼类时,学生面对大量多媒体图片有如走马观花,讲过即忘,效果不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板书、多媒体、实验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边讲课、边演示、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分类学是“鱼类学”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掌握重点纲、目、科、属、种的特征,以及代表鱼类的分类地位、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仅仅通过教师描述或者是几张多媒体图片,学生很难正确理解,但是通过实验标本展示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鲤科鱼类大约有400余种,包括10个亚科,广泛分布在平原地区湖泊、池塘、水流湍急的溪流、高寒地区水域。为了加深学生对各亚科特征的记忆,我们在课堂上准备了各亚科的代表种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各亚科鱼类的特征。例如,在讲鳊亚科特征时,我们为学生提供了翘嘴红白,并引导学生观察标本的体形,是否有腹棱,腹棱的起始位置,是否有须,背鳍、臀鳍基底的长度,口的位置等形态特征,从而总结出鳊亚科的特征。

四、走出课堂,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我们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尝试着带领学生去哈尔滨市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哈达市场,去看鱼、认鱼;到花鸟鱼市场去鉴赏观赏鱼,了解观赏鱼养殖要点;组织学生辨认周边湿地内采集回来的鱼类标本,将教学贴近实际。通过走出课堂,了解目前市场上各种养殖鱼类、观赏鱼和常见湿地鱼类,丰富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人们一切积极主动的活动都是由于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开始的,兴趣还是学生求知最好的老师,所谓“好知之不如乐知之”[3]。通过丰富课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鱼类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例如,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搜集各种鱼类标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检索表鉴定鱼类。学生反映这种学习方式学得深、记得牢,而且也拉近了师生的关系,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不仅在校期间鼓励学生搜集鱼类标本,即使学生放假回家也可以将不认识的鱼类固定好后带回学校,请教师携助检索鉴定。例如,海南、广东、广西的同学在当地收集了诸如蓝子鱼、细鳞鯻等热带、亚热带小型沿海常见鱼类,并将固定好的标本带回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鉴定,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丰富了实验室的鱼类标本。

五、结语

湿地科学专业“鱼类学”的教学关键在于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鱼类学的基本知识、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逐渐形成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