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植物种子学教学革新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是世界园艺大国,目前蔬菜、果树和花卉的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园艺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出口的优势产业。据统计,2008年全国园艺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5%[1]。而园艺植物种子是园艺产业的基本生产资料。目前,包括园艺种业在内的我国种业发展正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种子产业正与国际市场接轨,种业竞争激烈;种子科学及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剧了人才的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种子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培养相关人才,各校园艺专业都先后开设了与园艺植物种子学有关的课程,但目前尚未见对该课程开展教学探讨的报道。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园艺植物种子学”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以期为同行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特点
园艺植物种子学是研究园艺植物种子的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农业生产应用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该课程是园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园艺专业主干课程“园艺植物育种学”及“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后续课程,在这两门课程之间起了一个桥梁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园艺植物种子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特点,认识种子质量的重要性,掌握种子质量检验的一般原理和规程要求,熟悉种子生产、贮藏、加工、处理和检验管理等环节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拟定种子生产、贮藏、加工和管理中合理的措施和手段,并提出生产、加工中控制和提高园艺植物种子质量的途径。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完善学生园艺知识结构体系,使之更进一步地掌握和扩宽园艺植物栽培和育种知识,实践专业必修课的一些知识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此门课程每年的选课人数在100人左右。作为专业选修课,在教学上除了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前沿性、实用性[2],要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增强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如何针对学生的需求及培养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与素材,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本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二、“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课时不足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使用的教材是巩振辉教授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园艺植物种子学》。该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涉及面广。从种子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到种子的生产、贮藏、加工、检验、管理,从理论到实践,涉及了蔬菜、果树、花卉种苗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此门课程只有24个理论学时。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如此广泛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讲授种子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对学生和教师来讲,都是一个巨大挑战。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授课课时的限制,如果不分重点,面面俱到,势必造成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象。因此,如何确定该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授课时长,并体现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实用性、完整性和前瞻性,成为我们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在现行的“园艺植物种子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更多的知识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教师忽视了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而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教师一心想尽可能传播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完成教学内容,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由于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常常连笔记都记不下来,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了,从而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热情。
(三)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模式陈旧园艺植物种子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以课程实验教学的方式开展,约16学时。由于课程实验学时数较少,在课程实验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和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现行的实验教学内容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偏多,教学方法上大多采用“照方抓药”的模式,因而导致实验内容呆板单调,缺乏新意,实验教学与社会服务、科研、生产第一线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制约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
(一)精炼、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对“园艺植物种子学”此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以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立足点,把握了“新、专、精”的原则,注重综合性和实用性。讲授内容以教材作为参考,但是又不拘泥于教材(表1)。我们结合中国种业的生产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简和补充,重点突出了国内主要发展的优势园艺作物种子的特性、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教学。结合生产实际重点讲述与实践操作联系紧密的、对实践技能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就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创新。补充了当今与种业联系紧密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及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等内容,并将园艺作物种子标准化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前后融会贯通的专业学习能力。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精简与优化,使得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二)优化课堂讲授,提高教学效果在“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手段。很多在本地或教学期间无法观察到的园艺植物种子的制种技术能通过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种子检验、加工等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视频来演示,既形象又生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和理解。但是教师要注重应用演示法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引导自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讲授种子的形态构造、人工去雄等教学内容时,可以通过实物进行演示,原本抽象的东西就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记忆。在讲授种子活力时,我们列举了发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花生种子活力的案件以及《东周列国志》中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借粮和还粮的故事,引导启发学生对种子活力的理解。在讲授园艺植物种子生产时,可同时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查阅资料,写出园艺植物种子如瓜类种子制种及种子收获、加工、贮藏、检验的实施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拟定的方案,然后教师进行评析,并以黄瓜种子生产为例进行讲解。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田间管理等内容,教师可先布置任务,由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在相关的网站上进行预先学习、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讨论。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主动性,我们采取了一种激励的教学方法:在期终成绩中划出20%作为课堂参与的得分。为了准确地计量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制作了标准的小卡片,当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时发给他们,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回答的内容后交给老师,以此作为参与分的给分依据。从实际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一方法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氛围。
(三)突出综合能力培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衔接。必须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等,使学生能够接受先进的专业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园艺植物种子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以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大胆改革传统落后的实验内容,删除与其他课程(如“育种学”、“栽培学”)重复的实验项目及方法落后、应用不多的实验项目,引入方法手段先进、实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在对本门实验课的实验项目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开出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等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构建了“园艺植物种子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表2)。改革后实验内容的安排既保障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有机衔接,又避免了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在实验教学环节上,还采取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准备,主动设计、进行实验的方法[3]。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验开始前3~4周将实验的初步设计方案(包括处理或者操作的依据,试剂及用品的准备,处理的设置,操作步骤,预期的实验结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交给授课教师,由授课教师评阅后返还给学生,学生经过修改后再交给授课教师。在实验开始前1个礼拜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将详细的实验方案敲定,由实验室管理人员依据每小组的实验方案准备相关的用具。实验开始的时候,由各个小组依据实验方案配置所需的试剂并进行课程实验。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授课老师及时给予讲解及纠错。通过上述的教学环节实施和应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探索“,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较高,无旷课、迟到现象;课堂气氛活跃,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勇于提问和发言;“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学生成绩明显提高,综合评定在80分以上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大大提高,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常有学生主动对自己设计的实验内容再进行重复操作,其认知能力、思考和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总之,在“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需要我们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创新,以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