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图书馆科学课程革新趋势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前言
资讯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工作环境的变革,图书馆是社会机构的一份子,亦深受影响。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学系(所),相继更改系名或更改课程名称及其内容。面对一连串图书馆学课程的重大革新,已引发图书馆学界的关切与研讨。台湾地区开始进行一系列教育的改革,大幅放宽对高等教育的管制,鼓励各校自主发展,对课程的限制亦大幅放松。在教育开放政策下,台湾地区图书馆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更具备弹性的发展空间,但相对也造成课程设计的困难。即使如此,改变是必要的,但如何改变,才能符合发展趋势,将是今日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将从图书馆学发展历程及图书馆社会环境的重大改变探讨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2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发展历程
2.1美国图书馆学会的设立近代图书馆学的兴起,应该自1876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及1887年杜威(MelvilDewey)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设立第一所图书馆学校(TheSchoolofLibraryEconomyatColumbiaUniversity)开始。19世纪末美国高等教育快速兴起,当时教师鼓励学生不以教科书为知识的唯一的来源,要求学生多利用图书馆的藏书,以追求更广泛的知识。此外,德国的研讨式教学法也影响了美国的学者,纷纷要求在图书馆设立研讨资料专柜(Seminar-Collections),同时也开启了系图书室的制度[1]。此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发对图书馆经营方式的思考。当时多数学校的图书馆每日只开放几个小时,且无专门的管理人员,多由教师轮流看管图书馆。在教学改革的压力下,全日制的和专职的图书馆员就成为当时图书馆首要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当时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课程的扩充及研究上的需要,19世纪末大学图书馆面临改革的压力,此种压力促使图书馆事业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1876年10月4日美国图书馆学会在美国费城正式成立,当时共有103位馆员参加。创会的著名人物包括杜威(MelvilDewey)、温森(JustinWinsor)及普尔(WilliamF.Poole)。温森当选首任会长,杜威为学会首任执行秘书。而整个学会的成立得归功于杜威的推动。当时杜威年仅25岁,刚毕业于恩合斯特学院(AmherstCollege),充满朝气,富有冲劲及活力[2]。美国图书馆学会的成立,象征图书馆事业开始走上专业化及标准化的道路。通过学会的领导,美国学术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地位开始获得肯定,同时就业也获得应有的保障。大学图书馆成为学校教育机构重要的一环,馆员与教师同样地必需担负起学校的教学任务。
2.2图书馆学校的创建与发展美国图书馆学会成功的经验,再度鼓舞杜威开创另一个事业。杜威认为正规的学校教育,才是真正重视图书馆事业及提高图书馆服务的关键。当时图书馆的经营大多依赖个人的工作经验、询问他人、参考相关文献或是参加学会活动。杜威认为图书馆从业人员也该如同医生、律师或是教师一样,接受正规教育的培训。鉴于当时欠缺一套足以训练各类型图书馆工作的教材及训练方法,因而促使杜威决心创办图书馆学校。杜威在1878年的学会年会上,曾提议讨论有关图书馆员训练的问题,但未获大会的接受。虽然其后又提出替代性的方案,建议由图书馆界较著名的馆员,研拟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但仍未获得当时会员的支持。直到1883年5月7日杜威接受哥伦比亚学院图书馆馆长一职后,才有机会实现了他的理想。当时杜威32岁[3]。杜威在当时哥伦比亚学院院长巴尔纳德(F.Barnard)的支持下,于1887年创立美国第一所图书馆学校,从此开启了图书馆学正规教育的大门。当时杜威坚信图书馆学校必须依附于一个大的学术图书馆,这样的信念使得早期图书馆学的发展偏向实务的教学,以致于当时的授课是采用学徒制形式。课程内容包括编目、分类、书目学及图书馆经营等基本科目及专题演讲。学生除了上课外,每天有三小时在图书馆实习,以使学生获得图书馆的实务工作经验[4]。1891年杜威在学会年会上,针对图书馆教育的专业要求,提出了以下要点[5]:•图书馆员的荣誉应与医生、律师及部长一样为社会所认可。学生对其所选择的事业必需有正确的认知及目标。•使兴趣能完全与所学相配合,并以正确的方法教育群众,训练与实务要结合。•训练学生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视野,同时也要多观察其他图书馆的成就,以使学生具有多方面的观点。•馆员必须在其专业上不断发展,使图书馆教育成为馆员晋升的阶梯。•图书馆学校教育必需保证每位毕业生所受的训练质量及服务水准,如此才能赢得别人对图书馆专业的尊重。1919年纽约卡内基基金会(CarnegieCorpora-tionofNewYork)委托威廉生(CharlesC.Wil-iamson)调查当时15所美国图书馆学校的教育状况。依据调查报告,11个学校的专业图书馆课程共有26门。这些课程之中有5门特别受重视,即编目、图书选择、参考工作、分类及图书馆行政。由此看出在1920年以前,图书馆学的发展已属于稳定的常态科学,对核心课程已有共识,课程内容多以实务工作为主[6]。1926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因威廉生的报告,开始制定一套图书馆营运基本标准,分别制定四种不同的图书馆教育计划。1933年公布图书馆学校基本要件(MinimunRequirementsforLibrarySchool),这些标准的设立进一步强调了图书馆学校专业的要求[7]。193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设立第一所图书馆博士班课程,开启了图书馆学高等教师的培育。至此美国图书馆学教育体系发展大致完备。1930~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本土未遭受炮火波及,得以在战后快速复元。1951~1969年间可称为美国图书馆发展的黄金岁月,主要归功于战后东西方冷战,美国为能赶上苏联的太空技术,致力于科学教育的改革,因而带动了图书馆教育的蓬勃发展,要求改革传统图书馆教育,增加资讯科学课程的呼声也日渐增高。此时图书馆学界开始讨论图书馆学的教育制度及课程的内容,但多数只是对原有基础的修正。例如1951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公布新标准,将专业馆员的认定提高到硕士学位。1953年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所召开核心课程的研讨会,建议扩大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提高传播的功能,增加研究的方法,实务工作将不再列入课程之中等[8]。
2.3资讯科学的兴起二次大战结束后,无论欧洲或亚洲均忙于重建残破的家园。唯独美国未受战火的攻击,又有大量涌入的各国高级人才,造成战后一片繁荣的景象。二次大战期间,许多德国著名的科学家为躲避纳粹的迫害,纷纷逃亡美国,间接促进了美国国防工业及基础科学的进步。战后东西双方进入冷战时期,美国为能赶上苏联的太空科技,大幅度改革高等教育制度,许多科学家开始感受到资讯爆炸的危机[9]。1945年布希(VannevarBush)在AtlanticMonthly期刊上发表一篇深具启发性的文章,文章标题“AsWeMayThink”。布希以其工程学的背景描绘了一部他理想中的机器Memex(取自Memory+Index)。这部机器可以无限制地储存图书、期刊及各种资料。整部机器采用机械的原理,可以从事快速的运作、储存与检索资料[10]。虽然布希没有造出这种机器,但启发了后来资讯科学及电脑的发明。1940年代的末期,在宾州大学的几位科学家已默默将第一代电脑ENIAC(ElectricNumericalIntegraterandCalculator)创造出来。资讯系统的产生,辅助了资讯科学理论的发展,自此揭开了资讯科学发展的序页。回顾1945~1985年资讯科学发展的历史,有24位先驱者(pioneers)为代表,这24位先驱者的学科背景均不相同,贡献亦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区分成五个阶段[11]:
第一阶段资讯科学梦想家(visionary)时期:此一时期约从1945~1968年之间。包括资讯科学的思想启蒙者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创始者布希(V.Bush),他是一位工程师;第一代电脑修改的启发者、著名的数学家温能(N.Wiener,1894~1964年);布莱福德定律的创立者科学家暨文献学家布莱福德(S.C.Bradford,1878-1948);预见地球卫星的产生,本身是一位科幻作家的克拉克(A.C.Clarke,1917~)及通讯数学基本公式创立者雪侬(C.E.Shannon),以上五位被称为资讯科学的梦想家,他们对今天资讯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是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包括基础理论的建立(如雪侬、布莱福德),基本工具架构的想象(如布希、温能、克拉克)。由于他们大胆的想像与假设,为后人留下尝试的机会。
第二阶段非传统资讯系统的先驱者(1948~1968年)时期:在1948~1968年间,电脑已由第一代真空管进步到第三代集成电路,不但运算更快速、储存量与可靠程度亦大幅提高,更主要的是电脑价格降低,电脑程式语言广泛使用,一部电脑可同时提供多人同时使用。由于电脑工具的成熟,资讯科学家开始尝试利用电脑从事非数字运算的处理,包括文字自动索引摘要等研究。此一时期重要的资讯科学家包括:图伯(M.Taube,1910~1965年)利用组合索引法制作资讯系统,使资讯系统从事逻辑检索储存;发明家工程师鲁恩(H.P.Luhn,1896~1964年)发明KWIC/KWOC索引法及专题资讯选粹资讯系统(SDISystem);化学家加菲德(E.Garfield,1925~)发明引文索引(CitationIndex)法,应用于科学文献分析工作,后又应用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文献处理,他同时是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SI)的创始人。以上三位非图书馆学领域的科学家是首度利用以电脑资料处理架构,采用非传统资料储存方式及检索法的开创者。除了图伯曾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担任过科技计划主持人外,其余两位均非图书馆本行。他们新创的概念及方法对当时的图书馆界造成相当的震撼与冲击。许多馆员最初持排斥的心态,然而部份馆员则附和并加入研究的行列,当然批评的声音也是此起彼落[12]。随着电脑技术发展日益成熟,改革创新的趋势已非传统图书馆学可以抵挡。1963年美国文献学会(AmericanDocumentationInstitute,ADI)正式更名为美国资讯科学学会(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SIS)。
第三阶段资讯科学应用于图书馆(1958~)时期:自1961年美国三个国家图书馆即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及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已认识到资讯科学应用于图书馆将渐渐具有主导性的地位。资讯科学近30年发展的成就,已使图书馆认识到资讯科学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图书馆业务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服务[13]。此一时期有三位重要的资讯专家投入图书馆文献资讯处理的研究行列。包括:艾芬蓉(H.D.Avram)是MARCI、MARCII、RECON的设计者,同时也是美国国家资讯网络的推动者;盖雷诺(R.DeGennaro)是图书馆自动化与网络的研究者与监督者;盖格尔(F.G.Kilgour)创立全美第一个也是世界最大的书目共用中心O-CLC。以上三位资讯专家,结合图书馆学背景及电脑资讯系统,成功地将资讯科学引进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第四阶段线上资讯活动(1940~1985年)时期:数学家戴维斯(R.M.Davis)首次提出人机交互作用理论之研究;黎克赖德(J.C.Licklider)建立人机共生理论(Man-ComputerSymbiosis);夏米特(R.K.Summit)建立DIALOG系统的管理及扩充;心理学家柯卓拉(C.A.Cuadra)对图书馆网络、资讯网络、个人电脑及电子出版品有卓越的贡献;威廉斯(M.E.Williams)在资料库服务、研究及教授上贡献较多;贺金斯(D.T.Hawkins)对线上书目系统、贝尔实验室之资讯服务的贡献;布格曼(C.L.Borgman)的人机交互作用;资讯学家坦挪波(C.Tenopir)的全文资料库检索新技术;图书馆学者海德伦斯(C.R.Hil-dreth)对人机界面的研究与OPACs的研究等。在此阶段资讯科学已渐渐脱离以图书馆为架构的服务,着重利用电脑资料库及通讯网络的线上资讯服务系统。此时出现以资料库服务为主的线上资料库服务商,如ORBIT,DIALOG及BRS等公司,图书馆亦成为这些资料库公司的使用者。图书馆此时所关心的是如何引介线上资料库,以弥补本身资料之不足,及如何推广线上服务与增强检索的效率。从以上几位先驱者的学科背景不难发现,多数均非图书馆学本科的专家。这一时期出现了新型的专业领导者,新型电子出版物,新型的通讯与教育及新型的资讯使用者。
第五阶段网络发展(1965~1985年)时期:图书馆学者贝克(J.Becker)推动国家资讯网络的建立;伊文斯(G.T.Evans)发展纽约州图书馆网络;马库森(B.E.Markuson)推广印第安纳州的图书馆网络系统;图书馆学者马丁(S.K.Martin)博士则从事网络系统管理的研究。此一时期可以说是图书馆面临分裂的阶段,面对资讯科学的兴起及美国图书馆学会内部不和等因素,一些国家图书馆及资讯中心已不再认同美国图书馆学会,甚至学院及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于1978年亦想脱离美国图书馆学会。一些会员纷纷投效美国资讯科学学会或是国家线上会议(NationalOnlineMeeting)或国际线上会议(In-ternationalOnlineMeeting)及美国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forComputingMachine,ACM)、国际图书馆协会联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ibraryAs-sociations,IFLA)及国际文献联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forInformationandDocumentation,FID)等[14]。此时许多网络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商业界、法律界、科学界及其他各种组织与学会。全文资料库及数据资料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广泛被社会大众所利用。资料库使用者也开始自己上机检索资料。由资讯科学四十年发展史来分析,无论是初期梦想家或是后来的先驱者,其学科背景,多数都不是图书馆学本科。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已注定资讯科学的发展是多学科(interdisciplinary)型的。由于先驱者学科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的解决采用不同的切入点,造成典范不易形成,这对资讯科学进入常态科学相当不利。资讯科学在欠缺有力的主导力量与学会的引导下,短期间内要进入常态科学的阶段不太容易,百家争鸣的现况恐仍要持续一段时间。根据爱莎贝姬(I.A.Al-Sabbage)对资讯科学的研究发现,对资讯科学最有贡献的八个学科领域,分别是电脑科学、图书馆学、一般科学、心理学、管理学、化学、数学及统计学。资讯科学对电脑科学引用的文献,自1970年代的6.02%一直增加至1980年的17.43%,增长达200%。而资讯科学引用图书馆学的文献在1970~1975年是14.3%,1975~1979年约15.13%,但到1980~1985年则降低到9.4%。此种减少显示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的关系已越来越薄弱,而与电脑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15],此种关系在未来将持续下去。目前资讯科学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其学科的课程纲要尚未有定论。
3课程变革的环境要素
3.1图书馆进入资讯传播的时代美国自克林顿总统上台以来,以戈尔副总统为首宣布与推动国家资讯基础建设(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已引发许多国家的仿效,纷纷开始研拟自己国家的资讯基础建设计划,相继已有新加坡的IT2000年智慧岛计划、菲律宾的2000年国际资讯计划、日本的资讯技术基础建设新政策、欧体资讯基础建设以及台湾地区建立亚太营运中心计划下的“国家资讯基础建设计划专案”等。一场国家与国家间的资讯竞赛已正式起步,在可见的未来将因NII计划的完成,推动全球资讯基础建设(Glob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GII)达到世界地球村的境界。NII全球发展的趋势,对图书馆事业发展将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从图书馆学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图书馆服务的内涵深受资讯技术发展的影响。现今,电脑与通讯的结合已为资讯社会开创新的资讯传播环境,NII的发展势必为资讯社会奠立基础。图书馆也应随着环境的变迁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对图书馆的新要求。面对NII的发展,图书馆应努力接受并研拟相关的对策,将人类知识有效地传播给大众使用。以往图书馆受传播工具与经费的限制,使得图书馆的推广服务始终无法有效地向外传播。而在此限制下图书馆不得不设立分馆,购买图书巡回车,或以邮寄借书方式推广服务。如今通过网际网络,图书馆可以在网络上大张旗鼓地行销图书馆各项资讯服务,同时将图书馆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理念通过网络付诸实行。因此,图书馆在网际网络服务上,应从传播讯息的角度,致力将纸本文献与讯息转成数字化资讯,通过网际网络将资讯传递到用户的家中。将图书馆传统有限的“推广”概念扩展到无限的“传播”理念。图书馆馆员除从事数字化资料的管理之外,应协助读者分析处理各类资讯,指导读者从网络上撷取资讯、解读分析资讯,使图书馆成为用户初入网际网络的大门,馆员成为用户通往网际网络的响导,未来图书馆将逐步迈向电子图书馆的新境界。3.2图书馆与其他相关单位服务竞争的开始以往各服务机构有其特定的渠道,提供特定的服务给特定对象。因此,服务的界限相当明显。如今在网络上,就资讯消费者而言,所有的服务均集中于电脑终端机。因此要在网络上,明显区分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服务,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现今因提供网络资讯服务的单位与内容更加多样化,产生了服务竞争或重复的问题。南希•席勒(NancySchiller)针对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与电脑中心在Internet使用训练与支援调查中,发现美国大学电脑中心无论在“告知网络使用者有关Internet的资源与工具”、“协助使用者上线使用网络资源”或“教导使用者的服务工作”上,都比图书馆积极与频繁。研究也发现图书馆馆员对读者的网络服务,主要仍以书目资料库的查寻为主,而电脑中心查寻服务的主题范围则较为广泛。显示图书馆在Internet资源的利用上,仍没有跨出传统书目服务的范畴。调查的结果反映现今由于图书馆与电脑中心性质不同,因此两者在提供资讯服务上仍各有其特色,在服务的内涵上可以产生互补作用。目前许多美国大学的电脑中心与图书馆已共同合作推出一系列网络使用课程。许多尚未有具体行动的单位,也表示未来有意愿彼此相互合作。虽然如此,但从调查中也发现,许多馆员内心已感受到来自电脑中心服务的威胁;而电脑中心的职员也担忧图书馆的资讯服务会侵犯到电脑中心的服务功能[16]。面对网络快速的发展,许多商业机构在未来,势必也会推出更多的资讯服务。届时图书馆如何在众多资讯服务之中,仍能保持独特的图书馆资讯服务职能,将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必须深思与规划的问题。
3.3由资讯处理转变为知识的整理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各种记录人类知识的媒体更多样化。从传统纸类的图书及视听资料,到近年快速掘起的光碟资料库、多媒体、电子书、虚拟实体(virtualreality)、国际网际网络的各种资讯站(如电子布告栏(BBS))、电子期刊(E-Journal)、电子报纸(E-News-paper)、WorldWideWeb等。面对资讯的种类与型态的多样化,图书馆学对人类知识的征集、处理、储存与推广工作,将不能只对装载知识的媒体做处理,更重要的是针对媒体内容(知识)的整理与研究。尤其目前各国出版商大举利用国际学术网络传播资讯,部份文献已停止纸本文献的印刷出版,而改以电子方式在网络上传递。针对此种趋势,图书馆必须解决如何处理电子文献的问题。换言之,如何对电子文献内容做有效的整理,使之可供检索与利用,将是未来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研究的主题。
3.4跨领域或跨国界研究合作需求的增加图书馆学的发展始终不脱离以图书馆为经营目的的课程方针。而图书馆的经营亦不脱离人类知识的储存与使用。然而在今日电脑通讯科技的进步下,许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也对人类知识产生的过程、使用能力、消费利用情况产生研究的兴趣。例如,心理学家尝试探究人类对于各种资讯认知的历程,电脑专家探讨人脑与电脑资讯处理或检索的差异,社会学家探究知识传播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类似以人类知识为主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此外,随着网际网络的盛行,资讯已无国界。面对资讯传播所引发出的文化冲击,资讯政策的拟订、商业行为的规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已成为各国政府积极探讨的议题。由资讯传播所引发出的一连串问题,已不再只是一门学科或一个国家所要解决的主题,而是跨领域与跨国界的共同合作研究的学问。因此,面对全球资讯发展的趋势,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的发展,将面临更深层的环境变化。
4.1资讯技术与资讯服务的发展仍将主导课程设计,课程及时更新已成常态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课程的变革,最主要是仍然受到资讯技术进步的影响。从图书馆学发展的演变分析,杜威初期在设计课程时只有编目、分类、书目学及图书馆经营等课程。在1920年以前,图书馆学课程属于稳定发展常态,对于核心课程有一定的共识,课程内容仍以实务工作为主。从1951年起,美苏科技竞赛与电脑科技的蓬勃发展,影响所及是全面性的变革。1953年芝加哥大学召开的核心课程研讨会上,已承认资讯科技将带动图书馆学未来的发展,因此建议将实务性课程取消。自此以后,资讯科学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快速地发展。美国图书馆学校认识到资讯技术与服务的发展已成为未来趋势,纷纷更改课程内容,并给学系名称加上资讯科学,以反映时代的需要。至今这种趋势并没有改变,只是随着资讯技术进步的加速,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课程的变动与更新将更频繁与不稳定。因此,图书馆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与资讯技术的进步,定期审核课程整体的结构,评估课程的内容,调整师资阵容,更新学习设备,应是一种常态而非不寻常现象。
4.2核心课程的界定更为困难,选修课程成为发展主流1926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因威廉生的报告,开始着手研拟图书馆基本标准。1933年正式公布“图书馆学校基本要件”,标准要件的设立确保了专业训练的质量及相关课程与设备的基本要求。此标准的公布使得美国图书馆学校课程向标准模式发展。美国图书馆学会认可委员会(ALA′sCommitteeonAccreditation)为硕士课程订立了四个基本发展方向:①阐明图书馆在教育与资讯机构的角色;②理解图书馆资料搜集、整理与组织的相关理论;③资讯媒体的知识与协助读者寻找其所需资料以及阐释资料内容之能力;④掌握服务工作组织管理原则的知识。上述四项即成为各校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17]。许多学校依此分别设计出12~15学分的必修课程。第一个采取整体核心课程设计的是席拉(JesseShera),是60年代他任教于CaseWesternReserve大学时设计出来的,至今许多学校仍延用之。某些学校整体核心课程的设计是以图书馆学基础课程为核心,每个核心课程再辅以一些技术为主的课程;另一种整体核心课程设计方式,是将9~12个学分的课程设计成一组的课程结构,或呈一系列前后相关的课程。此种核心课程设计通常以6个学分为基础,再配上3~6个其他学分。整体核心课程设计的宗旨,强调对共通性专业知识的传授,而非针对特定类型图书馆或资讯服务项目讲授。采用整体核心课程的学校中,以美国Drexel大学实行时间最久,也最具成效。上述整体核心课程的内容仍不脱离参考、分类编目、行政与采访等。图书馆学校强调核心课程设计,也显示图书馆学校维护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企图。但面对其他资讯学科或传播技术课程的日趋重要,如何将这些学问融入核心课程,已是课程革新的重要问题。目前以台湾地区而言“教育部”在大学法施行之后,对于各校各学系课程的管理,采取开放政策,由各校自主,对必选修学分的规定采取弹性做法。减少必修课程,使学生可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以促成科际整合[18]。台湾地区在各校自主的原则下,核心课程的规划虽有其必要性,但往往因各校课程设计方式或教育理念的差异,对核心课程不易产生共识。因此,是否仍需维持一个核心课程,以不变应万变;或由各校自行设计课程,自行验证课程效果之后,再行改进,也是值得商考的问题。
4.3课程内容应强调理论与研究图书馆学自冠上科学(science)二字后,即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与引发了争议。究其争议的重点仍在于图书馆学是否独创出特有的知识理论,亦或掌握奥秘性知识,类似此类的质疑至今仍然存在。回顾图书馆学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图书馆学课程是一门特重实务的学科,欠缺理论的建立与探讨。面对现今科技发展的挑战、社会环境快速的变迁以及来自电脑学科竞争的压力,图书馆的功能与角色势必做大幅度的变革。许多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的专家,已注意到NII将带来社会工作环境全面的改观,图书馆自然亦深受影响。馆员的角色将改变为资讯导航员。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的发展已不能只停留在维持传统图书馆实务性的服务工作上,必须加紧研究资讯学的理论与学说。在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课程中,应强调研究与发展,并将理论与实务结合于教学中[19]。
4.4终身教育成为课程设计的目标21世纪是高龄化、资讯化、科技化的时代,届时人们除了具备正规教育外,如何生活得更充实、健康,实有赖于资讯的获取与利用。NII的发展是促成此发展的主要动力。面对21世纪电子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馆员将是社区资讯的提供者、教育者和资讯专家。提高全民的资讯素养,也将是馆员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如何通过课程的设计与安排,教育图书馆学系学生具备资讯素养,将是课程发展的重心。资讯素养课程的设计,应该涵盖图书馆素养、电脑素养、媒体素养与网络素养四大项。根据台湾地区“教育部”公布的“教育报告书——迈向21世纪的教育远景”中,已提及为配合推行终身教育体制与学习社会的来临,将研拟或修订社会教育法、成人教育法、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等,使终身教育法制化[20]。因此,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教育课程的安排,为配合此教育政策的改变,势必将终身教育作为未来课程设计的目标。以图书馆素养、电脑素养、媒体素养与网络素养为基础设计相关课程。
5结论
图书馆学是一个成长的有机体,随着社会的改变及NII计划的推行,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课程的革新是必然的趋势。回顾图书馆学发展的历史,核心课程随资讯技术的进步与时代需要进行调整与改革。资讯科学的兴起,更刺激与改变今日图书馆服务的内涵与方式。然而课程的改革,只是改变的第一步。如何将新课程以新教学法予以实现,则有赖于教师的努力。举凡“换汤不换药”的课程更名,都无助于课程的革新。因此,在研拟新课程设计时,不应忽略新师资的招募,鼓励现任教师从事研究发展及教育训练的相关工作。对于新课程也应切实施行并定期评估修订[21]。图书馆要跨越到21世纪,势必要面临一些改变与调整。今日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课程改革,将影响未来图书馆的发展与生存。迎接改变、接受改变将为学科发展创造契机。我们乐于见到21世纪的图书馆仍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资讯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