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化学课程革新问题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从2001年秋季启动的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化学实验2005年秋季将进入第二年,并扩大到6个省(区)开展实验。高中阶段的实验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远远大于义务教育阶段,其中所争议的关于这次课程改革的诸多新理念如何落实的问题,需要从课程开发、教材编制、教学实施及教育教学管理诸方面,深思熟虑地结合实际妥善解决。这是一个“实验———评鉴———调整———完善———推广”的教育科学实验过程,并非短期(经历一轮或几轮实验)就准能顺利完成的事。在这项空前深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我国学科教学论界同仁在积极参与实验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快高师相关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利教师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和化学教学论课程的现实,借鉴国外和境外的有益经验,本人认为以下几个问题亟需深入研究并加以具体解决。
1重视课程理论研究,提高课程编制水平
当前,基础教育化学课程编制理论研究已进入一个新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在变革学术性课程的同时,更强调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强调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还强调课程内容应引导学生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即促使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统一[1]。我学科课程的编制机制应适应这一变革的需要,宜在教学中引领高师生切实理解这些理念的基础上,从教师教的角度,有计划地从化学(或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出发,反思中学生的认识实际,找准在中学落实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统一的切入点,构思、设计指导中学生,促使他们理解化学(或科学)的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化学课程编制是将教育目标与学科内容(或合科内容)、师资水平与学生实际贯通整合的过程;要实行“研究———开展———推广”的模式。结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经验,化学教学论课程宜借鉴英国纳菲尔德化学方案(TheNuffieldChemis-tryProjectinUnitedKingdom)所提供的课程编制模型———4A''''s模式,努力在“目的、活动、评定和调整”之间谋求动态平衡[2]。例如,在组织《化学教学论(第3版)》的“化学课程的编制与变革”这一专题的教学时[3],宜让高师生从“课程目的”这一上位概念的认识出发,准确掌握中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的特点及适用范围,了解评定相应活动实施效果的途径和手段,从而明确即时反馈、调整教与学活动的进程与力度的办法,以谋求教学的最优化。
2准确把握课程要素,细化化学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课程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简言之,课程发展的因素主要是:(1)社会结构因素(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等),(2)科学知识结构因素(科学发展水平、发展的历史顺序、新成就等),(3)个性结构因素(认识活动的需要,价值定向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体力活动的需要等)[4]。在化学教学论课程编制过程中,应准确把握(理清、理顺)课程发展的要素,既要重视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进行“静态”分析,又要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这些“因素”作“动态”剖析。例如,上述教材“化学教学技能”专题,已从“创设教学的技能”、“组织、指导学习活动的技能”、“呈示教学信息与交流的技能”、“调控与管理的技能”等几个方面做了“静态分析”。这些“技能”如何服务于“从教(教授)过程”与“学习过程”的需要,在中学生学习的某种方式中互洽,并动态运作,则应结合具体情况和典型教例(学习案例),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现场教学实际,促使高师生亲身感受,并通过“评课”活动(或评议学习实践活动)将其中带典型性的示例(活动项目、实际操作、中学生的特征表现、实施效果等)凸现出来,强化他们对这些“案例”的认知,让他们有目标地去“想”,去“悟”,去内化,以形成自己的深层次认识。力争使课程的实体性结构(各课题内容及其所涉及的范围)与方法论结构(课程设计所遵循的研究与实践的程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引导高师生接受(理解、体验、内化等)有关课题的典型事实、概念、术语和原理等的同时,还应训练、发展高师生的相应的技能(从教技能、表达技能等),养成他们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其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等应是一条主线。换言之,要让高师生感受、理解典型案例产生和运用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案例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此,必须精心设计化学教学论课程的目标,力求达到精确化、具体化的程度。这里讲的“具体化”是指应具体规定高师生经过学习最终会完成的任务,宜向他们指明具体的、可以操作或体验的学习要求;所谓精确化,就是从高师生的认知特征,特别是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基础出发,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在准确了解高师生的认知特征和情感态度状况、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明确限定定性和定量的测评标准。例如,在本课程学习中让高师生在精读中学《课程标准》后具体说明相关教材内容体系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课标又是怎样规定的?以促使高师生具体了解化学教学论课程的相关教学要求。在本课程结业前,应分等评定高师生对《化学教学论(第3版)》所概述的关于“化学课程设置的有关原则及主要内容”“从教技能的有关内容”等要点;另外,还要评定高师生模拟教学(编制教学方案、试讲等)过程中表征出的有关技能和态度的水平。为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借鉴英国学者埃劳特(ErautM)给出的“课程决策模型”[5],对于我们解决化学教学论课程之目的和目标、学科内容,教与学和传达方式,及学习成绩和评定之间的关系会颇有帮助。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实践细化研究并总结、提高。
3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实现课程的现代化和探究导向化
化学课程内容是化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是落实课程和教材的启智、育人和笃行多种功能的依托。确定并建构化学课程内容,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性质、类型和结构体系。化学教学论课程是高年级必修的专业课,平行的和后续的课程还有多种,必须处理好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必修课更重视为高师生打基础;选修课偏重于从某一领域的深入提高。因所设课程课时有限,一定要突出重点,不宜贪多求全。为此,《化学教学论(第3版)》一书建议:“选择本书的某些章节或选定某几个课题组织课堂讨论,并辅以典型的模拟教学(或微格教学)等实践活动,以增强师范生对先进教育理念的体验和领悟。”采取“不求全,也不企求全面研讨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做法,力求尽可能地给师范生提供一些可以实施的新思想、新举措,促使他们明确方向,找准‘抓手’(切入点),将本门课程‘应知、应会’等基本要求学到手。[6]”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突出地要解决好各国普遍面临的“公民问题”。所谓“公民问题”,即“随着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逐步普及,随着在多数国家中与健康、粮食、营养、能源及环境特别有关的所谓‘公民问题’的出现,所有年轻人对科学、技术均应至少具有一种基本知识和了解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从生物工程和微电子到材料科学和太空技术,各个领域的进展层出不穷。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7]”相应地,化学教学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也应针对这里提出的“各个领域的进展”,提示、引导高师生去关注这些信息。课程内容的探究导向化,就是指课程编制和教材编制的观念要落实探究导向的、研究本位的教师教育的理念和准则[8],引领高师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从教能力和教科研能力,而且要从反省教师的工作及关心人类和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发展这一背景出发,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广泛联系以及从人性化的视角来学习与实践,以适应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需要。
4革新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促使高师生变革学习方式
课程内容经过精选确定之后,如何整合、构建成一种促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体系,这就需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课程内容相融合,并借助一定的呈现方式来运作。我国化学教学论课程较重视化学教学理论及教学实施的阐释,如何激发高师生的学习激情,创设情景让他们去做、去悟,形成他们自己的信念和能力,从实际情况看,跟设课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为此,我们宜多从“实做”和“体验”上进行创新,重视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结合各地、各院校的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实效的实践活动。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也从革新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一方面掀起了波澜。这就为我高师革新化学教学论课程的从教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前已谈及本门课程探究导向的问题,需要有关专业师生树立新的学习观。澳大利亚学者拉姆斯登(RamsdenP)所概括的“现代学习观”的主张很值得我们借鉴,其要点是:(1)学习是转变观念;(2)学习是内容和过程的统一;(3)改进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与学科内容间的关系问题;(4)改进学习必须了解学习者对问题的态度和看法;(5)教育研究与教学有着比一般人认为的更为密切的联系[9]。
5强化课程评价的激励作用,建立促使高师生发展提高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改进课程计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课程评价的取向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标的作用。我国课程论研究较为薄弱,课程评价的实证研究尤其薄弱。新一轮基础教育化学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价问题,已有多篇论文论列了落实“三维”课程目标评价的方案、具体经验和做法[10]。结合化学教学论课程来讨论,各院校的做法各有千秋,只是尚缺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评估的完整方案及可比、可信的标准。宜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灵活多样的、有实效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不断摸索经验,总结提高。如让高师生“说课”、创作教学小品、研制多媒体课件等等,结合这些活动,对高师生进行“技能性”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进行评价,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进入20世纪末,国际科学教育界兴起的一系列新型的评定方式———档案袋评定(Portfolioassess-ments)、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Socraticseminars)、表现展示评定(Performanceassessments)等等,已形成一种“表现评定体系”[11]。在化学教学论课程中实施这种新的课程评价观,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需要不断积累、总结。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评价体系方面的规定,为我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实施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应当指出,本门课程评价改革是一项观念更新、实践更新与措施创新的繁难任务,需要师生合作协力完成!“教育者先受教育”。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我高师有关专业师生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并创造和总结经验,以利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