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发达国家教育课程改革思路范文

发达国家教育课程改革思路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发达国家教育课程改革思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发达国家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

在世纪之交,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向教育领域全面渗透,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科学技术方面,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纪之交迅速崛起,标志着信息革命的完成并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之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互联网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信息高速公路,打破了人类交往的界限,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与距离。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时代,它消除了距离上的障碍,使远在天边的人顷刻成为近邻。在经济方面,新的时代将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各国更加关注知识与创新,因为拥有知识就意味着拥有财富,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人们更加关注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各国经济的竞争就是对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在社会变革方面,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促使社会在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劳动日的不断缩短意味着一个闲暇社会的到来;闲暇时间的增多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学习化社会成为现实;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把社会推向全球化,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层面的交往将更加活跃;信息社会的出现和发展使工作的性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上一个世纪相比,在新的世纪里,社会将发生进一步的深层变革,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上述背景上,各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关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综观各国课程改革的状况,可以看出,当前的课程改革体现出如下的课程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儿童的基础学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读写算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是未来公民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学力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使儿童具备基础学力是课程改革首要的目标。例如,德国巴伐利亚州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是,向成长着的一代传授广泛的、出色的综合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养,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迁移能力、灵活性、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造性能力、自主性和可信性。英国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以提高学力为基本方针。从提高学生基础学力的立场出发,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本国语和数学的指导。在中学的本国语的教学中,特别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英国政府推行了“国家读写战略”和“国家计算战略”,统称为“国家基础学力战略”,从1999年9月开始实施。该战略确定的学力目标是,读写方面,到2002年,80%的11岁儿童,其语文水平达到该年龄阶段儿童应达到的标准;计算方面,到2002年,75%的11岁儿童,其计算水平达到要求的标准。日本则提出了“生存能力”的概念,把培养“生存能力”作为今后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生存能力”包含了儿童适应社会的一些基本的素质和技能以及伦理道德精神等。

2•计算机信息素养的养成。

这方面是各国对信息社会到来所作出的反应。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的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儿童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因此,信息素养的养成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另一热点。例如,美国新泽西州要求所有学生将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和其它工具。在英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将以前的“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简称ICT)。这门学科旨在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作准备,学生可以运用ICT工具创造性地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学会如何使用ICT迅速地从社区、文化中获得思想和经验。新的国家课程还要求在数学、理科、历史以及其它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也要根据具体内容,加强对学生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指导。在日本,1998年6月公布的新的课程方案将“信息科”作为高中普通科的必修科目,以适应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带来的信息社会的变化。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民。例如,日本在2000年3月招开教育改革国民会议,会议主席江琦玲於奈呼吁,日本需要拥有“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的、创造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今后,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为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美国新泽西州则要求所有学生都具备批判性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还有,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也是开放的时代所必需的。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发展,对别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应培养儿童对各种文化的理解,课程改革也强调跨文化意识。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文明的进步要求世界公民素质的普遍提升,但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物质生活的充实并不能代表精神世界的充实,经济的发展并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与道德沦丧。因此,各国课程改革普遍注重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价值观的培养和道德教育。例如,英国在1999年9月9日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促进机会均等、形成健康和公正民主、生产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基本目的的永恒价值,包括自身、家庭及相互关系,学生所属的更广泛的群体、社会的多样性及生存的环境,并肯定了对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的信念。日本“生存能力”的概念也关注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认为“生存能力”不仅是理性的判断力和合理精神,也包含对美和自然的感受力,爱善憎恶、崇尚公正、珍惜生命、尊重人权、理解和关怀他人以及参加志愿者活动等道德伦理精神和社会奉献精神。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这就要求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的手中。例如,德国北威州的课程纲要规定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包括:第一,形成每个学生独特的能力;第二,树立社会责任感;第三,建立民主社会理念;第四,培养基本价值观;第五,参与文化活动;第六,在职业和劳动界从事活动的责任。在日本,长期以来人们批评日本的教育渗透了太多的集团主义的东西而忽视了个性的发展。因此,新的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小学阶段实施以生活为中心的合科课程,如小学低年级的手工图画、社会科、生活科等。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课程目标

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情境,因而提出的课程目标也不尽相同。总的说来,发展儿童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各个国家都是相通的,都强调如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儿童掌握基础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各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德国的课程改革致力于向儿童传授广泛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养。还有,美国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提出了到2000年要实现的“八项教育目标”,其中有四项直接与学生的基本知识或认知素质的养成有关,如使所有美国儿童入学时都作好学习准备;中学毕业率将提高到90%;所有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毕业时业已证明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外语、公民和政府、经济学、艺术、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付挑战;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将达到世界首位,每一位成年人都能读书识字,等。而法国国家教育大纲委员会则明确提出,1995年颁布的新的初等教育教学大纲改革的主旨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基石”。

2•基本能力的培养。

各国的课程目标对基本能力的培养强调得最多。每个国家对于儿童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例如,澳大利亚教育改革强调,要提高年轻人的基本能力,使其继续接受教育与训练。基本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尊重学习及愿意终身学习。还强调,开发学生的能力,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数学能力与数字概念;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咨询与应用电脑的能力;了解科技在社会上的重要性,并且具备掌握科技的能力;了解本国历史、地理;能够欣赏艺术或从事艺术创作;了解且关心全球均衡发展情况,兼顾环境与开发;对于有关道德与社会公益的事务,能够判断是非轻重。英国也强调,通过课程发展儿童技能。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各项基本技能。在所需学习的技能中,作为基本技能的是:交流技能、数的处理技能、信息技术技能、共同操作技能、改进学习技能、解决问题技能。

3•价值观、态度与道德修养。

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各国普遍强调儿童价值观、态度、品德和道德教育,这方面对于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至关重要。例如,英国新课程改革方案提出的国家课程目标第一个就是,促进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方案提出,全部国家课程的科目都旨在为学生提供促进其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机会。此外,学校所进行的宗教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学校的文化氛围、有效的人际关系及其它的课程活动也都指向于促进学生上述4个方面的发展。还指出,学生精神的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和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学生道德的发展包括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和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学生社会方面的发展包括理解作为家庭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们协作的能力。学生文化的发展包括理解文化传统,具有欣赏和表达美的能力。

4•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健康的体魄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公民教育对于培养良好的公民意义重大。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各国也在强调体能和健康、公民的重要性。例如,日本在“生存能力”的概念中就强调,强健的体魄是支持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英国新课程方案提出,国家课程要推动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认为应加强课程的衔接,建立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连贯、一致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能作出简单的选择来改善健康、注意安全;认识成就与错误,制定个人目标,意识到不同类型的关系,基本的紧急援救步骤,青春期的变化,开发对抗压力的基本技能;善于管理个人钱财,作出实际的生活、学习选择,知道药物、爱滋病等的基本事实和法规,了解偏见、歧视的影响,婚姻的作用和重要性,父母的责任和作用;自信地交际,和平处理争议,挑战犯罪行为,实践对抗威胁自身安全和人类压力的方法。此外,一些新的课程形态如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也有自己的特定目标。日本在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中设置综合学习时间的主旨是,各学校需要创造性地展开适合地区和学校的、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为了培养能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完整的人的能力,培养能主体地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等社会变化的素质、能力,需要展开超越学科框架的横向的、综合的学习,课程设置为这样的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学校创造性地展开适合地区和学校的、横向的、综合的学习、从学生的关注、兴趣出发的学习,培养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主体地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信息收集的方法、调查方法、归纳方法、报告、发表见解、讨论的方法等学习方法、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主体地、创造性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态度;促使学生深化对人生观的思考。

(二)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方面,各国在新的世纪更加注重课程权力的分享。例如,澳大利亚的学校课程分为统一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种类型。

1•统一课程

统一课程主要由中学学科委员会下属的课程委员会、11个学科顾问委员会以及下属的其它小组委员会负责编写。制定学科教学大纲主要由11个学科顾问委员会具体负责。值得注意的是,由中学学科委员会和下属委员会制定的文件仅仅确定了统一课程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框架,并没有统一编写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和习题练习。学校校长和学科教师必须根据文件精神,制定本校的教学计划、学业评定计划,挑选适当的教材和教学设备。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学业评定计划必须送交中学学科委员会进行审查。

2•校本课程

除了中学学科委员会规定的学科以外,基层学校在经过地区教育主任批准以后,可以开发校本课程,以满足本校学生的特殊需要。一般来说,校际之间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内容、深浅、层次、种类、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学习校本课程以后获得的分数等级会写在毕业证书上面,但是不必送交中学学科委员会进行审查。再如,日本在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中致力于推进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此次新的课程方案特别强调了各学校创造特色课程的必要性,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自由化的一种体现。课程审议会提出,为了促使各学校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课程基准(学习指导要领)要进一步大纲化(概述而不细化),其运用有弹性。课程基准提示,要在严格精选教育内容、明确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上下工夫,可以根据各个学校阶段、各学科的特点,提示几个学年的教育目标和内容,避免对教材作过细的规定。学校对单位课时的确定、课时数的控制,都可以有一个自由度。新的课程方案给选修科目、综合学习时间等自由度较大的课程较充分的课时,并扩大了课时的上下限幅度,目的是给各学校一个创造特色课程的课时空间。为了促使有特色的教育活动的展开,各学校应根据学生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积极展开在家庭、地区社会中的体验性活动;同地方社会的人才、设施、活动联系,展开教育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校和家庭、地方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使学校成为一个开放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的这种自由化、开放性的发展将展示一种以地区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

1•英国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包括12门必修学科、跨学科的学习主题以及其它课程活动。新国家课程中的12门学科是: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在12门必修学科之外,学校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性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人格培养、社会性的形成及健康教育,这些作为横跨各门学科的学习主题。此外,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也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2•澳大利亚

以昆士兰州为例。小学课程通常包括:语言技能、数学、基础科学、音乐、艺术、工艺、卫生、体育和社会学科。在公立学校系统,宗教被列为一门选修课。在私立学校系统,宗教是一门重要课程。初中课程方面,学校采取两种方式帮助学生和家长提供选择课程的指导。第一种方式提出若干组合课程,每一个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类。高中阶段的课程分统一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统一课程包括语言类(如英语、法语、德语等)、古代史、现代史、地理、经济学、逻辑、数学(Ⅰ、Ⅱ)、社会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学、地球科学、综合科学、农业、会计、秘书学基础、家庭经济、家庭管理、几何制图与透视、艺术、音乐、演说与戏剧、卫生、体育。校本课程由校方自行决定,校际之间开设的校本课程差异较大。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包括:澳大利亚历史、高级打印和文书、行为科学、商业教育、商业打印、经济学基础、消费者教育、手工艺社会教育、技术、职业和社会通讯等。

3•日本

其课程改革突出的方面首先是新设综合学习时间。综合学习时间在课程上的定位是,国家只规定综合学习的目标、课时,不规定其具体的内容。由各个学校创造性地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主要活动形式包括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体验性学习包括自然体验、社会体验以及观察、实验、参观、调查、发表与讨论、制作与生活活动等。其次,小学学科教育实施以生活为中心的合科课程。新课程方案中,小学学科不变,要求对低年级儿童,进一步重视具体活动和体验,以生活科为中心进行合科指导;中年级继续推进合科指导;高年级引进课题选择等要素,培养基本的选择能力。初中课程扩大选修学科。新的课程方案把外语作为必修课,扩大了选修课程的种类。全学年所有学科都可开设选修课,第二年每名学生至少修一门选修课。第三年每名学生至少修两门选修课。严格精选必修学科的教学内容,削减必修学科课时。选修课的课时的上限从每学年的三十五课时扩展到七十课时,要求各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最后,日本高中推行有限学分制课程方案。新课程方案认为,高中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需要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各学校在编制和实施课程上要发挥各自的特色。学分制课程就是实施这种预见性出路、适应能倾、发展个性的教育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必修学科最低学分的设定与必修学科的多样化、选修化;二是必修学科外课程的多样化、弹性化。还有,新课程方案将“信息科”作为高中普通科的必修科目,以适应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带来的信息社会的变化。

4•法国

根据1995年新版的教学改革大纲,不论小学还是初中和高中,都按“阶段”安排课程,而不是按照学年来组织。所谓“阶段”,就是为了顾及学生在小学时期认知发展和学习节奏上的差异,将小学5年和母育学校大班结合在一起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个阶段包括两年)。其中母育学校大班和小学预备班构成“学前教育阶段”,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构成“基本学习阶段”,四年级和五年级构成“深入学习阶段”。初中四年从1994年起划分为“适应阶段”(初一)、“中心阶段”(初二和初三)以及“指导定向阶段”(初四)。高中三年则划分为决定阶段(高一)和终结阶段(高二和高三)。就小学而言,其课程时间安排和课程内容都是按照“阶段”来组织的,完全没有了学年的概念。初中和高中教学大纲在遵循“阶段”的逻辑前提下,保留了年级的概念。针对初中和高中而言,课程类型和学科安排以基础为主,课程板块多样化。以普通高中一年级2000—2001年课程表为例,包括共同教育、决定性教育(在所列课程中选2门)和自由选修课程,除此之外,还辅以个体帮助、计算机水平教育、班级生活时刻、艺术表达、社会与文化实践等。法国学生从高二开始分别进入社会经济专业、文学专业和理科专业。在这三个专业的必修课程版块中,历史—地理、法语、数学、语言(1和2)、体育和公民、法律与社会教育占了70%以上。而且,文学专业和社会经济专业还设立了理科教育,理科教育专业则开设了农学—国土—公民资格课程。

5•美国。

1999年,美国教师联盟指出,各州课程标准必须包括4门核心学术科目,即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但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分权的国家,各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在不同的州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以新泽西州、缅因州和费城学区为例,说明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相当广泛。以综合中学为例。美国综合中学一般分为三科:学术科,约有43%的学生进入,为学生升入大学作准备;职业科,约有24%的学生进入,为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就业作准备;普通科,约有33%的学生进入,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学校在教学时把每门课程的课时分解成讲座、课堂实践、工场—实验室实践三个部分。

(四)课程的实施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课程的实施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各国在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中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德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把信息教育渗透到各级各类教育中;强调传授有合理结构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外语教育的力度;重视校企合作等方面。

1•信息教育向各级各类教育渗透

为在教学中及时体现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德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一方面配备一定规模的硬件,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渗透到各类学校的教学大纲中。德国某些经济发达的州加大了信息教育的力度,如巴伐利亚将于2002年在完全中学初中阶段开设必修课“信息科学”,另外学习奥地利经验,推出“计算机驾驶证”的考核制度,今后还将开设“手提电脑班”。但是,为了避免学生成为媒体的奴隶,该州各学校力求鼓励学生投入到媒体取向的社会中,让学生去揭开媒体的内在功能,运行机制等,去发现设备的有利与有害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从被动的媒体消费者转为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在信息教育中,德国教育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灵活应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构建新知识,培养起知识管理的能力。另外特别提倡在教学中唤醒学生对文学、艺术和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乐意交往合作的能力。

2•强调有合理结构的基础知识的传授

教学要关注那些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注重丰富的、结构良好的基础知识。特别还要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一方面加强问题解决能力、迁移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3•加强外语教学的力度

由于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因此改革外语教学成为教学改革义不容辞的任务。要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外语能力,提高灵活并积极使用语言的能力,以及需要尽快适应陌生文化环境的能力。巴伐利亚州在某些完全中学进行双语教学,学生不仅在语言方面,而且在交往能力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另外,有的学校从6年级开始就开设2门外语,针对那些确定有语言能力的学生,学校还加开第3、第4门外语。

4•学校与企业联手推进教育改革

德国政府教育部门给学校教育改革很大的自主权,由此带来一些困难,主要是从政府那里只能获得有限的教育经费,因此学校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他们都赞成教育改革需要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开始实施学校与企业合作项目,校企共同出谋划策改革教学,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如巴伐利亚州的学校在过去的半年中,与50个企业有了合作关系,学校获得500万马克的资助,资助力度将不断加大。再如法国。法国课程实施的特点,一是注意围绕某一中心来安排课程内容,这些中心可以是某类活动,也可以是某种能力或价值取向;二是内容和方法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能力,新的教学大纲对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进行了几乎是强制性的融合。

三、教科书的改革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各国也非常关注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例如,美国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尽管负责制定并颁布州一级的课程标准,但对学校所使用的教科书却没有任何硬性规定或组织人员编写教科书。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其选择权和使用权在学校本身。德国关注教科书编写的原则。德国16个州大多制订了教科书管理条例,凡没有制订条例的州也有有关指示。这些条例和指示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教科书的编写原则。它们要求教科书的编著都必须遵循宪法,体现课程标准,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把这一切作为教科书编写的大前提。除此之外,教科书的编写从课本内容到形式都必须考虑最新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论研究成果,尊重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如要求教科书的编写应做到: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经验来建构知识;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形成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想象和思考;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余地;在教科书的形式方面,要求教科书的编写必须从学生理解程度、语言规律出发,考虑教科书的文体问题。要求教科书的语言结构简单明了,不加过分雕琢,容易为学生所理解;课文结构从多因素出发进行协调和配合;注意图文并茂等。再如,日本对基础教育中教科书制度也进行了改进。在教科书的审定方面,提出教科书的性质应向“作为学生学习用的主要学材”转变。在改进教科书的选用制度方面,公立学校的教科书由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的教育委员会按一定程序选定该地区公立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国立和私立学校由校长决定。但日本政府也认识到,教科书的选用工作必需向学生的监护人等国民广泛开放。文部省正在思考新的措施,保证教科书选择过程中监护人的意见得到充分尊重,并将选择结果公布于众。在教科书的无偿供应制度方面,继续推行教科书无偿供应制度,2000年,日本用于该方面的预算为426亿日圆,向大约1152万名学生无偿供应11,938万册教科书。在法国,就教科书管理而言,主要采取否决形式,也就是说没有被明令禁止的任何形式的教科书都可以使用。中央对教科书的编订和出版几乎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1997年,国家教学大纲委员会提出了“参考教科书”的计划。参考教科书不代替教学大纲,它只是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阐明各个学科的最基本的侧面,明确表现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一种真实的“横向联系”。委员会指出,参考教科书计划不局限于唯一的学科逻辑,其内容的组织源于这一年级的学生在被指引下可能提出的有关问题。委员会还指出,参考教科书应该以简单的语言表述学科的基本概念。另一可能对教科书的编写和选择产生影响的举措是,国民教育部这次为中学各科教学大纲配备了“陪同材料”。这些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教学大纲的演绎,不过,原则上它不能对教师的教学形成束缚,它只是一种教学组织的榜样。

四、评价的改革

(一)英国

课程评价指向学习的改善。英国国家课程学习的评价主要包括3种类型,其中,第一种是改善学习的评价,这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伴随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基础,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它应成为今后促进课程学习质量提高的主要评价形式。第二种是教师对课程学习的评价,这是一种总结性评价。当一个单元学完,或学年末,或关键阶段结束,或结业,就要对照全国标准检测学生的课程学习成就。该评价以国家的达标要求为基础,通常还要打分。它是收集数据,改进管理的有效手段。第三种是国家对课程学习的评价,以全国性课程考试的形式进行,也是一种总结性评价。它为每个学生在各关键阶段结束后的达标情况提供了清楚的证明,也为每所学校依据学生的达标水平改进学校教学和管理提供了参考。

(二)德国

德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改革主要反映在这样一些新的理念方面。如:多元化的成绩要求与多样化的成绩评价;教学评价不但要考虑校内的成绩,而且要考虑校外的成绩要求与学生的校外的成绩;教学评价应当有利于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树立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信心;教学评价必须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教学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而且也要评价学习过程,因此评价不能仅限于期末,而应充分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教学评价应当以一定方式吸收学生参与,等。

(三)法国

1999年,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了所谓的初中每学期成绩手册的样式,其中按口头和书面成绩对学生各个学科的知识、技能和在学校的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考试,并提出进步的建议。在这里,评估不是制裁性的,而是形成性的,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参照。就评估的具体内容和标准而言,法国也尝试跳出遵循学科逻辑的圈子,从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如严谨性、细心、注意力、努力程度、对时间的有效管理、创造性和尝试精神、对学校生活的参与等。而且,评估应该整合并重视理科的实验方法和学生在所有学科中的口头表达情况,建立一种多学科的个人档案考试。此外,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有关教育评价的议案。指出,教育评价重视以目标为标准的评价及个人评价;改善评价方法;实施全国性的、综合的学力调查,等。

五、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启示

1•在课程目标的制定方面,要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儿童和成年人必需具备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因为这些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使适应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另一方面,教育从来就不是价值中立的。课程改革必须传递国家和民族核心的价值观,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加强道德教育,使青年人明辨是非、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并关爱环境。

2•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课程的设置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改革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需要,明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关系以及恰当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3•在课程管理方面,要采用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管理和课程决策走向权利分享,这是当前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积极推行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应该是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重视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评价,发挥课程标准对于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