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对措施范文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对措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对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对措施

摘要:本文分析一下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误区)与不足。这些误区只有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提出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解决策略。本文仅阐述自己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还很不成熟,只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信息素养;现状分析;策略与整合

一、引言

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通知要求,“从2001年起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经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虽然都积极地响应号召,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因此,往往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同时强调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信息素养就是以“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表达与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素养。即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而信息技术教育又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它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未来公民的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在实践的初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基于上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现状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2.1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过去在中学开计算机课的时候,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心,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把大多数时间耗在教学以外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

2.2教材编排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没有统编的教材,采用“一纲多本”的形式,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是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以教材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体。在实际应用当中,由于对课程宗旨领会不够,很多学校在选择教材时比较盲目,造成所选教材不符合自己学校的学生现状,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灵活把握教材,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讲授教材,不能立足于学生现状和生活实际,导致课程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2.3信息技术教师素质

1.专业技能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已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了在职培训,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了专业知识和教学业务等方面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长期的努力。

2.没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IT行业的动态,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还要学习与教学内容有关或无关的其他知识,硬件和软件都不能缺。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走入未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

3.教学设计不良:笔者在与信息技术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很少精心去设计一节课。

信息技术课往往是分为两个部分:理论课与上机课。很多教师在理论课上照本宣科,在上机课上留了作业,辅导一下就行,很少花时间去设计课时、设计内容、合理安排与利用上机时间,也不能立足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学技术、学软件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解决策略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认为解决策略如下:

3.1“两课”有机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标准》中综合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然后主动地去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最后用板报、网页、多媒体报告等形式展示成果。可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机地整合,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取舍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解决信息技术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会为信息技术提供大量活生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们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2教学内容应系列化,各学习阶段应衔接,教学内容应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反对“唯实用论”和“纯工具论”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产生兴趣,认识到信息技术是自己走向现代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工具。在教学内容上,第一步,要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寻找信息源;第二步,要学会如何综合处理大量数据,剔除“假”信息;第三步,要给学生讲解常见的信息模型及其参数的实际意义,利用模型参数正确认识信息;最后,还要让学生掌握传递、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参与到信息社会的活动中。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方式,但应特别注意的是,本课程的任务是传授信息技术,而不是讲解某一个软件的使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要使用计算机收集信息,编制文稿、图表,但这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学会使用计算机这种智能工具来解决一些智能问题,使学生手脑并用,心智相长。为了让学生能够事先掌握必要的工具,是否可以考虑在小学依旧开设计算机基础课,进行计算机入门教育,掌握诸如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访问因特网、打字和绘图等基本技能;在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讲授常见的办公(字、表处理)、多媒体、网络(网页制作)软件、计算机病毒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到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就已经具备了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授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信息技术基础及信息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实现了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使信息技术必修课变成“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教育。

3.3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作为基础学科,列入高考“3+x”的内容中。即使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也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实行“等级制”,并逐步过度到“一票否决制”,即:将信息技术的等级合格,作为学生参加高考的“通行证”,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以“考”促“学”,以“考”带“学”,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脑制作比赛,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营造环境,对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使学生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尴尬局面的最重要举措。

随着这两年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校校通”工程的开展,许多中学参加信息技术高考的条件已经成熟,而且信息技术的高考也可以采用“笔试+上机”的形式,可以有效地节约设备资源。其次,考试并不等于应试教育,没有考试的教育也不等于就是素质教育。按照我国的国情,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参加高考,有利于扎扎实实普及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有利于国家选拔信息技术方面有潜力的人才,有利于培养信息技术领域创造性人才,有利于我国跨越与发达国家的信息鸿沟,成为信息强国。

3.4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信息技术课教材应该基于这种教学模式而编写。

3.5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技术的同时,强化与加深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新晨

总之,本文仅阐述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还很不成熟,只求抛砖引玉。我们只要本着事实求是的观点,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矛盾观来分析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建设好、组织好和管理好。只有这样,信息技术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信息素养论》王吉庆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中学计算机教育学》张晓如张再跃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教基[2000]33号文件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