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改革传统技艺传承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留下了无数让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技艺。今天,在我们对古代能工巧匠精湛技艺感到惊叹的同时,一个沉重的现实问题使我们感到忧虑。当前,从事传统技艺的人数量很少,掌握这些技能的人都已年近古稀,传统工业面临着后继无人,即将失传的困境。结合国情作者认为,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考虑我国传统工艺的继承问题,这对我国的传统工艺发展意义重大,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
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由于诸多原因,许多传统技艺正濒临消亡。上海文广局的调查显示:能够演唱南汇锣鼓书、青浦田山歌和能够掌握松江顾绣技艺的民间老艺人大多年迈体弱。在2004年的普查过程中,南汇区就有四名锣鼓书老艺人相继去世。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况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这些技艺难度高,年轻人望而却步。古老的松江顾绣,被誉为鲁绣、苏绣、湘绣的渊源,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著称于世。刺绣时,以针,以线为墨,画绣不分,要求绣工会看画、懂画理、认得画家笔势,难度很高。现已退休的顾绣传人朱庆华告诉记者,刺绣时,要先将蚕丝撇成二十四份,然后用12号小针穿上已经剖成1/24的蚕丝,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完成一件作品。她年轻时视力很好,现在已经带上了三百度的老花镜,平均每日工作八小时。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令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被誉为“中华一绝”的福建漳州木偶,以樟木为材料,经过开坯、定型、细雕、裱纸、磨光、刷泥、补泥、上粉、开脸、盖蜡等十道工序制作而成。漳州木偶传人徐强告诉记者,刻木偶要注重五形三骨,其最高境界是达到人物的性格表情惟妙惟肖,让人觉得美、飘。在雕刻的过程中,手心往往沁满了汗水,这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很多年轻人难以承受。第二,收入较低,传统技艺难以相传。老一辈艺人对自己的艺术作品怀有钟爱之心。当看到自己雕刻出来的木偶神情生动、线条流畅时,当自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的表演博得观众掌声喝彩时,就已感到莫大的满足。然而,这种伴随着清贫生活的精神富足,对在物质充裕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很难获得共鸣。由此可见,保护、传承传统技艺已经十分紧迫。
职业教育与传统技艺传承的关系
教育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的重任。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态,其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技艺的传承、发展。传统技艺作为一门技艺、一个行业,自古以来一直通过学徒制得到传承、发展。多年以来我们强调职业教育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中、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发展。这里所强调的服务主要指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但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还应该为传承民族传统技艺服务。在今天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性,已经成为国际上的共识。技艺的传承需要教育,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使其应当也应该承担起这项责任。反过来,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的民族技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的传统技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设置传统技艺课程的现实意义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设置传统工艺课程,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河北省衡水市的内画鼻烟壶、武强年画自古就名闻天下,为了发展这两项传统工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两个地方就在职业教育中心开设了内画鼻烟壶和年画制作课程,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经过2~3年的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传统工艺的制作技巧。现在,衡水市的内画鼻烟壶畅销国内外,已经成为一个产业,武强年画也在当地得到了大力发展。另外,我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技艺,通过专门的学习,传承、发展本地的特色工艺,可以提高当地的人文素养,促进劳动力转移,并为发展当地的特色旅游做出贡献。如西藏农牧区青年通过当地的职业学校,学习到了制作唐卡、藏毯和银饰等传统手工艺品的技艺。西藏传统工艺在农牧区的职业教育课堂上得到了传承,不仅培养了传统工艺的接班人,还拓宽了农牧区群众的就业渠道,不少青年通过职业学校的培训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设置传统技艺课程,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课题。
设置传统工艺课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设置传统工艺课程,扶持、传承传统工艺,需要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市场法则对有关资源进行配制和利用,培养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人,从而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一种活动。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具有优势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市场经济表现出的盲目性,容易导致教育部门急功近利、盲目发展。教育为市场经济服务是正确的,但教育的发展不能以市场为主导,要有相对的独立性。政府不能只看到市场经济发展对教育作出的贡献,更应看到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保护传统技艺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注意传统技艺和当地经济的结合,注意传统技艺传承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相结合,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在职业教育中设置传统技艺课程给予政策倾斜,资金支持。
其次,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实施传统工艺教育,需要解决师资问题。良好的师资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要发展传统技艺就必须解决师资问题,必须依靠这些掌握传统技艺的老艺人。由于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员分散在民间,秉承着独门秘籍不轻易传人的古训,因而寻找、挖掘传统艺人、转变其观念就成为当务之急。这些老艺人虽然经验丰富,但都已年近古稀,文化水平低,教学方法仍然依据古法,很难适应教学的需要。因而,要想使他们能够将技艺讲出来,并且能够使人听得懂,就必须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使他们将自己掌握的传统技艺形成文字,最终成为“手艺师傅”。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再次,传统教学模式、方法需要改进。自古以来传统技艺都是依靠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得以传承,当前,要发展传统技艺继续依靠老办法是行不通的,需要在继承传统传授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传授模式。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艺友制”方法非常适用,即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教学形式不拘泥于课堂,大家像朋友一样相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形式要求学生数量不能过多,一个教师所带学生不超过10人,否则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重复、再现的功能,利用录像、录音的方法采集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提供给学生作为教学参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最后,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发展传统技艺,不要求全、求大、求统一模式。传统技艺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传统技艺课程,课程的开设要联系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办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另外,政府也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改革,鼓励传统艺人办学,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地发展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重视的问题,就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现状而言,探讨、摸索传统技艺的继承、发展,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应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