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课程教学组织理念的应用型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宋彬陈茜单位:上海海事大学高等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和实施
“学习型组织”的结合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非常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点得到了国内许多人的认同。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判断的标准(能力、素质)也在不断地发展,能适应时展的人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所以,人才竞争的背后隐藏着学习力的竞争。对企业来说,尤其如此。企业要努力修炼成为学习型组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才能抗住风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难看出,在学校就经历过“学习型组织”培养的学生将会拥有受用终生的学习力,会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
综上,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前提,笔者定义“学习型组织”为通过学习来改革组织本身的组织,具体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都很好地契合了高职课程的教学特点,同时因为学习型组织的特色,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引领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等,都可以很好地在组织内应用,并且可以在组织上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综合来说,“学习型组织”理论很适合引入到高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中来。
基于高职课程特点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可行性研究
高职课程的特点有四个方面。课程目标:职业定向性;课程内容:重在应用技术;课程组织:以实践为中心的综合;课程实施:高水平的产教结合。以上是高职课程应当具备的一般特性。这些特性的有无,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成败。但这些特性在实践上如何体现和发挥出优势来呢?这就是高职课程工作的实践模式问题。其中,高职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教学组织形式,恰恰适应了高职课程的以上特点。
首先,从高职课程目标的职业定向性来看,高职专业有着明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色彩,突出的岗位指向直接涉及到专业课程。但是,需要考虑到的是,很多高职学生即便就读于某一专业,却并非是高考时第一志愿,很多是调剂或者其他原因进来的,对于专业的岗位指向并不十分了解。这一情况,课题组成员在上课时也普遍和学生有所交流。那么回到专业课程,如何能让学生尽快明白课程的职业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五项修炼之一建立共同愿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建立共同愿景,反映到课程教学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方式,把高职课程中涉及的工作流程通过任务带出,凝聚组织上下的意志力,透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认知也就更加明确了。例如,在讲授“国际货运实务”课程的揽货业务时,可以为学生设立一个明确的任务,即制定一份详细的货代公司优势航线报价书,学生需要搜集大量资料来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对于行业和货代公司销售岗位的了解将会得到很大的深化。其次,从高职课程内容注重应用技术和课程组织以实践为中心的这两方面综合来看,体现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但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多以教师为主导,采用直授式教学,这种僵化的模式也许适用于课程中的理论教学,涉及岗位实务与实践知识时,必然要求创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五项修炼之一建立共同愿景之前,需要有团队和创新观念的存在。那么,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另两项修炼———团队学习和改善心智模式可以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样的例子,在讲授《国际货运实务》课程的揽货业务时,事先划分出几个销售团队,以团队为单位,集体完成给定任务———一份详细的货代公司优势航线报价书,要求团队分工合作,由团队销售经理统一负责,并制定公司口号或广告语,创新自己团队的揽活模式。在这种团队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情况下,团队智慧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
同时,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可以很好的破除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等等,透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可以很好地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这个时候,学生将更有意愿投入工作,专精工作技巧,最终完成自我超越。最后,课程实施如何体现出高水平的产教结合,一直以来都是困惑广大高职教师的一个关键问题。且观察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五项修炼模型。由模型可以看出,系统思考是核心,在以团队学习和改善心智模式为基础的情况下,形成自我超越和产生共同愿景的向上张力。
高职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也可以引入系统的思考。教师在每进行一堂课之前,可以确定该课程涉及的工作流程,并事先划分学习团队,给出创新要求,旨在改善心智模式,并在课堂之上,为大家布置共同任务,规划共同愿景,引导团队学习与个人自我超越的有机结合,必要的时候,可以把课堂延伸到实训基地或者实习工厂。
这样一个合理的循环,只要教师把握有度,应该说,不难达到高水平的产教结合的结果。综上,笔者认为,基于高职课程特点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在高职课堂教学组织中不仅具有可行性,也具有很高的可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