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实践与构思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读我选
笔者相信,那些周六周末席地而坐在各个新华书店的学生,绝不是带着家长、教师的任务才去静心阅读的,他们大多是被自己选中的书所吸引,时光悄然而逝,但他们却依然沉醉其中。于是,在我的阅读指导课或晨读午读时间,我不再限制书目、内容,只要是适合学生的,无论是文学方面的,还是科技、自然、军事、体育……都可以拿出来自由翻看。那种追求与教学、试题直接挂起钩来的“必读书目”,常常欲速不达,我怕稍不留心就带着这读书的功利性,玷污这份纯洁的阅读氛围。看着学生们津津有味地翻读,小脸满是迫不及待,此刻是“我想读”“我要读”。
我的好书推介课,往往是交给学生们来互相推销自己认为最值得看的读物。当他们陈述得头头是道时,我知道他们肯定在课前准备了不少时间;当他们居然也把我推荐的课文拓展阅读的篇目饶有兴趣地再次推介时,我知道他们绝不是跟风附和,而是确有所得。更有趣的是,我有意无意地在书架前驻足翻看的某本书、跟某个学生谈及某位作家的作品,立马会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推介。
看到一些学生专注于画面多、文字少的图书,我也会搬出科学家的理论来说教一通:那些只有画面,文字极少的图书,就如电视、网络文化,图、文、音、像,太直接了,天长日久,你就只会接受,不会思考。这么一番郑重其事,他们还真的很少去碰这类书籍了。
我用我法
课堂阅读教学教给大家阅读的方式太多太多了,读书作批注、精彩细节描写学技巧、好词好句记心里……可事实上,当我们沉醉于书中扣人心弦的情节中,或者享受着满心的愉快时,谁还能顾得上像搞诗词研究那样密密麻麻地写满页眉页脚字里行间!顺读便于把握整体情节,选读可以由此及彼读好相关联的书,略读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多读书,精读可以深入理解直至融会贯通,默读便于思考,诵读以利于记忆,复读温故知新抄读便于查阅,但这是人们从阅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积累、高低不等的智力背景,他们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就如高尔基童年烛下夜读时的如饥似渴。当学生们走进阅读时,我们还有必要去把他重新拉出来,郑重地跟他说“你刚才该乘车抵达而不是步行进去”吗?
“非指导”理论认为,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比教学技能更重要,我们不能直接教授他人,我们只能使他人的学习更易展开。教师应把学生的情感和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自己的发言要有所节制,还学生自由的阅读时空,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他们自己的事,更有利于他们的自我体验和创造,从而在选择阅读中学会选择,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因而,不管是在我的阅读指导课、读后叙述课还是交流评论课上,我不再纸上谈兵似的大谈阅读术语,我询问最多的就是:“你读这本书怎么这么快(或细)呢?”“你对这本书印象能这么深刻,一定有绝招吧?可不可以跟大家分享?”“你对主人公的评价太到位了!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学生的回答总是那么实在,偶尔我只需稍加补充或者有条理地复述一遍,其内容便深入人心了。
我坐我想
在我的课上,学生姿势是放松的,笔者认为传统的“三个一”很不适合轻松的阅读气氛。著名学者、作家张中行先生说,他看任何书都不是正襟危坐、企图有所发现,而全都是躺在床上翻阅,无论是消遣娱乐的杂志,还是专业的论文著作。他认为,有了身心的彻底放松,无拘无束,对所读之物也就可以取舍有度,细加品味,反复咀嚼了。我喜欢从健康角度提出的读书新要求———“头正、身泰、足安”,这份从身体开始的放松,会让他们乐对阅读而经久不疲。
“人们是抱着维持自己的构造或是强化自己的构造有所侧重地学习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应该自己独立地去尝试和探索。”“非指导”理论强调“真切学习”,当学习者有需要,教师能移情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时,就会让学习过程达到最佳效果。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也能够自动发挥自己的潜能”。这就如同把羊儿放到鲜嫩肥美的青草边,让羊儿自己去享用,它们渐渐就会长得健康壮实。
但是,在小学阶段,如果教师真这样无所作为地出现在课外阅读课上,只会延长学生读书收益的周期,也许真如鲁迅说的那样先像牛一样吃进去,之后自会反刍。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经常“跳一跳”,适当提前一些摘到阅读的甜美果实呢?怀着对“非指导”理论的一丝疑惑,我尝试着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认真做一个与之同行在阅读之路上的良师益友,这对学生快乐阅读的影响力定会胜言教。而且,跟他们一起读,一起聊,一起辩,一起争,既符合“非指导”理论提出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向导和顾问的角色”,也如一位领航人让他们少走弯路,使其领悟更深,避免在茫茫书海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或者走马观花,不甚了了,失去享有文本蕴含的丰富资源的机会。
(一)做促进者,当好向导
在阅读交流课上,我做得最多的是通过询问“作者是谁?是哪国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懂得读书其实是和作者交流;表达“书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帮助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特点;征询“书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答案可以是高兴的、悲伤的、痛快的、遗憾的、好玩的……”在完成对整篇的把握后,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二)当领航人,学习语言
完成对背景、对文本整体的认识之后,我尝试着带领学生们在阅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这跟平时的课内阅读不同。学习课文,我们会探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妙在哪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探、钻、露、伸……”,但课外阅读不需要。我们学校杨老师带学生读《生命生命》的对话给我启示:师:夜晚,我在灯下写稿子,一只飞蛾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骚扰”,理解吗?生:打扰,扰乱。师:谁打扰谁?生:作者在写稿子,飞蛾不断打扰作者。师:作者感到这只飞蛾非常的———生:(自由接上)烦人,讨厌。师:生活中,有什么骚扰到你了吗?生:我的弟弟很调皮,经常在我做作业的时候偷偷骚扰我。师:这真是个调皮蛋呢,这样的‘骚扰’让你———生:感到又可爱又可恨。
生:晚上走路的时候,迎面驶来的汽车射出的光芒非常耀眼,骚扰着我的视线。师:这是很恼火而又无奈的事情,大家只能眯起来躲让了。将品味语言的任务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并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更有价值。当学生在演讲、习作甚至与人交流时,不时用上自己读到的东西,或者对原来文本作变通运用,这就是把书读到了心里。当学生通过读书从原先的郁郁不快变得既愉快又有自己思想时,这是他们在“更高尚的人的对话”中获得了对生命的感悟。
(三)立足顾问,检验信息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识别、信息筛选、信息储存与信息提取应用能力。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且需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是一个核心课题。阅读课上,我会做一名合格的顾问,从各方面去检验学生读过书后获得的信息情况。
很多情况下,学生之间会产生激烈的辩论,在互相肯定、否定或者补充中让信息更加完善。少了对教师“标准答案”的依赖,少了来自教师的一家之言,多了辩论的体验,多了教师的赏识,“开卷有益”不再是空话。这不禁让我想起春节期间儿子对各种汽车关注的事。当迎面驶来轿车时,儿子就会脱口而出它的标志及名称、国家及性能,价格和品位,同行中其不太见面的表哥亦是如遇知己,一路畅谈,直听得我们瞠目结舌,由衷赞叹。我想,这可能就是他的兴趣阅读所致吧!孔夫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桑代克(Thorndike)的迷笼实验说的是:猫被关进迷笼后,开始是不断地尝试,费尽周折才冲出笼外。但反复多次后,猫从被关进笼内到打开开关、冲出笼外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少。其实,我们学生最初的课外阅读也一样,起先,他们阅读的效果和表达的能力不如教师,但这毕竟来自他们真实的自己。慢慢地,当学生们尝试多了,教师引导于“愤诽”,通过“尝试”“引导”的不断反复,自我阅读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的人,成为有主见、有个性的人。”在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指引下,我将继续思考自己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角色定位,实践着课外阅读非指导性理念,竭尽所能带领学生们张开课外阅读的双翼,飞翔于自由阅读的时空,拥有芬芳的书香童年!
作者:单劲松单位:南通市海安县南莫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