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非指导性教导对普高音乐教育的启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陈玉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艺术指导中心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对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启示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教学理念,构建和谐课堂,传统音乐欣赏教学往往是按照以下教学模式来进行,由教师给出所要欣赏的曲目名称,然后介绍作者、创作背景,接着讲解作品曲式、内容、表现等,最后学生才聆听曲目。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只有教师的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只是观众而不是主角,教师是绝对权威和中心,因此,传统的音乐欣赏只是被动的教学过程,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也就很难达到音乐欣赏课程应有的效果。因此,要增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效,就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感受,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教学理念,尊重学生,构建和谐课堂。罗杰斯认为,教学中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是“助产士”和“催化剂”,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中心,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一个开放、民主、自由的氛围中更富有创造性。因此,高校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应建立价值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即一个能平等对话的人际关系。同时他还认为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才会有身心的舒展,才会有思维的跨越与激越,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也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的平等交流,就重点、难点、焦点、热点问题深入探讨,互相启发,碰撞出思想火花,创新理论知识,这样受教育者才能敞开心扉,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在非指导性音乐教学中,只有为学生提供一个促使他学习的环境,即创设一种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敢做,不屈从于权威的气氛,建立一种没有威胁、批评,且不同意见、想法均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与鼓励的环境,学生才能承认自己而不怕别人笑话或讥讽;才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寻常的方式来运用他的思维与想象。也只有如此,在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才能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多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的态度会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正是隐性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这种积极心理暗示会产生一种积极力量,帮助学生成长。
构建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普通高校选修音乐欣赏课程的学生都非常喜欢音乐,但是课堂上往往却不敢发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了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罗杰斯的教学理论认为:创造潜能的发挥不仅受文化教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需要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凡能实现和保障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就是适宜创新能力和表现的环境。心理自由的环境是指一种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敢做,不屈从于权威的气氛,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建立一种没有威胁、批评,而且不同意见、想法都能受到重视、尊重与鼓励的环境。
首先,要创造多样化氛围。在音乐欣赏的课堂上构建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学习环境。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一个富有“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学习空间。罗杰斯认为,“当我们停止从我们自己的评价着眼点去对其他人作出评价时,我们就在发展创造性”。因为评价总是一种威胁,总是会使人产生一种提防,这就会拒绝某些经验,就会迎合他人的要求,无疑这些东西对创造性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形成一个支持独特性、鼓励多样化的氛围,并及时给予强化,让学生的独特性表现应得到显著的强化,进而表现出更多的独创性,使学生不仅敢于表现而且善于表现。
其次,开展启发式教育。教师是启发式教学的主导,教师应当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问不但要满足不同层次认知能力的学生的需求,激发师生间的互动,而且要帮助学生跳出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如现在有很多学生喜欢周杰伦并疯狂地崇拜他,我们音乐教师不宜一味地排斥这种现象,而应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引导启发学生在欣赏他的音乐时多去发现一些隐含的东西。记得他有一张专辑叫《十一月的肖邦》,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想想:为什么周杰伦将它命名为十一月的肖邦,而不是七月的莫扎特或贝多芬呢?这些问题都和学生的业余音乐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他们又比较感兴趣,能充分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最后,应鼓励异类思维。创造性精神是在鼓励中培养起来的,无数的创造事例证明,创新精神往往是从标新立异开始的。爱因斯坦正是由于敢于“标新立异”地去追逐一束光线,才创立了相对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文化刺激作用于学生,容纳不同的观点、兴趣、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允许学生有不同于他人的思维、观点的表现。比如在学习音乐的速度、力度与人的情感表达的关系时,通常老师在欣赏完若干乐曲后会说,快速的乐曲一般表达欢快的情绪,缓慢的乐曲一般表达忧伤的情绪。然而,有学生却会反问一句:快速的乐曲能表达忧伤的情绪吗?反之缓慢的乐曲能表达欢快的情绪吗?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带领他们一起思考:这到底有没有可能?在什么情况下会这样等等。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会学音乐”,形成和谐师生关系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认为教师应有别于传统教师。他把教师描述为促进者,而不像传统学习中的训练者、教导者、操纵者。教师要做好这一角色,须做到:(1)要对学生全面作全面的了解和无微不至的关心;(2)要尊重学生人格;(3)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真正的人际关系;(4)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学习活动;(5)要善于使学生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6)要善于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区别的对待。
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要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感情,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即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我们的同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老师的讲解中“学会音乐”转变为“会学音乐”。在学习的方式上,罗杰斯主张有意义的学习,真正有意义的“学”,不是将无助的个体牢牢绑在凳子上,再往他们脑子里塞满那些没有实际用处的、得不到结果的、愚蠢的、很快就会被忘记的东西,而真正的学习就是学生在源源不断地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的吸收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要想使学生的学习生动、活泼且有意义,就应该让学生自由地学习,而不是教师“填鸭式”“命令式”地强迫学生学习那些枯燥无味的教材内容。在高校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有意义的学习”是以师生间的全方位的互动来达到教育目的的,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传授,更要讲究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这就需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沟通、对话的教学方法。音乐欣赏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就要把握好尺度,因为讲解多了会影响学生音乐欣赏的效果,讲解少了,学生对作品的领会又不深刻,同时在何时讲解也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好。在传统音乐欣赏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的教法,那就是先分段讲解、即放一段音响就讲解一段,所有段落听完以后最后再完整听一遍。这种做法的弊端是不能给学生以一个完整的第一印象,整个理解过程就成了各时间片断的拼凑过程,还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欣赏者只能按照所讲解的内容去理解和想象,绞尽脑汁地将音乐与讲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试图将每一个音符都语言化和画面化,这样就违背了音乐欣赏的本意了。当然还有的教师在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穿插几句讲解,更是干扰了学生的聆听,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反感。那么如何更好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既能保持音乐的完整性、审美内涵的不确定性,又将音乐的内容讲解清楚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先听后讲的方式效果会更好。听的过程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提示,有时甚至标题音乐的标题也不要说。让音乐托举着欣赏者想象的翅膀尽情地畅游,然后让他们将自己的第一感受说出来或写出来,再将他们的感受与音乐作品提示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段讲解,这样就既发挥了欣赏者的想象力,让他们得以更多地领会音乐的激情和情感,又保持了音乐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