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电力行业校企继续教育范文

浅谈电力行业校企继续教育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电力行业校企继续教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电力行业校企继续教育

摘要:基于学分制的电力专业继续教育要求构建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有效地将电力企业员工从不同渠道获得的学分与高校专业学习学分要求进行联系,建立起互联互通的“立交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目前电力校企间学分互认的发展、互换模式的建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学分;电力;继续教育

引言

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对高校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新的战略转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如何战略转型,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为社会、企业提供教育资源,如何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是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1电力行业继续教育现状

电力行业继续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也一直都是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排头兵。电力行业大型企业多,从业人数众多。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国家电网等16家大型电力集团企业员工总量达到221.7万余人,如果算上电力行业上下游相关从业者,职工总数还会更加巨大。党的提出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能源集成规划,实现能源生产的清洁化、能源配置的国际化、能源消费的便利化。电力高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行业高校之间一直保持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电力行业最新出现的“供应宽松常态化、电源结构清洁化、电力系统智能化、电力发展国际化、体制机制市场化”的需求,为电力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方向。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的要求和国务院关于发展在线教育的战略部署,在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和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等基础上,2014年10月在教育部的推动指导和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的组织下,70多所高校联合倡议并成立了“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此项工作连续两年列入教育部职成司年度工作要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并纳入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2015年5月,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继续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为充分发挥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加快推动电力行业继续教育规模化进程,形成校际、校企间的良性互动体制,实现合作共赢,电力行业多所知名院校和企业经过各方平等协商,组建成立“电力行业继续教育联盟”。电力行业继续教育联盟是教育部“在线联盟”、“资源建设联盟”、“校企合作联盟”下的行业分联盟。在教育部及三大联盟指导下,电力行业相关院校、企业、科研院所在自愿、互利、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坚持“政府引导、资源共享、合作办学、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组建集教育教学与培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对外交流、人才培养与项目合作为一体的行业性、非赢利性的非法人社会组织。电力行业继续教育联盟遵循“以联盟为平台,以行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加快人才培养,服务电力行业”的理念,充分发挥“政、行、企、校、研”各自的优势,优化教育培训资源配置,促进专业建设、职工培训、技术服务、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联盟建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打造电力行业教育品牌,实现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与共同发展。[1]

2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情况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安徽省内唯一的以能源电力命名的高校,承载着为能源电力行业提供重大关键技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使命,学校源电而生,以电而立,随电而建,以特色学科、专业群对接电力产业链,智能电网、清洁能源、新能源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成果,尤其是在光伏普及、推广和应用方面有比较高的制高点。学院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始于1981年,随着社会求知热的不断升温,学院成人教育办学规模与水平逐年呈阶梯状上升,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电力系统和社会上树立了良好信誉,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院先后在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系统内多个地市供电公司建立了十多个送教上门教学点,基本满足了基层电力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院在与华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的联合办学中,多次荣获上述两所主办院校的“优秀函授站”称号。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以其严谨的办学风格和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得到了电力企业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同时,学院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培训,采用送教上门或集中授课的方式,既可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培训计划,也可进行300MW/600MW亚临界、超临界机组仿真操作、技能比武,全方位地开展各种层次的高级人才专业培训、岗前培训、职业技术教育、进修、研讨、专业证书培训、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当前经济建设需要的复合型的企业实用人才,并形成了一批在电力行业中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特色培训项目,如:电力企业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电力市场理论知识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培训、发电公司新扩建机组全能值班员岗前培训等。十多年来,学院非学历继续教育为电力行业培训了大批高层次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继续教育工作以能源电力行业需求为导向,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培训项目体系和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3电力院校学分互认的实施情况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2]目前,“中国电力行业远程继续教育网”是华北电力大学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共同建设的网络学习平台。针对从事电力行业设计、施工、设备制造、一线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类专业管理人员,实现自注册在线学习,在线考核,提升所需相关业务知识技能,华北电力大学颁发继续教育学分认证培训证书。依托电力行业继续教育联盟,2015年以来,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已校、企合作完成各类培训班次8000余次,培训行业人员100万余人次。为了保障首都能源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北京能源企业提供了近3.5万人线下、线上培训;承担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培训项目。当前,在电力行业继续教育联盟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平台创建了由火力发电、电网培训、清洁能源技术、资质考试、综合管理、国际培训等六大类组成的培训项目库体系,构建和升级了包含1000多个培训计划的能源电力行业项目库;共创建3个一级维度、23个二级维度的课程体系,包含1625门在线教育课件。电力行业继续教育联盟就电力联盟内校-校、校-企学分认证与转换基本流程,学分认证与转换的核心内容、认证框架、认证规则、转换规则、转换工具等方面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并以联盟规范的方式发表实施。同时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在信息服务和网络教学平台基础上,形成行业培训教学数据样本库,通过数据搜集、整理、分析,为行业培训与理论研究提供教学实践数据支持。高校通过电力行业继续教育联盟平台,能够让高校继续教育工作更多地关注企业及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促使大学投入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课程、培养方案、项目等,提升自身解决企业继续教育需求的能力。

4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根据社会调查显示,70.3%的人感觉社会对职业教育依旧存在歧视;对于学分互认,根据互联网上对学分互认问题受访用户反馈的数据显示,51.6%认为“存在学校层次限制”、42.1%认为“互认地域有限”、41.6%认为“未形成完善的学分互认机制”、35.8%认为“互认学分的课程类型单调”、29.3%认为“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3]另有人反映学分互认只有在比如由北大、清华、浙大等9所国内一流学府共同发起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等高端学府机构联盟有前景,在一般大学和高职院校无实际意义等问题。[4]总的来说,目前在学分互认领域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仍以我国学分互认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学分互认制度不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及监督体系不完备,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不足为理由,不去思考、探索,没有深入解决在学分互认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学分互认在高等教育学校间实施已经开始逐渐成型,“联合办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这种层面的校校合作已将在北京、上海、浙江、沈阳等地高校开始推开,“学分银行”是普遍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校企间的学分互认,由于认证标准、第三方评价等原因,进展较慢,推动起来有难度。三是现阶段的学分互认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5解决措施

一是从国家层面或行业组织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学分互认制度和相关操作规程,并引入监管模式。学分互认制度应该突破学校限制、学制限制、行业限制等,规范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模式,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学分互认模式,学校与企业的学分互认模式,学校与港、澳、台地区及国外高校的学分互认模式等,同时为确保学分互认模式的健康有序发展,也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二是探索新时代学分互认新模式。(1)充分利用电力行业继续教育联盟平台,开展教育资源共享,通过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的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每年定期召开联盟的联席会议,协调相关工作解决学分互认过程中的问题。(2)充分利用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平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创新机制、先行试点、逐步推进,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畅通不同类型层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校内教育与校际教育之间的转换通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开展学分认定和转换。由园区制定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流程,为高校学分认定和转换提供平台支撑、支持服务和过程监测。2018年8月,学院与园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并正式入驻园区,学生网上选课、学习已成为常态。(3)学院作为电力行业特色高职院校,应加大与相关企业间的学分互认模式探讨,通过“订单式”培养、继续教育提升等形式以毕业生和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为培养目标,建立学校与电力企业间学分互认体系,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要求,共同建立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标准,制定培养方案。(4)学院同时作为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一直承担着公司大量的培训工作,熟悉企业培训项目及人才需求,要制定目标,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建立健全学习者基础信息库,实现学习者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等功能,将企业培训与学历教育互联互通。

6结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建立“学分银行”、推行学分互认指明了行动方向,明确了工作目标。学分互认适应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多元、开放的发展趋势,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电力行业校企合作,必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张宪立,张宁宁,冷书君.中外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3(6):97-100.

[2]王迎,殷双绪.先前学习评价一种非正式学习评价方式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1):133-137.

[3]金军.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制度研究的意义分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6(2):139-141.

[4]茅徐斌.高校推行学分互认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3(9):149-151.

作者:何鹏 杨伟春 孟醒 单位: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