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研究范文

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对人才评价标准存在重文凭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创新,人才观念在悄然发生改变,评判人才的标准向看业绩,看能力,看水平,看是不是对企业的改革创新发展有用,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转变。人才观念的转变,必然促使教育观念的转变,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引领社会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如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基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人才的多样化、职业化需求,以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分析探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路径及对策。

一、职业能力的概念及意义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成功地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整合,包括特定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1]从能力内容的角度,有学者将职业能力分成专业技能、沟通技能、个人属性、学习能力和人际技能五大类别,[2]具体见表1。这五大类别的职业能力可以归纳为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两大方面,专业技能是个体职业能力必备的基础素质,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际技能、个人属性、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则归属于通用技能范畴,是个体向组织展示自身综合素质的人力资本储备。在现代社会,个体的职业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历漫长的学习培养过程,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树立职业意识,形成职业价值观,才能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可以胜任工作要求的职业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的职业人,从学校走向社会,进入职场并获得终身职业发展。人的职业能力培养也是人类自我解放、自我完善、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形成社会现实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所以,人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主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强调通识教育,忽视专业教育;重视学术研究,轻视技能实践;师资队伍总体科学理论研究水平高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很丰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专业技能特长不明显,尤其是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后,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教学安排注重通识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倡素质教育,但削弱了专业性、技能性,职业指向不明确,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导致社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并存,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的落脚点仍然是培养专业人才,而高校的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最直接的窗口,培养对象大多是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提升而选择继续学习的在职人员,他们大多数已普遍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以职业能力为向导,围绕专业人才的成长搭建能力结构,改革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继续教育数据分析据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自2006年以来,全国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除2009年与2008年基本持平外,其余年份招生人数呈逐年递增态势,截止2013年底,全国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达256.4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占总人数90%左右,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详见表2。另据教育部历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各类非学历学生教育自2010年以来,年均均达到6000万以上人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培训人次年均达5000万人次以上,占比达90%,而高等院校仅占10%左右;另外,职业资格证书及岗位证书培训结业占总结业人数三分之一以上,详见表3。数据说明,一是高校非学历培训总量在整个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所占比例非常小,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很大;二是职业技能类培训占较大的市场份额,社会对职业化的专业技术技能型的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市场潜在需求还很大。据悉,我国一些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在职继续学习的愿望十分强烈,实现初次就业后,急需要提高岗位技能、自身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为进一步职业发展打基础,同时也需要更高的学历文凭,以支撑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此,在教育部召开的“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高校继续教育要对接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学生建立本科及以上学习通道”。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并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让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实现真正的双向流通。[3]2014年6月教育部等部门颁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引导、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本科院校实行综合改革,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本科高校积极通过各种机制参与现代职业教育。可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等现实问题的重要性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三、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对策

高校继续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为导向,面向全社会的人人教育。其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应该从人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重新思考继续教育的发展、定位及价值取向,推动继续教育的转型、跨界、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谋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一)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继续教育特点来看,高校的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都是面向全社会的人的教育,服务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包含了所有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教育和培训,包括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及非学历职业培训,其办学的体制机制非常灵活,可根据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各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教育的内容和办学的类型、形式灵活多样,任何形式、任何场所,均具有同样的教育目标和标准,以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或进一步提升为培养目标,并能够在各类证书、职业资格的获得以及学习成果的积累上予以转换或认可,是以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具有成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岗位、资格证书获得类培训需求很大,反映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这对高校的继续教育是一个很好地发展机遇。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纷纷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主动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之路,培养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高校的继续教育机构应提高认识,抓住机遇,从战略上明确高校的继续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定位办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主动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新的职业教育层级和评价标准体系,面向社会,依托行业、服务企业、突出应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建立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对接中、高职职业教育,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实现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4]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专科两类,尚无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存在“终点”现象,上升通道被堵,人才培养层次偏低,从现有情况来看,中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校重点培养学生技能的获得,大多数仅停留在操作层面,或者能够解决生产当中的一些操作性实际问题,但不具备技术的革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能力,缺乏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潜力,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何打通“断头路”,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在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领域,搭建起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对接中高职职业教育的继续教育“立交桥”,在办学模式、培养路径、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以技能特长为培养重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历层次,解决职业教育“终点”问题,推进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推进继续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能够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创新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旺盛,因此,高校的继续教育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以人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教育目标,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继续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高校的继续教育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培养人的职业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强调专业的适用性,突出职业岗位的需要性;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要贴近市场,服务产业,突出职业技能性,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融合我国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层级结构与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制定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的知识点纳入教学计划,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实践导向,产教融合,解决教育对象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最容易碰到、最困惑的难题,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优化和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强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每个专业可以对接若干个合作企业,共同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不定期派师生到企业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技术革新,对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3.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要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要不断优化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针对继续教育学生成人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方法外,可以借鉴学科性学院研究生培养教育方式,构建继续教育导师制教学法,一是请本校资深教师担任导师,二是聘请企业高管或高级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导师,因材施教,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二是推动企业高管或高级技术管理人员进高校,推动高校教授、博士进企业,建立数量充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工作研究,以问题作课题,推进继续教育教学改革。

(四)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推进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高校继续教育要受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在选择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上要兼顾社会各行各业的要求,国家迫切需要高校通过协同创新方式,对接产业需求,产教研融合,构建起多个相关领域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不同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探索自己的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推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继续教育综合改革。1.建立与地方的合作关系一是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建立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进行社会调研和市场考察,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二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成立校企合作创新联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为学生授课,双方在教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方面进行双向交流,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合作运行机制。三是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社区一般均有完备的教育、生活服务设施,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社区成员对所属社区在情感和心理上有着浓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地方高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和合作伙伴,加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是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力量。2.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高校的继续教育真正要体现办学综合实力,必须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地合作平台,依托校地合作平台,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建立校企、校地合作联盟,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探索校地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规范校地合作管理,在人才互聘交流管理;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学生就业管理;教师、职工培训管理;校地合作资源共建共享管理;以及产品研发、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形成资源共建、教师互聘、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良性合作机制。

(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职业类教育培训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相对其他类别的人才培养更具社会属性,市场化程度最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会在继续教育领域得到反馈,在办学过程中经常要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如经济转型、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型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习者追求职业进步,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等。因此,高校的继续教育机构应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大力开展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满足学习者多元化学习需要,把学校自身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区域经济社会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将人才培养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扩展,调研市场需求,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借鉴市场经济规律,根据需求,分层定位,研发各类继续教育培养项目,建立成人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融通,与中高职职业教育相连接,类型丰富、层次多样、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开放式、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培养社会急需,品质一流,学历层次更高的技术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

作者:张霞燕 单位:宁波大学 继续教育与培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