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日本农业继续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1日本农业经营大学校
1.1.1建立的背景与概况为了迎接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期,同时也为了日本农业将来的发展,日本农业界、产业界、学界等有志人士经过反复商讨协议,为了使农业更具活性化,集各方力量,于2012年2月,将废止的农业者大学校转型为由一般社团法人设立的“日本未来农业”机构(Agri-futureJapan,AFJ)———日本农业经营大学校。经过一年的筹备于2013年4月正式开校[2]。日本农业经营大学校,是以具备高度的经营力,地域农业的领导人才培养为目标。入学资格为19~40岁的从事人员,入学前必须要有一定的从事农业或是农业实习经验。该校每周都邀请在农业界或是产业界活跃的优秀经营者进行“特别讲座”。学校没有附属农场,因此第一年的7~10月,学校将派遣学生去各地的先进农业经营户,学习经营的方式、培养领导力,以及思考如何利用地域优势发展农业等,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一个卓越的农业经营者。第二年的7~10月,派遣学生去非农企业实习,以发现农业的新的价值、可能性、课题等为目标在企业进行实习。并且,寄宿生活也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创造了一个使同学之间的学习讨论更为深入、有助于人格养成的平台。
1.1.2主要教育特征(1)目标明确、灵活办学。该校农业经营力的养成课程设置上占的比重较大,课程中有40%是属于经营能力的领域,主要培养目标为具有经营领导力的农业界人士。并且这些教育内容也是依据第一期入学者,多半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而设计的更为高层次的教学安排。(2)名师汇聚,视角广阔。由于学校位置在交通十分便利的地方,因此招聘全国著名的研究者、经营者等外部讲师成为可能,并且,校舍建立在一个有消费潜力的地方,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从消费者的视角、农业在都市的发展前景等视野来看待今后的学习、工作方向。(3)“三明治”学习模式。除了在校学习之外,长期的实地实习课程,以及入学前的农业实习经验,与校内的课堂理论学习相融合成的“三明治”学习方式,也是日本农业经营大学校培养的一大特色。也就是说,并不仅仅在学校这个封闭的空间学习,也面向现实社会,从入校前、出校门的现场学习,来进行农业工作行动力的培养[2]。
1.2各都道府县的农业大学校各都道府县的农业大学校主要是对农业后继者以及农业中坚力量进行农业相关的教育和研修,从而为各地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产业的振兴而服务。农业大学校主要开展农业相关的知识、技术、经营管理的学习,服务地域的农业指导者的素质培养,农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以及立足于国际视野的人才养成。农业大学校入学形式主要分为推荐入学与考试入学,面向的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生提交申请书,学校将通过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形式挑选学生。在学生递交申请书前,大部分的农业大学校都有针对高中生举办的“农业体验学习”活动,通过这类活动让学生了解将来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农业的关心与认识。如爱知县县立农业大学校,在每年7~8月或是新年前(12月),会举办“1日农业体验学习”活动。主要活动内容:该校情况的简介、校内参观、分专业学习体验区的体验活动、调查问卷的填写。体验区给了高中生们体验农业生产的机会,此举将会加深他们对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理解,为他们将来是否从事农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选择依据。农业大学校主要课程分为两类:培养课程和研究课程。以高中毕业生为对象的培养课程主要是二年制,除了秋田、东京、富山、石川和福井外,其余都道府县的42所学校都具备。以培养课程毕业生等为对象的研究课程有15个学校设立,二年制的10所、一年制的4所、一年或者二年制的有1所[2]。培养课程是根据农林水产省规定的协同农业普及事业条例设置,2年的总授课时间达2400小时以上,讲课、实验、演概占50%,实习占50%左右。以茨城县县立农业大学校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农业“实务”能力,除了学量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外,栽培和饲养的体验也十分看重。入学后,由于该校的农学科与园艺学科有不同的专业,因此,学校安排学生在各自学科内专业进行轮换体验,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专业的适应性,本人与学校人员商议并决定专业的选择。进入专业学习后,学校还会安排学生住到当地优秀的农业经营者的家中,进行实地的农业体验实习[4]。研究课程主要学习先进的农业物流、加工,导入市场经营的学习,学习高层次、专业化的农业经营知识。同时是基于地域改善以及劳务管理等角度,培养地域的农业经营领导者的课程。研究课程的第一年主要在本校上课、演习;第二年深入生产一线,通过活用所学内容从事农业生产、流通相关联的业务,以“就业体验实习”活动为主进行学习。
1.3私立农业院校私立农业院校是指由民间团体设立和经营的实施进修教育的场所。由公益财团法人设立和经营的中国四国酪农大学主要是培养乳业方面的人才。通过进行乳业方面的技术、经营教育,普及传播与乳业相关生命、食品、环境等方面知识,使其加深乳业对社会发展意义作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为日本乳业的健全发展作贡献。该校从办校起至2012年,毕业生共1244人,其中从事农业工作人数达982人,占78.9%,且多数人都成为全国乳业的中坚力量[5]。由公益财团法人和农民教育协会成立和经营的鲤渊学园农业营养专门学校是一所食农一体、环境保护、循环型教育为特色的学园。该校关注农业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利用农场、家畜及其利用者这三者,根据物质循环原理,在校内致力于创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未来社会模型。在这样一个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该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承担农业事业的经营者、技术者及指导者、推进健康食生活的营养师、有实践力的地域农业领导者、国际农业合作的推进者。为了培养该校学生的国际视野,该校与泰国高校建立了交换生、留学生等项目合作。同时,位于茨城县的日本农业学园以其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为特色。该校设立了为期1年的,以体验农业技术为目标,将来有志从事农业后继者、青年海外合作队、新规农业从事人员等工作的专业实习课;三年制的本科教学,主要培养新时代农业人员,学习高级的农业技术与经营知识;四年制的高等科学习,主要培养有广阔视野的农业人员。以及八岳中央农业实践大学校(长野县),作为战前设立的学校,主要以师徒同行、实践教育和寄宿制教育方式进修教育为基础。
2对中国相关农业继续教育院校的借鉴
2.1设立多样的教育机构适应不同产业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至2013年年末,中国农村人口约为6.3亿,占总人口的46.27%。虽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目前中国的农业教育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农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多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辅之以一些农业人才培训实践活动。如从2006年起,农业部陆续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响应2012年8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中号召,各地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实践。如福建省开办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以提升新型农民的职业综合素质;安徽省枞阳、山东省德州等全国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开展的新型农民科技、技能、职业素质等的培训等[6]。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固然对中国农业的人才培养有所裨益。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机构的设立除了满足部分普通农户以及一些农业大户的部分需求外,对一些从事农业工作多年,想再接受系统专业化教育的农业工作人员,其所受教育的渠道尚未开通;并且目前国内多为农业职业综合类院校,专门的学科或是产业的农业院校较少。如何专而精地培育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人才,是将来中国农业继续教育机构拓展的方向。日本通过专门培养全国农业经营精英人才的农业经营大学校、针对各都道府县农业发展的农业大学校以及各具特色、补充行业人才培养缺陷的私立学校,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专门技术以及经营头脑的综合性农业人才,从而为日本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因此,中国在着力培养农业人才的同时,应注重完善农业教育体系,丰富农业教育机构,设置一些规范化、专业化、针对市场需求发展的农业教育机构,除了吸引初中、高中毕业生接受农业教育外,更应从政策法规上多支持农业从业者接受继续教育。
2.2农业人才培养须科学规范纵观日本农业人才继续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活动,发现其在农业人才培养时,注重以人为本,科学规范的理念。在农业大学校进行招生时,各校纷纷推出“农业体验学习”活动,旨在通过这个活动平台,让对农业感兴趣的高中生以及有志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在活动中对农业生产加深了解。同时,诸如爱知县县立农业大学校在学生入校后,不急于专业的分配,而是通过专业轮换学习制,让学生们接触不同的专业,了解专业内容,把握自己的兴趣点从而对将来所学专业进行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保证学生日后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充分体现学校以生为本的办校理念的同时,也遵循了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日本农业学校的课程年制设立也颇为规范和科学。培养课程基本以二年制为准,通过两年的专业知识技术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从事农业基本工作的资本。而若学生还想朝着农业自主经营者或是农业高级技术人员发展,还可以通过考试,学习学校的研究课程,向着农业化综合人才迈进。不同层次的课程设立,不同年限的修学制度将各有利于各种农业人才的培养。据笔者在福建省部分乡镇的调研中发现,现行的一些农业培训在人才培养上,问题依旧严峻,如培训的周期、内容以及考核形式与其水平和需求较难匹配等。针对这些问题,除了培训方应进行反思外,如何将人才培养归入正规渠道,以专业化、规范化、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农业人才培养,达到中国农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落到实处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农业教育“双元制”也值得中国在农业人才培养时借鉴。
2.3农业院校的发展应紧跟时代前沿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农业学校,日本农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专业规划时都紧跟时展前沿。随着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发展,农业信息处理、环境科学科、生活科学科、环境控制、生产科学科、食品科学科、生产流通科、蔬菜、生活园艺、生物资源学、农学生命科学等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时代感的新课程不断增加[1]。各级农业学校紧密结合地区农业经济开设了“地区紧密结合型课程”,直接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各校也历来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际人才的交流活动也在各校中有声有色地展开。同时,鲤渊学园农业营养专门学校的食农一体、环境保护、循环型农业教育也是对当今世界生态循环经济热切关注而重新调整学校培养目标的结果。在中国,很多高等农业学习的教学尚不能达到紧跟时代、国际前沿,并且在课程设置上也墨守成规。将时代前沿、社会热点、市场需求与中国农业人才培养课程结合,是今后农业课程设置的合理发展方向。
作者:黄仪庄吴锦程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