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继续教育办学的风险评估与控制范文

谈继续教育办学的风险评估与控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继续教育办学的风险评估与控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谈继续教育办学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办学中的“不稳定”因素潜藏办学风险

(一)经济风险,源自生源不稳定和政策变化

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高等教育)为例,理论上是低成本办学,搭建一个平台,开办若干专业,除去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一次性投入,一个专业最多只需开发20-30门web课件,再配置几个网管和值机答疑的师资,就是全部的教学投入了。一旦学生规模超过“临界容量”,就会呈现惊人的效益扩张速度,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然而,风险也大。小则如新开一个专业,撇开市场研发、招生宣传投入不计,仅必须的web课件从脚本编写到制作完成,投入就需上百万。如果在一个办学周期内(学制最低2.5年)达不到应有的招生规模效应,必定亏空无疑;大则如整个网络学历教育,目前是60多所高校“试点”,一旦停止招生,主办高校近十年来上千万的投资何去何从。

(二)质量风险,源自教学状态和校内资源的不稳定

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化的行业培养目标、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前者类似于“短期行为”,后者类同于“快餐文化”,如何从学科体系、知识结构上进行跟踪调研、探讨其规律性?二是师资。高校教师素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以研究生教学、本科教学、科研课题为重(岗位职责),何以有精力投入到这种市场化的或曰“低端”的教学研究中来?又如何提高其教学针对性?以远程教学(网络教育学生网上学习)为例,学员上线率低(浏览专业课件),教师(导学)上线率不高,而专业规模又过大,“网上交互”难以落到实处,如何实现指导和辅导的功效?还有实验、实训环节的缺位,质量何以保证?

(三)信誉评估风险,源自支持办学的社会资源不稳定

作为高校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依托,学习中心(函授站)应提供必须的社会资源,履行招生宣传、线下辅导、学习支持服务、代收学费、承办考务、提供实验、实训场所等义务……虽然有设站高校考察,有当地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但其本质上的功利性需求毕竟占据上风,特别是极少数民营合作伙伴,在规模效应的驱使下,为扩大招生规模违规招徕生源,以不实承诺诱人,隐性过度收费,考试放松要求(高校鞭长莫及),给主办学校在当地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一女嫁二夫”(政策允许),谁给的好处多,就投向谁,更有甚者截留学费挪作它用,使主办高校陷入被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学生权益和维护学校在当地的社会形象,在“危机公关”无法凑效的情况下,高校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教学、服务、考试照常进行而无法对违规行为施加惩罚。

(四)管理渎职风险,源自自身办学情绪不稳定

勿需讳言,在学校定位中,继续教育处境尴尬。一是被边沿化。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继续教育办学不准冲击本科教学,不能挤占本科教学资源,包括教室、实验室甚至食堂,继续教育只好在校外寻求社会资源的合作;二是被产业化。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只有一套班底(员工人头)一个品牌(办学资质及文凭),远不如其他保障部门有房、有车、有实业,家底殷实。继续教育虽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何以形成产业链滚动发展?如此一来,结局只能是凭学校品牌、一纸文凭这根魔杖行走于江湖(被妖魔化)了。面对隐性的创收指标的压力,作为继续教育主管部门想保持一种良好的办学心态也难。然而情绪不稳必生懈怠,稍有不慎,极易导致办学的滥觞。为创高收益,只有扩大招生规模。

二、应对办学风险要确立的几个理念

(一)不必拒谈风险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也充满诱惑,特别是在市场机制和规则还不够完善的今天,急功近利、头脑发热和操作失误在所难免。讨论和研究办学风险决不是落后保守,而是为了更主动地应对;同理,市场经济环境下,往往利益与风险共生。追逐的利益越大所涉风险也越多,害怕风险只会自缚手足、坐失良机。

(二)尽力规避风险,在合法的框架下合理转移风险

(三)实行风险评估

在制定办学目标和拓展计划时,在寻求合作之前甚至在执行合同中,都要对风险有充分的预测与评估:办学的短板在哪?合作的软肋在哪?学校监管的盲区在哪?是否损害到学生权益?如果风险不可避免,学校能承受的底线在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四)建立预警机制

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所保留,建立应急预案,包括人、财、物(风险纳入成本,在预算中立项)以及应对媒体的布置和准备,包括对上、对下的联络协调,甚至问计于专家和法律。一旦涉险,马上启动,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减少损失。

(五)风险共担原则

在合作办学中要视双方提供的资源份额权重,明确双方的责、权、利,特别是不应回避办学中的风险因素,要在协议中适当描述,必要时签订专门的风险调处备忘录,对单方责任、双方责任、主观故意、市场因素、不可控原因出现的风险责任要明确界定,作为协调和分摊风险成本乃至诉诸司法的条件和依据。

三、对建立风险评估流程的建议

高校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在于,确保将高校各种风险控制在与办学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为实现战略规划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得以贯彻执行,提高办学的效率和效益,确保高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得以良好沟通,确保各项业务合规,财务、统计等报告真实可靠。基于此,对建立继续教育办学风险评估流程,笔者提出下列建议:

1.市场前景预测———没有市场或没找准市场,是头等风险。何为市场?需求即市场。在职人员的知识提升需求、行业企(事)业转型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就是继续教育最大的市场。其实,没有市场本身也不构成风险,资源闲置、闭门造车、盲目入市才产生风险。学校品牌资源、师资技术人力、知识产品、教学服务功能往哪投?先问市场。市场份额有多大?需求层次有哪些?学校资源如何与市场对接?市场走势如何?同质化竞争,“谷底”在哪?如何利用高校优质资源引导、培育、开发市场,拉动社会的消费?拷量的是办学主体对市场的掌控能力。

2.资源优势盘点———学校有哪些资源?能调动哪些优质资源投入到继续教育办学中来?与同行竞争,优势在哪?谋求差异化发展,特色在哪?市场竞争比拼的不是良心而是眼光和实力。空手套白狼,必为狼所伤。

3.政策法规探讨———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尝试。政策明令禁止的,有市场也不能办。

4.短板价值评估———短板本身不是风险(有时还是优势),发展失衡才会陷入困境。继续教育办学的短板在哪,份量有多重,能否在体制和机制内寻求替代给予弥补?引入外部资源借船出海,要充分评估其性价比,考虑学校总体发展的承受力,以免包袱太重。

5.合作底线掌控———没有底线就没有安全感。依法办学,以我(主办高校)为主,是合作的前提。虽然继续教育办学是市场行为,而主办主体(学校)却在体制之内。办学是学校的权力和责任,要守住三个底线:培养人才、保证质量是底线,不损害学生权益和学校声誉是底线,能为学校带来经济效益是底线。孰轻孰重,差莫大焉。勿需讳言,谈判是利益的博奕,经济效益、管理方式可资讨论,办学主张、社会影响却不容忽视。

6.资源考察认定———合作办学的重点是寻求资源优势互补。对方提供的资源储备充足吗?“现房”还是“期货”?是本土资源还是转手贸易?是定向挂拍还是做空抬高?来历不明必存猫腻。

7.合作对象甄别———只与法人(单位)合作,只与法定代表人(及其授权委托人)谈判签合同。毫无疑问,法人代表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法律责任。避免夹心层、借壳托市和釜底抽薪。

8.体制机制应对———从政策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为发展和合作办学营造良好的内环境,否则合同签了,难于兑现,就有违约风险。

9.合同司法咨询———合作是谈判的目的,利益保障是合同的核心,而只有可行性才是合同的生命。合同(条款)不合法,不受法律保护。不受法律保护,必定危机蜇伏。学校单方面既定的格式合同固然一劳永逸,但市场千变万化,机遇稍纵即逝,各方诉求不可能囊括其中,须知规范性、灵活性永远抵不过法规的严肃性和安全性。

10.合作流程监控———签了合同失之监管,风险至矣。须知计划非万能,制度非万能,合同非万能。市场变,管理手段、运作方式也要因市而变。良知、信誉不能代替监管。监管必须是全程监管而不只是效益分账。招生宣传、学籍信息审核、学习支持服务、网络平台运维、实验实训辅助、考务组织、经费往来等等,要严格监管,发现不良苗头,立即启动预警。

11.合作环境评估———简言之,是对市场、对合作方诚信的拷问和审视。合作理念、合作目标是否存有分歧,合作品质是否合乎理想,资源投入是否如期足额落实等。市场在变,双方对下一步的合作预期是否有调整意向?评估不止为避险,更为了重建与发展。

12.合作效益分析———合作初期评估,合作中期评估,合作后期评估。评估不仅是定性评估,还应尽可能量化,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要建立有代表性、直观性、可比性、科学性的指标体系,只定性容易产生放纵。

13.内部管办分离———不止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参与办学和监管,学校其它职能部门也应各司其职,保驾护航。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结果只能是“黑哨”。

作者:周正之单位: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