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五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
一、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现状分析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的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文化程度仍旧以初中教育水平为主,但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老一代农民工多一年,且中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达到了15.4%,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民工,而且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文盲比例已接近于零。同时,由表1还可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并没有明显提升,只有30.4%,可见虽然整体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职业技能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将形成农民工技术能力和企业对技术工人需求量巨大的供求矛盾,进而将影响现代化的建设。因此,针对于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技能、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提出的高要求,应大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现状,并鼓励他们积极接受继续教育,以改善自身窘困的处境。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相应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保障机制
虽然,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倡导开展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并出台了相应政策,但主要是关于农民工培训措施和步骤的指导意见或规划等,并未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训保障政策,特别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配套保障措施和政策尚未出台。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是出于自发,缺乏政府的统一引导、组织培训和监督管理机制,造成教育培训的盲目和混乱,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培训效果,最终将削弱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涉及到农业、科技、教育和劳动等多个部门,而各部门间的制度政策仅从本部门角度出发,缺乏集中统一的规划和领导,因而无法形成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使得教育培训的质量难以提高。另一方面,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对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将导致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无章可循,造成现今地方培训机构分散、泛滥的局面。
(二)政府宣传力度欠缺,社会未达成统一共识
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少专家学者呼吁全社会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但是,由于政府对教育培训的宣传工作还未形成完善的机制,进而导致了相应的教育培训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农民工,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甚至不了解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外出保障等,也不知道政府开展的免费教育培训项目,如“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这将导致那些求学无路的农民工失去相应的机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建以来的30多年间,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是由于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的宣传力度不足,虽然他们当中某些人可能听说过自考,可是对于相关的政策、报考要求和报告方法等问题还并不清楚,自考对于他们是件困难的事情。此外,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社会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比如某些地区或城市很重视,有的则相反;大部分企业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经济效益,对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不重视;农民工自身也存在相应的矛盾,大部分人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不愿参加教育培训。由于社会各方未达成统一共识,将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发展的失衡,甚至阻碍其发展。
(三)政府相关政策未落实,资金筹措机制不完善
资金是长期困扰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继续教育的问题,虽然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由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基数大,总体上还无法满足他们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如乔维德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中发现,制约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就是资金不足。同时,企业对国家关于加强职工继续教育和培训经费投入的政策,并未真正全面落实,进而导致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此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支付能力有限,很难筹集相应的资金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总之,由于国内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资金的问题尚未形成完善的筹措机制,政府投入与现实需求难匹配,企业不愿多投入,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投资能力有限,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吸引资金,制约了农民工潜在的教育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变,成为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和提升的瓶颈。
(四)教育培训模式较单一,教育内容与市场脱节
近几年来,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已开始重视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培训问题,并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工作(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培训仍主要依托于各类培训机构及学校等教育机构)。但是,由于现今的教育和培训只注重形式,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内容固定陈旧,缺乏全面综合考虑农民工的年龄、可支配时间、学习能力、需求层次等因素,因而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的新生力量,在继续教育上的需求上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能够提升自身竞争力、改善工作环境的专业培训需求较强,对传统的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技能需求明显降低。然而,国内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发生的变化,仅片面地采取单一的技能培训,教育内容与新生代农民工潜在的教育需求脱节,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此外,由于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兴起,对于技能培训的更新的要求更大,而当今单一狭隘、层次低的技能培训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若不采取相应的办法,将大大削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农民工自身认识差异大,继续教育机制欠完善
首先,由于农民工思想观念较落后,对继续教育的意义和前景认识不到位,仅考虑眼前利益,认为参加教育和培训没意义,纯粹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相应的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就不高,进而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其次,农民工大多数是从事工作强度高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时间上无法得到保证,也会影响他们参加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最后,继续教育需要支付的费用较高,而大多数农民工的经济能力有限,这也将使得教育培训的效果减弱。此外,由于继续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岗位变动频繁、流动性大,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的频次比老一辈农民工高2.9倍,达到平均1.44次。可见,农民工自身工作原因,将影响继续教育的连续性。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虽然近几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培训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的缺陷和不足。若要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加强构建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发挥相关政府职能机构在继续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其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约束和规范开展农民工继续教育过程中的相关利益者的行为,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培训规范化、制度化,为其长效发展提供保障。最后,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应纳入国家的教育整体规划中。同时,应根据继续教育培训的不同发展时期需求,对相应的规则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加大政府宣传力度
政策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长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若不注重宣传和推广,那么制定相关政策将毫无意义。因此,政府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针对工作制度研究出完善的应对机制。首先,可借助于完善的政治体制,将相关的政策严格地层层往下传达,并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以保证政策的传达。其次,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大,传统的层级传达机制无法保证将政策传递至每个人,因此政府应大力发挥新闻媒体、报纸、网络等宣传渠道的作用,对于偏远的农村可充分利用宣传栏、有线广播、发放宣传单、设立咨询热线电话等方式,以扩大政策推广宣传的影响范围,保证流动人群也能了解到有关政策的相关消息。最后,政策宣传过程中应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文化水平的差异,采用有效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简便地了解和读懂相关政策。此外,针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社会总体上还未达成共识,在政策宣传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开展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意义进行解释和宣传。
(三)完善资金筹措机制
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所需的经费是巨大的,而且其需求是长期不间断的,否则将半途而废。因此,应建立完善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经费的长期稳定供给。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涉及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三方的利益,必须从三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约束三方责任,以构建合理、完善的资金筹措保障机制。首先,应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在相应的财政支出中应划拨专项资金扶持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同时应注重专项经费的合理分配,以提高其使用效益。其次,应监督落实企业的培训责任,督促企业根据其发展和用工的情况,制订相应的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并保证相应的经费投入。最后,应鼓励新生代农民工重视继续教育的投入。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等参与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个人及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筹措机制,以解决农民工继续教育和培训的经费问题。
(四)注重教育内容适用性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职业门类复杂、工种繁多,且更换频繁,这就要求针对于他们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和内容必须能够贴近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以满足他们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需求。首先在开展教育和培训之前,应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手段相结合,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开展教育培训,在扩大继续教育影响面的同时,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为便捷。最后,应改革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实践环节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以增强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意识
在大力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认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也逐渐得到保证和改善,他们中的大部分就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求更大的提升和改善。因此,应加大继续教育的舆论宣传,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和记忆力强的人生阶段,应充分利用该优势,重点突出其现实意义,使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对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劳动报酬的重要性,并结合他们身边的成功案例进行宣传解释,激发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
作者:王义勇林正展
(二)
一、当前我国农民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一)问题与困境
1.农民继续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当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继续教育办学条件十分恶劣,如教学设施落后,场地紧张,专职教师流失严重等现象较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农民继续教育的机制尚不健全,农民自身对继续教育缺乏热情和投入的兴趣,导致农民继续教育缺乏主体投资者。
2.农民继续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数量上讲,由于农村的教学条件、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优秀教师特别是科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这就严重削弱了农民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在条件更为艰苦的边远和贫困山区,农民继续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极不合理,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二是从质量上讲,大部分农民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存在专业化水平及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也存在“有学历无水平”的情况,即是说其中的许多教师,虽说学历达标,但实际教学水平仍不够,客观上限制了农民继续教育的发展。
3.农民继续教育硬件设施不完备。随着教育的发展,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对于科学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广大农民来说,单一的书本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多媒体等现代化硬件设施的配合才能使农民更好的开阔视野,提高学习能力。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专业的农民继续教育学校和教学设备都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
4.农民自身继续教育意识淡薄。农民继续教育是农民自我发展的主要渠道,是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我国,不论是政府还是农民本身,都存在重视或认识不足的问题。农村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滞后,使得农民的价值观、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不同于社会其他阶层,封建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农民对自己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视行为,认识不到科学技术在增收致富中的重要作用。
(二)产生问题与困境的原因
1.社会历史遗留因素的消极影响。中国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消极、腐朽、没落的东西,严重影响着农民继续教育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封建特权思想、宗法礼教观念仍有很大的市场。广大农民群众看不到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作用,体会不到当家作主的地位。导致许多农民缺乏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正确认识,继续教育意识淡薄。第二,民主法律意识淡薄。目前,在我国农村人口中,仍然有许多法盲。这种状况不是短期就可以改变的,它必然严重影响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影响农民继续教育的推进。第三,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如因循守旧,小富即安,轻视科学,重视经验等等,这些都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思想障碍,更是农民继续教育的拦路石。第四,农民科学文化基础薄弱。据统计,2010年全国文盲人口数为5466万,文盲率为4.08%。其中,农村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数为3888万,占15岁及以上农村总人口的7.26%。这就加大了对农民进行继续教育的难度。
2.农民继续教育机制不健全。我国现行农村教育结构单一,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背离。农民继续教育机制的不健全,影响了我国农民继续教育进程,与职工继续教育相比,现阶段农民继续教育明显缺少政策法律方面的保障机制。同时,现有农村继续教育管理体制还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其问题集中反映为教育行政机关的权小于责,难以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农村教育机构,尤其是县级农村教育机构在实际决策中缺乏地位,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其作用。
3.政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尽管《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但对农民继续教育问题仍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各级政府认识不到位。没有将农民继续教育纳入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来思考,以为建立了乡镇文化站就实施了继续教育。二是投入不到位。农民继续教育必须有一定的资金、场所、设备等基础设施和专任的师资队伍作保障,而目前我国政府对其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三是宣传不到位。我国农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封闭,认为农业耕作技术靠的是代代沿袭,不需要进行培训,加之政府宣传不够深入,并未触及农民观念的根本转变,致使农民自身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四是农民继续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挥。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以来,中央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但具体到下一级就缺乏相应的规划与实施,导致农民继续教育的成效不大。
4.现行农民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落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差距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农民继续教育内容和方法滞后,不适应市场需求。一方面,我国的农民继续教育,培养的农民大都是文化型的多,实用技术型的少,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农民的需求。由于我国农民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条件落后、实践设备器材陈旧缺乏,继续教育的内容很难跟上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民继续教育方法陈旧落后,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对新型农民的要求,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用;重传统方法,轻现代技术,而且农民继续教育形式单一,很难适应农民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推进农民继续教育的基本对策
1.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农民继续教育提供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必须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只有坚持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农民继续教育提供根本保证。
2.加强教育和引导,增强农民继续教育的自觉意识,是农民继续教育的根本途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根本性力量,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具有自觉意识的广大农民群众才能完成。但目前在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由外及内的新农村建设中,缺乏继续教育自觉意识的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农民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客观的认识,也未能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和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发展的终极意义。因此,广大农民群众要转变思想,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继续教育的自觉意识,把自身教育同新农村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
3.整合城乡农民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是农民继续教育的重要举措农民教育的资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农村的教育资源,二是城市的教育资源。这两个部分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农民继续教育的顺利进行。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农民继续教育工作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明确农民继续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领导管理体制。农民继续教育的开展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政府、学校和社会能否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4.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创新教学方法,是农民继续教育的重要保障。目前,农民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得还并不深入,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缺乏应有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将资金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投资为辅等多渠道投资机制,加大对农民继续教育的投入。同时,农民继续教育还要坚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建立集教育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组织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继续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创新教学方法,以进一步加快农民继续教育进程。
5.借鉴国外先进的农民继续教育经验,是农民继续教育的必要措施。作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欧美国家,几乎都十分重视农民继续教育,注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之一,其发达的农业首先应归功于英国农民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英国把农民继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同时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利用一切现代化手段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民继续教育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农民继续教育的规范化、立法化和制度化建设,把我国农民教育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民继续教育是一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重视和加强农民继续教育,是促进我国劳动力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的重要举措,更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唯有充分重视农民继续教育问题,切实解决农民继续教育中存在的困境,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把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和改变农村面貌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全面开创新阶段我国农民继续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高兴黄元全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三)
一、高职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
(一)保障主体不明确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是政府、社会和学校,在实践中,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演变成“行政性评估”,这种评估具有无法避免的弊端,诸如评估主体单一化、评估行为垄断性等。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样,高职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单一的问题也一直饱受社会诟病。在高职继续教育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政府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成为“唯一”的保障主体。政府在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力量的无限扩大就使本来同为保障主体的社会力量、学校和学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单一的保障主体模式虽然能够保障高职继续教育在办学方针上与政府意向保持一致,但是它却排斥了社会、学习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比如在高职的社会培训项目中,学校有没有培训某一工种的资格以及培训计划、培训课程的审定等都由地方劳动部门来决定,学校以及学生都只是一个执行者。从学生“消费者”理论、学术共同体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来看,最有权利审定培训计划及内容的应该是学生。而我们现行的高职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却把学生排除在外,这也是高职继续教育质量及声誉日渐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保障内容不全面
一是保障只指向校内教学,而忽视了校外教育。高职继续教育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有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也有网络教育、技能培训,学习形式既有全日制的,也有业余或函授。目前的高职继续教育质量保障只注重对校内的学习进行监控和管理,而对于学员在校外的学习,包括实习、网络自学等,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二是保障只指向教学,而忽视了行政管理与服务。高职继续教育十分重视教学,不仅建立了外部教学监控体系,也建立了校内教学督导制度,从标准、程序到方法都有一套严格的规范,但是在继续教育的管理与服务领域却缺乏相应的制度化规范,这就造成了继续教育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脱节,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保障只关注服务过程,而忽视了“输入”和“输出”。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只对继续教育的过程进行管理,对“输入”和“输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继续教育管理人员招聘时的岗位针对性不够,对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的调查缺乏科学的设计等等。部分高职继续教育已建立或正在建立管理部门的质量保障制度,但是这些保障制度只对行政管理、服务的过程进行控制,而对影响行政管理、服务质量的内部职责管理、人财物及工作环境管理、绩效管理等要素,几乎没有策划、设计,更谈不上实施。
(三)保障方法不完善
高职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方法主要有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只有建立内外结合的评估机制才能有效保障高职继续教育的质量。当前,高职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体现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这种检查本质上离评估还有不小的距离,因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大多都是常规化的审批和监督,系统性和科学化的程度比较低,难以形成一种有效的保障办法。而且,这些评估都只是外部评价,都是外部力量对高职继续教育质量进行的评估。这些外部评估真正要起到保障作用还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内部评估。所谓高职继续教育质量内部评估就是高职院校依据一定的质量标准,组织校内外的专家对自己的继续教育办学实施评价。内部评估是保持高职继续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有效武器,是外部评估得以成功的主要支撑。离开了内部评估,再好的外部评估最后也难免落入“猫捉老鼠”的游戏之中。因此,高职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方法不仅是要开展外部评估,更要实施内部评估,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保障高职继续教育的质量。
二、高职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对策研究
(一)重视高职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价值
受高职继续教育逐渐“边缘化”的影响,高职继续教育质量保障尚处于萌芽阶段。在高职院校中,继续教育还不是一种正规化的教育形式,它只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而不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样的定位导致继续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举办者、管理者和社会的关注,质量保障就更无从谈起。当前高职继续教育质量受到社会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继续教育缺乏一套系统化的质量保障体系来保驾护航。因此,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高职继续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必然要求。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高职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保障继续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涵盖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教育要素,每一个要素的运行都需要有计划、有规范,需要符合继续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质量保障体系因其自身的合规律性、合规范性,能够有效保障高职继续教育活动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运行;二是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保障继续教育活动的计划性、系统性。当前,高职继续教育活动还处于条块分割的状况,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各成体系,它们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同时每一类教育形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计划性,活动随意性比较大。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计划、过程的科学管控,能够有效保证继续教育活动按照既定计划开展,保证每一项活动既有计划,又有总结,既有过程监控,也有结果绩效评价。
(二)建立科学的高职继续教育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规定了质量活动所要达到的程度,它决定着质量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一个科学的质量标准应该是表现标准、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的适度结合。所谓表现标准是对工作程度的规定,即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所谓主体标准是对工作决策、执行和监督主体的规定,即工作由谁来决策、执行和监督;所谓时间标准是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即工作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当前,由于高职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缺失,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也就无从谈起,但是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对于一个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职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应该是表现标准、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的结合。高职继续教育质量的表现标准主要是对继续教育管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发展资源与环境、继续教育绩效等活动所要达到程度的一种设定,主要是用来提供继续教育必须遵循的规范和进行继续教育活动绩效评价的标尺。表现标准既可定性,也可定量,但必须具有可操作性。高职继续教育质量的主体标准规定了继续教育管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发展资源与环境、继续教育绩效等活动的决策者、执行者和评价者,每一类继续教育活动都有其特殊的决策人、执行人和评价者,因此,制订高职继续教育质量标准时,必须根据继续教育活动的特性,将决策人、执行人和评价者列入评价标准体系之中,以避免活动主体,特别是评价主体的不科学导致质量保障体系的失败。高职继续教育质量的时间标准主要规定继续教育管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发展资源与环境、继续教育绩效等活动完成的时间,如课程标准在什么时间内完成、教学评价在什么期限内实施等。时间标准主要根据继续教育活动的特性来制订,不同的教育活动会有不同的时间标准。
(三)建立科学的高职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是依据一定的评价理论,运用一定评估模型,对继续教育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它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不同的评价理论会产生出不同的评价模式。继续教育质量评估自继续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产生以来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它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在不断完善。质量评估对于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质量评估能够引导继续教育活动向更科学的方式发展;二是质量评估能够帮助诊断继续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三是质量评估能够在客观上形成一个压力环境,督促继续教育机构不断去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提高教育质量。
三、结语
高职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一样,都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高职继续教育质量外部评估主要是指继续教育机构的主管单位对继续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开展评价的过程。内部评估主要指继续教育机构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在主体、标准、方法上具有一定差异,但它们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在评估主体上,外部评估的主体是继续教育机构的主管单位、社会力量、家长和用人单位,而内部评估的主体则是校内外专家和学生。因此,建立高职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必须分别构建科学的外部质量评估体系和内部质量评估体系,二者相互形成合力,才能够有效保障高职继续教育的质量。
作者:张永进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四)
一、目前中国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偏重个人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只重视个人能力的提升,试图通过提高图书馆员个人能力来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水平。而没有根据学校的发展计划、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及个人的不同情况做一个整体的继续教育规划。要知道有的时候个人能力越大,破坏力也越大。
1.2继续教育内容不符合实际的发展要求
目前在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内容的研究中,多以图书馆员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以及服务技能作为主要内容,强调图书馆员的个人能力的提高。对受教育的对象、内容、手段和衡量标准多为泛泛而谈,表面上看似乎适用于所有的高校图书馆员,实际是相反的,在继续教育中搞一刀切是行不通的。在实际的工作中,每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及工作岗位、内容、方式都是不同的,应该针对个人的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
1.3评价标准模糊
对继续教育的结果评价标准模糊,甚至没人知道相应的评价标准,这样致使很多教育都变成形式主义,大大减弱了高校图书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1.4教育资金不足
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需要资金支持,当今社会是信息的时代,更是经济的时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面临资金问题很难解决。在现有体制下,高校图书馆经费一直由高校支持,只有图书馆想出办法获得更多资金支持,馆员继续教育才能有出路。
二、确立现代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是由图书馆的性质、职能、服务方式和服务对象所决定的,是馆员搞好本职工作的基本前提。高校图书馆员不仅仅是信息的管理者和传播者,更是高校学生的教育者,其职业道德和心态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进而影响到整个高校的教学水平。因此,在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中,首先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为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奠定基础。
2.2技能教育
丰富、精深的专业技能知识是现代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内容和服务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图书馆员应该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各项专业技能水平,如:文献检索等图书馆专业技能、外语计算机等图书馆相关技能、服务技能等,以便能够指导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发挥好其功能与作用。
2.3进行团队教育
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满足现代高校图书馆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使整个高校图书馆形成良好的组织行为习惯,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图书馆应该坚持团队第一的原则,在日益竞争的今天,个人英雄主义早就被人们唾弃,“1+1>2”的思想早被大家接受,小到个人大到整个国家,若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依靠团结的力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则是无限的。高校图书馆员在图书馆中不是作为个体存在,而是集体的一部分,很多工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要想实现“1+1>2”就必须进行团队教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每一名馆员都必须参与的,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三、制定继续教育的实行方法与保障措施
3.1集中培训与馆内轮岗相结合
根据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特点,可以采用大规模的集中培训、短期培训和选送培训等形式。培训是实现培养懂专业、懂技术、拥有高新技术专业水平人才的一种见效快、投资少、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在职馆员继续教育的好方式。此外,馆内轮岗培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继续教育形式。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定期轮岗对馆员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是一种激励,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机会,对于培养一专多能也是行之有效的。有计划地进行岗位轮换,可以使馆员,特别是青年馆员学习到更多的图书馆工作技能,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为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础。
3.2学术活动与参观学习相结合
经常在馆内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充分利用图书馆已有人才优势,选择内容,让有专长的馆员上台做老师。这种简单易行的学习方式既能使馆员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到更实际的工作经验,又能为馆里节省经费。若是条件允许,也可定期聘请业界专家到馆讲学,或组织馆员有目的地到先进的或具有特色的图书馆参观学习,了解图书情报学的新动向,同时让馆员拓展思路,开阔眼界,取长补短,获得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的机会。
3.3针对个人灵活设定教育内容
继续教育对象是水平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员,其各自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都有一定的见解和成绩,不是零基础学员,要根据学校发展和本馆实际情况作图书馆人才需求分析,再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设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比如原来图书馆专业毕业的馆员要学习图书馆馆藏资源中的一部分学科的专业知识,而原来学其它专业的馆员要学习图书馆专业的知识。分管继续教育的领导应准确制定继续教育目标,更好地为图书馆和高校的发展服务,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社会未来人才需求,提前做好高校图书馆员人才储备。
3.4建立评价考核机制
机遇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建立继续教育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与图书馆员任职、晋升结合起来,能够大大促进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发展,并且将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质的飞跃。把继续教育和个人发展前途关联起来,每个人都会重视的。当然考核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馆员的积极性,树立榜样同时找出不足,帮助没有达到要求的馆员制定改进计划,明确学习目标,提高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的能力。
3.5争取领导重视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领导是否重视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凡是改革成绩突出、进展顺利、效果显著的地方,一定是领导重视的地方,特别是一把手重视的地方,因为领导重视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内部支持,尤其是资金问题,有利于减少阻力,推进发展,相反则寸步难行。作为高校教育者的一部分,继续教育的对象,高校图书馆员应该有较为先进的思想意识,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有较强的继续教育需求。在十八大报告中曾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员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接受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孟英华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
(五)
一、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在建设终身学习型的社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虽然目前高校继续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高校继续教育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观念上仍对继续教育有误解。有不少人认为继续教育是非正式教育,只是学历教育的一个补充,而非社会上不认可的主流教育。在这个观念的支配下,高校的继续教育发展思路也跟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是把继续教育作为一项“副业”,没有对继续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对继续教育的研究与开发重视不够,从而使得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缓慢。
(二)法律保障制度滞后。依法办学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原则、而相关法律对继续教育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或是很少涉及,对继续教育进行立法,是当今世界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西方欧美国家的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得相当迅速,得益于继续教育有专门的法律保障,从制度上保证了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继续教育专门立法发展滞后,还没有颁布一部专门的《继续教育法》,继续教育具体实施和管理缺乏明确、稳定的规范依据,从而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步伐。
(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在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上,由于继续教育经费不在学校的统筹计划之中,或者占的比例相对小,而国家对高校继续教育又没专项资金投入,继续教育只能自力更生,从办班收入中留下有限的经费来满足日常运作的需要,这有限的积累只能维持低水平的运行。因此,对从事继续教育的师资的队伍的建设与作用发挥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继续教育目前还存在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规划与整体谋划。关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与整体的规划,包括制度建设、管理措施、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议、质量监控等相应的政策措施出台,致使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缺乏规范管理、协调布局以及质量监控。高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与教学实体完全分离,相互之间很难协调。如高校普遍是继续教育学院维持性的管理人员居多,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不足。对学科构建和课程设置不专业,必然形成“外行人管理内行人”的情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从而形成了“各教各”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教学质量有待提升。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历经几十年的沧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办学理念不端正、轻视教学质量、盲目追求数量、忽视硬件建设等突出因素,导致继续教育总体质量不高。由于大部分学员都是在职人员,他们来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不是很明确,急功近利,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真正的学习上,这样严重影响了高校继续教育的质量。
二、高校继续教育的对策
高校继续教育在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如何建设终身学习公共体系中的高校继续教育是当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重要课题。针对高校继续教育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转变对高校继续教育的认识
继续教育是当前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必须要发展高校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要转变思想观念:根据终身学习的需要,把继续教育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被动应付向积极探索方面转变,从单纯的暂时创收观念向人才资源建设长远服务方面转变。重视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发展的整体规划。西方国家的高校很早以前就意识到继续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并果断地承担起开办继续教育的任务,把继续教育、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列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并主动承担起对社会各阶层提供继续教育的服务与支持。面对终身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各高校应逐渐认识到继续教育对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将继续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教育的地位不断向上提升,并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形成科学的战略选择,积极有效地开展继续教育。
(二)完善高校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高校要推动继续教育相关法律进一步整合与完善。在构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中,高校继续教育是重中之重,也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高校继续教育与国家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国家要加快完善和颁布继续教育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对高校继续教育实行倾斜政策,规范继续教育工作,制定继续教育培训标准,加强继续教育办学监管和质量评估,为继续教育提供法律保障,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法律保障。
(三)加大对高校继续教育的投入
继续教育发展滞后主要原因之一是投入不够,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但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终身学习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发展终身学习,要深刻认识到继续教育是使人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关乎可持续发展、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大事,必须整合高校的有利资源,国家要加大高校继续教育的投入,支持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四)创新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
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管理机制是继续教育科学分布、合理规划、严格监督、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对继续教育创新管理进行积极探索,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与方法模式,实现管理科学化。如在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建立一个项目管理体系,设置项目总负责人及子项目负责人,实行项目负责制,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包括项目过程管理、项目评估管理。子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具体执行包括具体实施方案的制订和培训的教案设计、培训形式、培训达到的目标、授课计划等等。总负责人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监测和指标测评,督促项目按计划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计划,提高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效果。各项目负责人接受学院专家评审组对项目的审核和评估。确保实现预期所确定的目标。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必定产出继续教育的丰硕成果。
(五)高校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
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是高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是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命。教育品牌是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个性特色和风格的集中表现形式,是社会对学校教育功效最优化的公认与评价。高校继续教育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树立品牌的思想,大力加强培训项目品牌建设。品牌是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使特色处于鲜明的地位,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做出不同的决策,满足特定范围各类人员的需求。树立特色继续教育的途径是要转变教学形式,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积极推进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建立网络教育的品牌专业、品牌学科。在高校继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要紧跟时展步伐,走国际化教育路线。根据高校的实际状况,走国际合作办学之路,扩宽继续教育学员就业的地域范围。
作者:庞冠锋单位:广西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