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林哈德和葛笃德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林哈德与葛笃德》作为教育经典著作,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的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伟大著作之一。从胡美尔的所作所为追溯到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对比葛笃德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分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当代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并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启示。如父母应履行抚养及教育义务、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做孩子的榜样等。
关键词:家庭教育;林哈德与葛笃德;启示
一、《林哈德与葛笃德》中的家庭教育
《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中这样描述胡美尔:“镇长胡美尔仗势欺人、欺压民众,在他的压迫下,人们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泥水匠林哈德受胡美尔的压迫,他的妻子葛笃德不得不寻求县长亚尔纳的帮助。在县长的治理下,胡美尔得到了该有的惩罚和教育,在牧师和少尉等人的帮助下,镇长在坡那镇实行了新政,包括财政、司法、教育等方面。牧师在会众面前回顾了胡美尔的一生:他父母懒惰成性、骄傲自大、心肠狠毒,没有给胡美尔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对胡美尔更是百般溺爱,不但不及时纠正他的不良习惯,反而以此为傲,这更加助长了他的恶习。他离开家后利用各种流氓无赖的手段来谋取利益,欺压弱小,当他利用自己的小聪明当上衙役后更是目无王法,仗着自己的职权搜刮民财,迫害百姓。他的巧言令色让老县长错信了他,他也因此当上了镇长,便变本加厉地鱼肉乡民,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可见,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本以为胡美尔对自己的至亲还是心存善念的,可没想到他对自己的父亲都尽不到赡养的义务。“当他遭遇不幸时,他以为没有人会同情他,甚至会因为他的不幸感到开心。与此相反,当初受他残害的鲁迪不仅不念旧恶,反而以德报怨,这才让胡美尔重视人性,重归正道。”[1]任何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都是受遗传基因与周边环境影响并结合个人后天努力的结果,显然镇长胡美尔的恶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他父母的行为以及父母对他的溺爱都在一步步引导他走向“恶”,他的父母要为他的行为负很大的责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这是说生养儿女而不进行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其实,父母都担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从法律上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父母对子女要履行抚养、教育的义务,也就是说,不仅要把子女抚养成人,还要对其进行教育,一个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是从小耳濡目染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孩子自无意识起就受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
一个人从父母身上得到的遗传是极其重要的,倘若遗传赋予的基因是向善的,并能够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再加上个人对善的学习和追求,那么,就能够从这个人身上看到更多善的行为举止。正如葛笃德的孩子,林哈德和葛笃德夫妇心地善良,品德高尚,他们的孩子在继承其父母优良基因的同时,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仅认真读书识字,还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当镇里发生躁动时,所有人都探着脑袋关心发生了什么,只有葛笃德家的孩子丝毫不受影响。他们还主动帮助更加困难的同伴,宁愿自己少吃一点儿,也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晚餐,并因此感到满足。当然,他们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时他们的母亲就循循善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督促他们改正,孩子们也欣然接受母亲的批评与教导并反省改正。反之,倘若一个人从父母身上遗传到的是次等基因,虽然可能不是恶,而是不受人赞美和肯定的一些不良品德,如果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认为理所当然,并且缺乏环境的熏陶,那就很难使这个人作出与善相应的行为举止。更有甚者,已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后还不愿意改变,缺乏向善的决心和毅力。正如胡美尔一样,从小受其父母的影响,缺乏一个良好榜样的引领,也没能受到良好教育,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长大后也不愿意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变本加厉,以致于无恶不作、祸害百姓,成为百姓心中十恶不赦的恶棍。假设胡美尔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就被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他是能够被教育成社会所期待的样子的。可惜从他幼时起,父母就对他过于溺爱,助长了他的恶习,等到他父母发现他身上的不良品格并想对他进行教育时,习惯和观念早已养成,想再进行纠正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加上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欠佳,这就更难纠正他身上的恶习了。如果从小就注重对孩子习惯和性格的养成,及早对孩子进行教育,就算是有不良习惯的孩子,在特定教育和训练后也能够纠正坏习惯,慢慢养成好习惯,因为人是具有可教育性的。“就拿鲁迪家的孩子来说,他们本来也是散漫、邋遢、懒惰、没规矩的,葛笃德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他们到家里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在葛笃德的悉心教导下,他们不仅学会了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纠正了自身的坏毛病,还学会了纺线,也慢慢养成了好习惯,当然这一切都是葛笃德教育的成果。”[2]人是高级动物,具有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倘若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人就能凭借自己的思维作出正确的判断,使自己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从而摆脱一些不良习惯,成就更好的自己。而孩子最早受到的教育就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优劣与孩子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孩子的是非观在形成之前还缺乏相应的判断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他们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当代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1.父母角色缺失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缺乏父母的关心与陪伴,遇到问题时得不到父母的帮助与指导,甚至缺乏基本的沟通,久而久之,对父母的依赖感就会慢慢减少,内心的孤独感与失落感也会由此产生,有些孩子甚至会慢慢变得自卑。还有一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婚后各自组建自己的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与心灵上的陪伴,有的父母甚至不履行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更谈不上陪伴和教育了。孩子长期在缺乏父母关心与陪伴下长大,很容易造成安全感的缺失,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不被需要的、是多余的、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他人的累赘,长期不健康的心理暗示使得一部分孩子成长为问题少年。“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引导、监督与管教,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道德意识薄弱。”[3]
2.忽视孩子人格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隐私和想要守护的秘密,但很多家长却以孩子还小为由窥视孩子的隐私,想时刻掌握孩子的行踪,如翻看孩子的日记或者聊天记录、干涉孩子择友、偷偷跟踪看是否早恋等等。毋庸置疑,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些行为却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也一样。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些叛逆心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加紧张,甚至不能好好说上几句话,常常因缺乏沟通而导致矛盾激化,而有些父母则时常在不经意的言行中伤害着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曾有媒体报道,一名初三男生在教室与另外两名同学打牌,被班主任发现并请家长到校沟通,该学生因被母亲在五楼走廊扇了耳光而乘人不备跳楼,最后因伤势严重不治身亡。这是一场因伤害孩子的尊严而引起的悲剧。俗语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也许能够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也会让孩子更加叛逆,同时也严重伤害了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无形之中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了极大的阴影,严重者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3.过分溺爱孩子
很多孩子在溺爱中成长,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从小就把他们捧在手心,对他们有求必应。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不仅在生活上不够自立,心理上也容易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知道换位思考,也不懂知恩图报,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如胡美尔一样,一生坏事做尽,连自己的父亲都能算计。过分溺爱孩子其实是把孩子推向了一个未知的深渊。
4.家庭关系不和谐
孩子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都与家庭有着密切联系。家庭关系紧张往往伴随着无休止的争吵,有的父母甚至当着孩子的面针锋相对,丝毫不顾虑孩子的感受。长期的争吵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慢慢地变得胆怯、自卑、孤僻。有些家庭存在家暴行为,孩子也会受其影响变得暴戾,经常打架斗殴。因此,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行为。
三、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父母应履行抚养教育义务
父母要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要,保障孩子受教育的权利,陪伴孩子成长。当今社会依然有一部分孩子因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养成盗窃等不良习惯,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要履行抚养孩子的义务,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使孩子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保障,孩子才会进一步寻求自我发展。在一些地区,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孩很小就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有的还未到适婚年龄就被安排好了亲事,孩子的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只能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对适龄儿童教育权的保障,也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义务。父母要履行对孩子的抚养教育义务,使孩子在自己的教育呵护下健康成长。
2.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
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很多事不愿意跟父母沟通,这时父母也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隐私,应给他们独立的空间。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再找合适的机会与孩子深入沟通,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并在深入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孩子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而不是以爱孩子的名义,采取武断的方法替他们决定所有事情。这样做不但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还会把孩子培养成“巨婴”。父母要换位思考,替孩子考虑,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时,他们也会更加尊重和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3.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
孩子需要关怀和陪伴,但不是溺爱,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纵容,只会让孩子变得暴戾、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长久发展下去就会变得偏激又极端,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青少年犯罪案例来看,很多青少年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原生家庭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4]。一方面是由于家长没有给孩子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有些家长自身行为举止不当、品行不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使孩子变成像其父母那样的人。另一方面是父母角色的缺失,导致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产生自卑心理,长此以往会变成对父母的怨恨,导致叛逆,极端的孩子甚至会作出一些报复社会的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先成人后成才,知道如何做人,才有可能成才,才高德低的人无法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很多父母都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他们希望孩子学习能够取得好成绩、将来考上好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于是孩子就不得不接受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父母的出发点当然都是为了子女好,但这种爱不可避免地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父母在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飞得远不远时,也要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家长不要把关注点集中在孩子的学业上,应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作孩子的良师益友,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中成长。
4.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氛围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在和谐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家庭更加依赖,他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指数也要更高一些。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尽情地展示自己,身心健康地成长。并且他们能够积极进取,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从而回报父母无私的爱。另外,对于孩子的才能和优点,父母应给予肯定和奖励,这会让孩子更加自信,也能够鼓励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对于孩子的缺点,父母应严厉地指出并帮助孩子及时改正。葛笃德家的教育方式就是如此,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葛笃德家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优秀。这种教育方式值得当代人学习和借鉴。
5.做孩子的榜样
“葛笃德教导孩子们从善、勤劳、感恩、分享,教孩子帮助比自己更加需要的人,葛笃德对鲁迪家的孩子关爱有加,不仅原谅她们迫于饥饿偷取自家马铃薯的行为,还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她们,纠正她们生活上的不良习惯,把他们打理得干干净净,教他们手工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她们。”[1]葛笃德对鲁迪家孩子的悉心照料无疑是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仁爱,这种以身作则的方式远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更具有教育效果。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已经慢慢被机械化取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孩子学习的同时传授手工业技能也许已经不再需要了,但葛笃德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对今天的家长来说依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是与家庭影响密切相关的,父母无时无刻不被孩子效仿,社会应对父母的教育施加影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使青少年一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5]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用自己良好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并付诸行动,从小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成为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人。
四、结语
“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幼年开始,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最早来自家庭教育。”[6]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承担起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父母要寻找合适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姜凤华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