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加坡家庭教育特点与启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中国与新加坡同属东亚文化圈,历来都重视家庭教育,但两者效果却大相径庭。新加坡家庭教育重视家庭价值观的培育,继承创新儒家文化,注重家庭中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拥有全方位的教育联动机制。结合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家庭价值观、儒家文化传承缺失,重智轻德、家庭教育学校化,家庭教育依附于学校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等问题,得出我国的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家庭价值观教育,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创建家长学校,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立体教育网络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家庭教育;道德教育;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的多民族、多语言的移民国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多元文化的社会特色使得这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拥有着独特的教育模式。自建国以来,在40多年的努力征程中,新加坡由一个贫困的小国发展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法制健全、社会和谐的花园式城市国家,各国掀起了向其学习的热潮。新加坡的高速发展与其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因此,本文在分析新加坡家庭教育的典型做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国情,统筹与整合“他文化”有利的家庭教育资源,以期对我国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一、新加坡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是个体早期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和继续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主要指家庭生活中,由家庭中年长者对其子女及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1]。新加坡一直都很重视家庭教育,但在20世纪后期,由于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工业化和都市化、市场的流通和金钱至上等观念的影响,新加坡的传统家庭功能全面衰减,家庭结构快速简化,家族亲情迅速消溶,家庭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本国民众的家庭教育,主要特点如下:
(一)重视家庭价值观的培育重视家庭价值观的培育,继承创新儒家文化家庭教育一般是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风中进行。因此,在面对本国主流价值观被西方价值观侵蚀、家庭环境恶化、家庭教育危机四起、公众责任感下降、道德滑坡严重等现象时,新加坡开国元首李光耀指出,为了避免新加坡变成“伪西方社会”,民众的家庭教育必须坚持两个基本价值观,“一是社会高于个人,二是家庭是社会的核心”[2]405,“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加以避免的,就是决不能让三代同堂的家庭分裂”[2]407。新加坡第二任总理吴作栋也表示,没有家庭,就没有个人,而社会又是由家庭组成的,这种价值观对我们至为重要[3]。因此,1992年新加坡政府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将“家庭为根”列入其中,作为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大力宣传家庭的意义,强调家庭教育,弘扬家庭价值观。同时,新加坡积极利用传统儒家文化来抵御消极文化的腐蚀。在家庭教育方面,依据现代化的需求,对儒家文化做出取舍、保留精华,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最终培养目标,以培养孩子崇高的仁爱观、孝悌观、正义观。1993年,新加坡政府针对家庭问题又特别制定并公布了其“家庭价值观”,即“亲爱关怀,互敬互重,孝顺尊长,忠诚承诺,和谐沟通”。新加坡家庭委员会进一步将这五项家庭价值观归纳为“爱、敬、孝、忠、和”,简称“五德”,来大力宣传家庭的价值、提高家庭凝聚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政策高度上引导新加坡的家庭教育,使新加坡的家庭教育能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进行。除此之外,为了避免三代同堂的家庭分裂,新加坡政府从行政和经济手段入手来引导和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例如在分配住房时,三代同堂家庭可获得价格优惠和优先安排,首次购房的年轻夫妇将获得40000新元的补贴,若所购房子靠近父母居所,可再多得10000新元。
(二)注重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注重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并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在共同价值观和家庭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下,新加坡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十分注重贯彻“爱、敬、孝、忠、和”的家庭价值观,将其融入家庭的道德教育中。他们认为家庭是个人最初习得道德的场所,新生儿就像一张白纸,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新加坡十分注重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家长在家庭中会亲身实践,不管在生活当中遇到了多大的挫折和困难,他们依旧会对孩子充满热心,不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除了“身教”这一隐性的教授外,新加坡家长还会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理念传授给子女,如“任爱之心”“反求诸己”“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等,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为重要的是,在新加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仅注重道德教育中理论的说教和灌输,而且还会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注意激发、调动子女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子女的主体作用,通过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来加强道德教育,使子女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例如:指导孩子自己整理房间、洗衣服,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担心;带领子女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参加“睦邻周”“礼貌周”的各种活动;带子女到国家博物馆参观日常生活用品展览,比较新加坡以前和现在的家庭生活等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在这些生活情境中,让孩子清楚他们现在所拥有的生活并非理所当然的,在知行合一中培育子女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体,建立全方位的教育联动机制新加坡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家庭教育出现了危机,政府立刻出台了相关政策,学校和社会各界也都提供了大力支持。首先,形成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互动体系。一方面,家长和学校间形成联动机制。新加坡启动学校家庭教育计划,向家长提供正确有效的抚育技能,使其能和孩子融洽沟通。在新加坡,参与学校家庭教育计划的每个学校每年至少要开办100小时的家庭生活教育课程,其中70个小时面向家长,30个小时面向学生[4]。向家长开设的课程包括建立自信、了解孩子、自律策略、有效沟通技巧、建立和谐的婚姻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让婚姻更美满、凝聚家庭成员、学习理财技能、平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等。学校通过这些课程来传授给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拓展了家庭教育的内涵,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学校,并与教师及其他家长建立联系,促进家庭教育经验的交流。另一方面,学校教科书在内容安排上也巩固了家庭教育的成果。每个年级的教科书中都设置了七个“家庭时间”单位,通过课程设置来巩固和促进家庭教育:1~4年级,“家庭时间”写给学生家长,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具体措施;5~6年级,向学生提供一些在家庭中学习的建议,并鼓励他们积极与家人互动[5]。其次,形成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互动体系。社会具备家庭成员意识的引领功能。因此,在新加坡,一方面,大众传媒、社会团体等大力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将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相结合,加大对美德家庭的宣传;另一方面,建立家庭伦理教育约束机制,引导家庭成员自觉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最后,学校与社会形成教育互动体系。在新加坡,为了确保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和社会合作,共同为家庭教育营造稳定、和谐的周边环境,建立全方位的教育机制。
二、我国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国家,从古至今都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现阶段,与新加坡的家庭教育相比,我国家庭教育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家庭教育中家庭价值观失落、儒家文化传承缺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家庭教育学校化,家庭教育依赖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等。
(一)家庭价值观失落家庭价值观失落,儒家文化传承缺失我国的家庭教育历来重视家风的传承和培育,而家风实质上就是家庭价值观,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繁衍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与处世之道的综合体,其主要内容是独特而稳定的思想观念和情操、作风等[6]。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标准一直是我国传统家风的主要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从产品经济社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不断变革,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封闭、半封闭社会逐渐转变为开放社会[7],传统稳定的家庭关系被日益加速的人员流动和社会变动打破,一定程度上一些家庭关系逐渐松散、家庭稳定性减弱、家庭功能普遍弱化、家庭规模日益缩减。一方面,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这些变化致使家庭教育中儒家文化传承出现断裂、缺失甚至异化,家庭信仰迷茫,家庭教育中丢失了儒家思想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等优良家庭传统,甚至出现了“啃老”和“倒孝顺”等现象。另一方面,受消极义利观的影响,家庭中对“礼、忠、信、恭、让、敏、惠、和”等家庭价值观的培育不断减少甚至丧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灌输的观念也日益功利化,教育方式也多训斥、少疏导。
(二)重智轻德重智轻德,家庭教育学校化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极其重视道德教育,教育方式上注重言传身教。但目前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过于急功近利,误认为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将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却忽视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疏忽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有些父母在教育方式上重严教、轻身教,不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更为严重的是,家庭教育职能发生异化,家庭教育本应是对孩子开展道德教育,但家庭教育却日趋学校化,甚至变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或延伸。学校说做什么,家长就做什么;学校没有要求的,家长就不做;家庭教育以孩子的分数为指挥棒,学校也把本应承担的智育职责部分推给了家庭。有些家长进一步“加码”,将课堂扩展到家庭,额外安排作业、聘请家庭辅导教师、让孩子参加特长班和提高班等,使孩子不堪负重。许多家长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上,却忽视了对孩子生活能力和独立精神的培养。上海市曾进行一项全市范围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多数父母都很熟悉子女的学习状况,但当被询问到子女的兴趣、道德品质时,许多家长均以“不清楚”“不太了解”“没有注意”作答。厦门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表明,“无论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父母最关心的依然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其中,独生子女家长做此项选择的比例为36.74%,非独生子女家长为48.48%,第二位才是道德品行”[8],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道德品德的养成。
(三)家庭教育依附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依附于学校教育,欠缺科学的理论指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自主要涵盖着一个人不同的生命阶段,并在特定的空间内发挥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一旦孩子上了学,学校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域,就该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而家庭只是保证孩子的物质生活,只管孩子的吃、穿、用,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和教育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几乎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致使家庭在教育中的责任缺失、家庭教育力量在教育空间中背离。而且,家长在与学校的沟通上出现了断裂。一方面,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以及学校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一部分教育者缺乏对家长这一教育资源有效性的认识,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往往认为自身处于支配者的地位,难以营造出民主氛围。就算有些家长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也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而陷入经验模式,不能适应时展。基于上海市区6~14岁孩子家庭教育的调查,“只有11.84%的父母会去请教教育专家,大部分父母不知或很少寻求教育专家的帮助”[9]。再反观当下市场上存有的家庭教育理论相关书籍,也多是经验化、感觉化、常识化的家庭个人日志或心灵鸡汤,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书籍如《颜式家训》《家庭教育学》《教育漫话》《儿童教育心理学》等却所知者甚少。
三、新加坡的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作为一个亚洲国家,在西方文化冲击和东方文化复杂的情况下,力求从国情出发,批判西方腐朽思想,同时植根于东方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恰当地处理多元化关系,采取多种措施致力于公民的家庭教育,形成了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家庭教育,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不仅恢复和强化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功能、增强了家庭凝聚力,而且维护了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和新加坡同属东亚文化圈,新加坡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特点,对解决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学习吸收儒家精华学习吸收儒家精华,高度重视家庭价值观教育20世纪后期,在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给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时,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在政策上强调家庭价值观的建设,在家庭教育内容上将儒家的“爱、敬、孝、忠、和”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内化于家庭成员的思想,外显于他们的行为中。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家庭中出现的问题也与当年的新加坡有许多类似之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高度重视家庭价值观建设,在倡导和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引入家庭价值观的理念,用价值观的方式去构建和谐家庭伦理道德,把价值观建设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其次,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儒家文化精华的学习。中国传统儒学博大精深,包含许多家庭教育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意对孩子进行儒家思想熏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国家应把解决民生问题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由于城镇化等原因,传统的家庭组织结构不断瓦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使得传统家风难以传承,加之我国住房问题严重,家庭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只有采取立法、行政等手段对家庭予以适当的救济,在社会组织、人员配备、经费投入上予以大力支持,才能使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价值观的建设和家风的传承。
(二)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把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有机结合新加坡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理论灌输,而且注重将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塑造孩子的道德情操。而我国家庭教育中家长却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已有的道德教育也常停滞于说教层面,对孩子口头教育颇多,却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措施,使得孩子发展不平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借鉴新加坡家庭教育中的典型做法。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需要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对他们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教育,培育孩子全面发展。家长也要清楚家庭教育的内容,不宜将家庭教育学校化,不能把学校的内容和任务完全转移到家庭来完成。其次,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保持合理的、民主的、宽容的态度,去掉过多的功利目的和色彩,加强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最后,加强孩子的道德实践,将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强化孩子道德认知,激励其道德情感,锻炼其道德意志,最终使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家长要努力改变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衣服、打扫卫生、照顾老人等,鼓励子女参加关爱活动,让孩子在身体力行中形成和巩固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创建家长学校创建家长学校,构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育、社会教育的立体教育网络新加坡向来重视对家长的教育,启动了家长学校计划来传授给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与学校之间建立联动机制。而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可创办家长学校,把家长学校建设纳入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教师、家长、社区人员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方式的培养培训,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让家长抛弃对学校教育的依赖心理,提高家长的道德素养,传授德育知识,改进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其次,学校应把家长教育纳入学校常规管理,提供教室、教师、教材、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支持,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营造民主氛围,让家长来学校一次就能拥有一份收获,建立起家长和学校的长效合作机制。最后,大众传媒、网络舆论、社会组织、社区等也要加大对家庭美德的宣传力度,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意识的形成,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只有构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同向用力的立体教育网络,才不会使得教育的效果相互抵消甚至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家庭教育才能取得其应有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孙其昂,黄世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第4版[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198.
[2]李光耀.李光耀40年政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
[3]李芳,邓韵.新加坡家庭价值观培育的经验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3):110-113.
[4]霍利婷.新加坡“学校家庭教育计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7):57-60.
[5]陈卓.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中家庭教育环节的特点研究——基于小学《好品德好公民》教科书的文本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6(9):14-20.
[6]张琳,陈延斌.传承优秀家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J].探索,2016(1):166-171.
[7]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32-37.
[8]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6):36-39.
[9]杨雄.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探索与争鸣,2007(2):68-71.
作者:高梦函 单位: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