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父亲家庭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父爱缺失———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多数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外出挣钱养家,在家的时间比较少,教育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了妈妈的责任。或许正是在我国这种传统思想和观念的作用下,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得越来越少,甚至渐渐淡出了家庭教育,对自己的孩子知之甚少,对育儿更是一无所知。
二、不可或缺———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在传统家庭教育观念长期影响之下,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相对于母亲而言,总显得不如母亲那么重要,孩子也总是更依恋、亲近母亲。然而,越来越多探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研究表明,父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与母亲不同的独特作用。土耳其阿狄家庭教育暨康复中心心理研究人员加利斯撰文称,从出生到入学前是子女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包括心智、情绪、及适应周边环境的能力都在这一时期养成,而父亲在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他还指出,以协助子女人格成长而言,包括子女在智力、情绪表达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的成长,一位尽责父亲对子女的照顾较母亲对子女的照顾可增加25%—30%的正面成效。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现代家庭的父亲既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要责任,又要扮演好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角色。我认为,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孩子成长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二者同样重要。母亲情感细腻,在生活上可以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在亲子游戏中,母亲更倾向于和孩子玩较传统的、带有语言和教导性色彩的、非剧烈性活动的游戏,因为出于安全和健康的需要,母亲往往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从母亲那里,孩子学会了同情、善良、关心他人等方面的情感体验;父亲则倾向于与孩子展开形式各异的不同类型的游戏,游戏形式更多变,更具刺激性。另外,父亲往往偏于理性,从父亲身上,孩子们可以形成独立思考、果断、自信等品质。由此可见,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截然不同。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没有父爱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意志薄弱,常表现出自卑的情感素质和性格特征,这类儿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等较为普遍,有些心理学家将其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这一点,在“爸爸去哪儿”节目第一期中林志颖儿子小kimi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一离开父亲就会大哭,做什么事情都要父亲陪同,直到在第一期节目快要结束时,小kimi过分依恋的行为才有所好转,能够离开父亲,跟小伙伴一起去完成任务了。我认为,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不容忽视,对于女孩来讲,父亲参与到家庭教育可以为女儿提供一个最初的与异性交往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以致影响到她以后的婚恋观。许多研究证实,5岁前失去父亲的女性,难以了解男性如何生活及其与女性的区别,并且在青春期与男性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而对于男孩来说,父亲可以为其提供男性的榜样,通过观察、模仿父亲的语言和行为,逐步树立做个“男子汉”的价值观。相反,从小父爱缺失的男孩往往缺乏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过分依赖、喜欢非刺激性的活动等。这也是许多学者建议加大力度培养幼儿园男教师,弥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男性缺位造成的性格缺失的主要原因。
三、父爱回归———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事实上,“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热播之后,公众呼声最高的就是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父爱回归,众多网友大呼,父亲们理应参与到家庭教育当中去,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确,通过节目的播出,人们认识到了我国家庭教育中父爱缺失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爸爸们的表现和孩子在一期期节目中的成长变化,我们也看到了爸爸们可喜的成长:他们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会照顾孩子,爸爸们相互取经,对育儿越来越感兴趣。我走访调查后也发现,许多“80后”的爸爸在看完节目后,纷纷表示自己之前做得不够,以后一定多多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去,因为节目让他们发现育儿也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事实证明,只要用心,每个父亲都会是一个合格的好爸爸,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是不容撼动的。我也走访了几个家庭,爸爸们都表示看完节目之后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失职,纷纷表示努力改正,这或许就是“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教育意义所在。鉴于此,笔者呼吁家庭教育中父亲们的积极补位和归位,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做合格的好父亲。
作者:贾素宁温秀芳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