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家庭教育重点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关注母亲。
前些天,两名学生闹了点小矛盾,仅仅是小矛盾而已。第二天早上,其中的一名学生在校门前和家长哭闹,说不想上学了。妈妈劝说了几句未果,于是来到我的办公室,将书包狠狠地一摔说“真是管不了了,学校看着办吧,我上班去了”。望着气愤至极的家长,我很自然地把她的行为和孩子的表现联系在了一起。在后来的问题处理中,家长虽然接纳了学校的建议,但交流中家长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和改变。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的教育专著——《发现母亲》,封面上写着“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书中结合大量的事例论述了母亲在家庭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上个世纪初,美国的斯特娜夫人曾说过“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母亲,从生理意义上讲,她是生命的孕育者和哺育者。她的言行及意识形态或有意或无意,或有形或无形地转达给她的孩子;从现实意义上讲,母亲为子女营造了一个生活和成长的空间,共同的生活,对于一个价值观从无到有,从完全接纳到审视择取再到最终形成的孩子来说,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二、关注隔代教育。
如果说上个世纪初,我们的家庭结构是正树形态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的家庭结构正好完全倒过来了。我国目前许多小孩子是“二独”,即第二代独生子。家庭结构的变化,让“二独”们的精神和物质上享受了更多的优越。家庭特殊的结构,更让长辈的爱呈几何级数增长。本学期,值周老师遇到这样一件事,几名值周生在操场上没能尽到职责,于是她将几名值周生召集在一起,并告诉他们怎么做。孩子们很听话和懂事,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了。等值周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离校的时候,一位值周生的姥姥对值周老师破口大骂,并质问老师为什么说孩子,还扬言要打人。这一举动让我们的值周老师很无奈,苦恼不已。长辈们固然有着丰富的社会和教育经验,但在各自的家庭教育中,他们通常把全部的爱凝聚在隔代的孩子身上。他们对隔代孩子的关注更多的是表现在个体愿望的满足,甚至无条件的满足,这很容易让家庭教育走向歧途,失去家庭教育的原则和底线。关注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我们要拿出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近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三、关注德性教育。
教育首先是品德的教育。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人走向成功,其主要因素是他有厚重的德性做奠基。一个人缺少人品,如果成功也只是暂时的,失败是必定的。前一段网络热议某公务员对父母的伤害行为,虽然这位公务员有着高学历,有着良好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对他的道德操守持否定态度。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别人吗?会有社会责任感吗?诸多事实证明,社会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教育,德要放在首位。优秀德性的养成是孩子成长的根本,是孩子成人的土壤和基石,否则就不是成功的教育,也不可能成功。
四、关注教育的和谐。
家庭教育的和谐是指教育的一致性,包括目标一致,措施一致,以达到一致的效果。家庭教育的和谐,也是家庭美满的折射,这使得孩子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成长环境,也会使得孩子在生活中有所适从。教育的不和谐,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忌。至少证明其中有一方的教育存有偏激和危机,即便另一方的教育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和需求,但教育的冲突也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与不一致会让孩子走向家教矛盾的顶端,会让孩子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同时更会让孩子产生两面性或多面性的个性品质,影响其终生发展。
五、关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文章指出,许多过时甚至错误的家教理论仍是家长的信条,如“三岁关键期”、“赢在起跑线上”等等,如果说这些论段成立的话,齐白石的成功该怎样解释?终身发展的理念该如何落实?目前我们有许多家庭教育的观念和行为有失偏颇,更多的家长把一些显性的学习成绩及特长学习作为教育成功的展示,更把考上名牌大学作为成功教育的标榜,而忽略了子女个人感受与个体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家庭教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理念,尊重个体需要,把子女教育与子女本人的理想结合起来,与子女个人素质、潜质结合起来,与社会、民族发展需要结合进来。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有前瞻性,要树立大局意识,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有效完成家庭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协会副会长陆士桢认为,家庭教育必须要回应时代的影响,必须认真思考四个问题。一是目标,即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二是关系定位,要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独特的、能动的、有潜能的主体。三是态度,最重要的是区分接纳与赞赏的不同。四是要改革家庭教育的方法。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底色是家庭。
六、结语
家庭教育既决定子女的健康与成长,同时也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只有建构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建设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我们才能够办好时代需要的教育,办好民族发展的教育。
作者:刘玉梅朱萍单位:葫芦岛市龙港区西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