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家庭教育中孩子可持续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1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智力的可持续发展
智力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对智力本身的开发,而且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发现:精力充沛、情绪表现独立,有进取心和能积极探索环境的儿童,其智商增长较快;稍大一些儿童的智商增长与强烈的成就动机关系密切.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可以有效地促使智慧潜能转化为智慧行为,诸如,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影响智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人们认识自身和外部世界内驱力的大小和强弱.相反,缺乏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其智力潜能不可能被充分挖掘,甚至不良的非智力因素还会制约智力的可持续发展,如厌学,厌学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失去了认识奇妙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父母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既关注孩子早期智力本身的开发,又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有利于智力的可持续发展.
1.2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情绪情感的可持续发展
情绪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极大的影响.情绪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构成了认知活动恒常的心理背景或者一时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良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反之,则会阻碍问题解决,情绪情感成为影响认知过程的重要因素.情绪情感作为一种客观表现,构成了人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情绪情感以微妙的表情动作传递人的思想观点,沟通交流;另一方面,情感交流促使人产生同情,互相感染,甚至使人接近和依恋,情绪情感对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起着调节作用.情绪情感是后天习得的,家庭教育与环境是一个人情绪情感形成的最初起点,尤其是家庭教育对情绪情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Bowlby)在1951年出版的《母亲照顾和心理健康》中强调,如果在关键期内没有和母亲建立密切的依恋,那么儿童的人际情绪关系就会受到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损害,形成一种“无情感的性格”.例如,儿童到2岁半以后才得到母亲的关爱,那这种关爱对儿童就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了.马塔斯等人的研究证实,在12或者18个月是安全依恋的儿童,到2岁时比那些当时是非安全依恋的儿童能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大的兴趣解决提供给他们的问题.对男孩来说,1岁的非安全依恋与6岁的行为问题或者适应不良有关.心理学实验说明,在婴儿期获得的依恋类型会持续地影响其日后生活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影响各种人际情感关系,包括幼儿期的同伴关系、儿童期的友谊关系、青少年期的恋爱关系、成年期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以及老年期的孤独感.由此可见,父母早期与孩子形成的情感依恋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心理发展,家庭为孩子情绪情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3家庭教育影响孩子人格的可持续发展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具有复杂的结构系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格是在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的稳定性源于孕育期,它经历出生、婴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期以至老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时代的人格特征变得愈加巩固.由于人格的持续性,因而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的人格特征来推测其成人时的人格特征以及将来的适应情况;同样也可以从成人的人格中来推论其早年的人格特征.孩子心理的成长,实质就是人格的成长.一个人从小到大不仅仅是生理建构的过程,更是人格建构的过程,早期孩子的人格建构更为重要,因为它影响着人格的后期发展.早期经验理论研究证明,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体现出人格的可持续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早期经验在决定和控制后继人格和行为发展方面的作用.弗洛伊德(Freud)关于人格发展的阶段论开创了早期经验的研究,他认为人格发展需要经过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阶段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先后顺序,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问题,如果停滞和倒退,不仅使发展受到阻碍,而且会对人格结构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影响后期的发展.弗洛伊德认为,婴幼儿时期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一个人从出生之后长到6岁时,其人格的基本模式就大致形成了,以后一直保持到终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新精神分析学派中个体心理学的创立者阿德勒(Alfred.Adler)也认为,个体出生后的头几年对成年后的人格形成是绝对重要的.个体是否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征,集中体现在他的生活风格上,而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已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早期经验理论强调了儿童早期经验对其一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儿童时期获得的各种经验决定了成人后的人格特征.这就是说,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如何做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知识可以在学校、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而人格形成后则难以改变,家庭对孩子人格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奠基性作用.智力、情绪情感和人格是心理活动的不同侧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早期家庭教育只有重视心理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才能谈得上人的可持续发展.
2提升父母教育能力,促进孩子可持续发展
2.1父母要树立孩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并理解孩子
发挥家庭教育职能,树立父母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家庭教育必须以孩子为本,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注意孩子内在精神和支配知识、能力的人生智慧的培养,引导孩子走全面、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要尊重孩子,把孩子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追求的独立个体来看待.父母要了解和关注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不能一厢情愿地规划孩子的人生,把孩子当作自己愿望的实现者,从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导致孩子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激情,自然也就失去了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正确认识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并非是孩子的特长发展和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是孩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健康愉快地成长.许多家长并不理解早期教育的真正含义,过早地让孩子学习计算、拼音等内容,或者不顾孩子的兴趣,强迫孩子学钢琴、绘画、舞蹈等,使孩子过早地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失去了好奇,惧怕学习,厌恶学习.父母以损害孩子的长远发展为代价换取了眼前的短期效益,在家长一时的满足中失去了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可能空间.
2.2提高父母自身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具有较强的情境性、随意性和示范性,父母的每个言行,甚至每个表情,都会具有教育意义.家庭教育更多地体现出了隐性教育的特点,只有提高了父母的整体素质,父母才能营造更具科学性合理性的家庭教育氛围.一是高素质的父母可以增强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和有意性.一方面,父母会随时关注孩子,时时意识到孩子是受教育者,随时随地捕捉蕴藏在生活之中的事件,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一个人的言行是其内在素养的自然流露和外在表现,高素质的父母无意识不自觉的言行可以起到有意识教育的良好效果,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意性.二是高素质的父母可以随时成为孩子学习的良好榜样.父母与子女间的血缘、抚养和情感关系,使得子女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这决定了父母对孩子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再加之,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受父母或者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孩子起着示范作用.所以,父母作为孩子成长中的导师和灵魂的奠基人,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三是高素质的父母可以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容易形成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并不总是表现为主动接受和吸收父母的理性说教,家庭环境常常会以隐蔽的、间接的方式,通过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机制作用孩子,孩子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接受家庭环境所负载的各类信息,吸纳家庭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渗透性影响.提升父母自身的整体素质,可以营造民主自由、宽松健康的家庭氛围,增强家庭教育的自觉性,为现实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广阔的心理空间.
2.3父母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减少家庭教育的失误
从家庭地位看,父母是家庭主持者和孩子的抚养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父母的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并产生深刻的、长远的影响.再者对幼小孩子教育的失误,有些是无法弥补的,或多或少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创伤痕迹,影响其一生,因此,父母应该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减少失误.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设立父母学校的情况下,准父母们应该主动地、自觉地、有意识地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以便能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不同个性特点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要尽量多浏览教育科学读物,结合家教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在启蒙教育和人的终身教育中,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突出而独特的特点,在形成孩子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家庭教育要牢固树立“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理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职能,为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兰萍单位: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