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逆商及青少年挫折教育论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钟贞 单位:广西梧州学院
运用归因理论,正确分析逆境产生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归因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行为尤其是遇到的挫折或身处的逆境进行归因,这些归因可能会影响其以后的行为和实践。这正符合了逆商测试中的归属(Ownership)因素,能否正确分析逆境产生的原因将会影响到人们以后的工作。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效果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他认为,对结果的归因可从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与控制性(内部———外部)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从而将成败的原因归纳为四个要素:能力是内部的稳定要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要素;任务难度是外部的稳定要素;运气则是外部的不稳定要素。但是内外因素和稳定性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对人的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起着不同的作用。在面对挫折时,学生如果将失败归于能力等稳定要素,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并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正确的归因能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并能改变其行为方式,从而使其奋发向上。德育工作者对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归因控制应坚持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原则,使其积极进取心得以加强,消极态度得以减弱,并向良好的方向转化,经过正确的归因可以提高学生逆商。
挫折教育要坚持适度原则,注重日常生活的渗透
作为人生里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青少年时期往往是最容易产生受挫感的时期。为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逆商,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来磨练、提高其面对逆境和挫折的承受力和调节力,逐渐形成对挫折的适应机制和对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抗拒能力,使他们在遭遇挫折打击时能及时摆脱困境而重振旗鼓。适度、适量的挫折能培养青少年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以及对周围复杂环境的适应力,从而提高其逆商;过多、过强的挫折反而可能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产生挫折感甚至恐惧感,甚至降低其逆商。
因此,德育工作者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挫折教育中一定要把握好“度”。此外,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挫折教育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毕竟创设情境进行挫折教育不如合理利用各种现实情境更有说服力。对青少年学生的挫折教育应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灵活开展。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结合教学实际、结合学习中出现的困难,渗透抗挫折思想和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逆商。
挫折教育中要贯穿激励原则,激发青少年学生的成就动机
挫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逆商,让学生产生新的希望和成就动机,所以必须和激励相结合。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就是通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朝着预期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当前随着对受教育者个性与潜能认识的提高,激励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一般而言激励包括情感激励和行为激励,在挫折教育中进行情感激励,要求德育工作者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多方面关心、帮助青少年学生,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不断注入情感,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产生相互尊重与信任,通过赞美和信任使学生满足这些需要之后产生更大的动力,朝着良好的预期发展。而行为激励主要是通过德育工作者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德育工作者如果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示范,就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朝着预期的德育目标发展。
挫折教育中要强化自我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积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有意识地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为提高自我素质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监督、自我改造,充分体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
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对待挫折的态度。而在挫折教育中强化自我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在现实生活实践中逐渐树立积极面对挫折的态度和心理,提高抗挫折的能力,通过自我教育提高扭转逆境、克服困难、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自身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结构,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完成德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