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时代高校教师教育质量提升范文

新时代高校教师教育质量提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时代高校教师教育质量提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时代高校教师教育质量提升

摘要:高校教师是高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保障,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理念创新、结构多元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战略工程。通过改革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校教师;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发展的重心从量的增长转向优化结构布局上,人才需求的格局和结构也将发生巨大的转变。社会迫切要求增加对高端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优质供给。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必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当下许多高校在探索转型发展的道路,这实质上则是在推进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事业正走在路上,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必须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才能适应社会对需求层级和需求结构的更高要求。从供给侧一方看,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执行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方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理念创新、结构多元的高校教师队伍,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必然发挥重要作用。

一、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源于经济学领域中,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理论创新和思想战略。在经济学范畴中,供给和需求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在西方经济学历史上曾经出现以“萨伊定律”为代表的供给侧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侧改革之争,两种不同的理念在特定历史阶段中都一定程度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都存在弊端,其局限性在于,各自都只关注需求和供给自身的静态平衡,也只关注经济的总量分析而不是结构分析。实践告诉我们,供给和需求是一种互动关系,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倒逼供给,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因此,通过改革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有效供给和高质量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所在。[1]经济与教育历来都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我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出供给侧结构性转型,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也迫在眉睫。高等教育要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效益和增强创新动力,最终建立能引领时展、社会进步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回归到大学自身的发展语境中,回归至高等教育的话语体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立足点,应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职业需求。其次,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供给,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精英式人力资源。[2]也有学者指出:“破解难题、走出困境是改革的间接逻辑,回归根本、追求质量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3]

二、新时代对高校教师教学提出新挑战

(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学习方式1.互联网的智能化改变了知识的传播途径在以互联网、云计算为基础的智能平台,正在深刻影响着知识的传播。使用互联网答疑解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惯用的最快捷的方式。网络的普及开辟了新的学习地带,学生可以使用网络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在美国,人们把90后的一代称为“谷歌学习者”(Googledlearners)。[4]知识传播的效率、范围和途径等发生重大变革,很多高校教师在知识的更新方面甚至跟不上学生的步伐,在知识的占有上学生与教师出现倒挂的现象。随着智能化的成熟和完善,智能教学会让学生的认知技能进一步提高。在智能化平台层面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愉悦。这些是对传统大学课堂教学提出的新一轮的挑战,也是高校教师教学面临的深刻危机。[5]2.网络教育平台的推广对教学质量带来冲击目前许多高校都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网络公开课、精品课程、慕课、微课等互联网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到高校的各学科、专业和课程,成为当下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这些优质的网络课程对传统高校的课堂教学形成一定的冲击。首先,质量上乘。以“网易公开课”为例,网易平台上有来自耶鲁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名校的公开课,也有国内的诸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的精品课程,还有一些企业家、文学家的精彩讲学,这些大师、大咖们的思想理论精髓,让我们深刻体验到了身临其境的幸福感。其次,内容丰富。课程囊括了文学、数学、历史、医学、法学、美术等学科门类,既可供专业学生深化专业知识,也可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开阔视野的机会,适应高校大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再次,灵活性强。网络课程的学习时间、地点掌握在学生手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精神状态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并且可以无限次的重复观看学习,这一点的的确确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优势。因此,网络课程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和追捧。网络课程的推出,取代了高校中的部分通识性课程,甚至出现个别教师没有课上的现象。这对高校教师而言,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鞭策。

(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巨大转变1.国家宏观导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经济加快发展,凸显了对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急切需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机制,以改革创新作为前进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内容,加快实现“教育强国”。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倒逼机制,推动学校开门办学,引进校外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增强人才培养对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性。2.错位发展需求错位发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差异化发展策略,为避免同质化引起的激烈竞争,高校引进错位发展策略,以适应形势发展需求。高校教师必须根据时代特点,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类型以及层次结构,实现多学科交叉和融合。要从适应学校错位发展的需求出发,突出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问题导向,与时俱进地调整自身教学职业规划,加强能力提升的针对性。3.立足区域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于培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才,更是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高校,更应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服务面向的定位应该趋于地方化,主要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做到因地制宜,促使教师在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专业实践设计,推进“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几个方面

(一)砥砺崇高师德,争做“四有好教师”高校教师肩负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师德建设对学生成长成才,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调并要求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6]教师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时刻感染、熏陶着学生,对学生道德修养、文化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为学生立道德标杆,树模范榜样,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学生引路人、筑梦人。要做到德能兼修,德才兼备,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将“四个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递人间真善美,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教书育人取得实效。

(二)教书育人,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高素质人才教书和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下在我国部分高校中,教书育人似乎只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大多数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单纯传授知识,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比较突出,出现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一些高校由于体制原因,很多教师只求完成学校设定的基本教学工作量,超教学工作量没有意义,既没有可观的酬劳,对个人职称、晋升也没有推动作用,还不如多花些心思在科研方面,而年轻教师则雄心勃勃,思虑着不如多花点时间在复习考博上,更有价值和意义。互联网智能化时代的网络课程所具备的优势已经显现,高校教师必须正视,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强化高等学校应以育人为中心,学生以能力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教学价值取向。[7]课堂教学,除了传道受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是培养人才,是陶冶一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崇高的理想抱负,进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四个“回归”。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这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由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做到把教书育人作为中心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方式,满足学生需求党的报告中,通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再次明确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学生满意”、“社会满意”为目标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社会需求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实现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同时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造潜力的大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业4.0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和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个性化教育需求显得日益紧迫,这也成为高校教师的必须面对的现实。一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既适应时代变化的,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课堂。

(四)终身学习,坚持专业发展要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需要采取不同模式和方式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呈现多样性、差异性特征。[9]高校在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点的同时,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历程中,要紧跟时代步伐,跟随学校的转型发展进程动态地调整自己,不能原地踏步,满足现状。如河池学院办学定位是要立足河池,服务地方,突出特色,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民族特点的高水平地方本科院校。学校根据转型发展需要,新增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学科,对应地开设了酿酒技术、桑蚕技术、独竹漂运动、板鞋运动、舞龙舞狮、宜州彩调与桂西北山歌演唱、桂西北少数民族特色刺绣工艺等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课程。因此,教师就要在新形势下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开阔视野,提高适应新课程、新教法的能力。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校为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和机遇,教师的发展又为学校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五)提高教学技术手段,与现代科技紧密接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技术推进教育变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得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高校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等新技术变革,要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和尝试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让教育教学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融合,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更大的可能。[5]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学生搭建起通往知识彼岸的桥梁,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策略和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当起学生学习生涯中的指导者、设计者、帮助者,同时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这也是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学习型教师的基本要求。

四、结束语

拥有较高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的高校教师,是一所高校内涵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需求侧和供给侧,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主动适应来自学生方面的教育需求侧的动态变化,更要积极提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金保华,刘晓洁.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经济,2016(06):17-23.

[2]黄光强.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J].现代经济信息,2017(06):375-376.

[3]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71-76.

[4]邓莉,彭正梅.面向未来的教学蓝图———美国《教学2030》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01):37-45.

[5]胡国义.面向工业4.0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7(06):78-83+157-158.

[6].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7]陈正权,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内容和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7(02):23-29.

[8]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9]张思强,卞继红.论办学定位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耦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02):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