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体验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体验教育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来获得认知的提升、情感的升华、意志的领悟和行为的发展.体验教育关注人的健全发展,符合教育目的,适于教师教育课程.在教师教育中,体验教育可以通过案例剖析、角色扮演、观阅经典、模拟课堂及见习实习等方式展开施行.
关键词:
体验教育;教师教育;新建本科院校;欠发达地区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教师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等突出的问题.[1]而坐落在欠发达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经费短缺、办学历史经验较浅、地理位置欠佳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设施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的不足都成为了其大力发展教师教育的短板,《意见》所提出的问题在这种院校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如何回避劣势所产生的影响,寻找适合本校发展的路径,是当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和自己的分析,认为将体验教育贯穿到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中,既能够适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
1何谓“体验教育”
《现代汉语辞海》中,对“体验”一词有如下解释:“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2]也就是说,个人通过自身的直接感知、思考、理解、领悟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来深化认识,从了解事物的表面到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运用之来解决现实问题.美国学者大卫•库伯在《体验式学习》一书中提出了“体验学习”的理念,他指出“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是指一个人通过体验而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和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进行过程是由具体的体验,到观察和反思,然后形成抽象概念,最后在新情境中检验新概念的涵义.”[3]这一理论重视个体的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强调个体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对知识的顺应和同化.体验教育在体验学习的理论基础上有所发展.体验教育理念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托,关注人的成长,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它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从杜威的“做中学”、“生活即教育”到陶行知的“体验出真知”、“行是知之始”,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能够发现这一理论的影子.它主张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课程,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亲身实践,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自主思考,领悟所学理论知识,形成和发展自身认知图式.体验教育关注学生的亲身参与,注重个体的知情意行全方位的人格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大学生多为18—22、23岁年龄段,这个年龄段是个体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大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认知能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有能力参与、体验、思考和创新;此外,大学生处于一个迅速成长的阶段中,自主性和可塑性较强,有意愿参与、体验、思考和创新.体验教育适宜于在教师教育中实施,也能够取得较大的效果.
2体验教育与教师教育的结合
体验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将此理念运用、实施到教师教育中,必须摒弃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要有所创新,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实现学生的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2.1知:案例剖析,掌握理论教师教育课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理论性强.初次接触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理论的师范学生,会觉得这些理论课程生涩枯燥、难以理解.传统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讲授法,从学科知识和教师的角度出发,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而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往往更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理论的抵触和排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不愿意学.案例教学通过情境的营造,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具有真实、生动、形象的特点,新颖的问题提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学生在探寻案例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理论的涵义,并能够融汇各知识点来解决现实教育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如“心理的实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抛出“狼孩”的案例,让学生来自己分析“狼孩”为什么会成为“狼孩”,为什么明明具有“人的大脑”,却不能够说“人的语言”,不能够直立行走,甚至见到自己的同类还会惧怕,不能融入人类社会最后早早地死去.新颖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积极地投入和参与;开放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踊跃地思考;活跃的氛围,引起了学生激烈地讨论;自由的课堂,鼓励了学生积极地发言.学生很容易就给出了“生活环境不同”的回答,最后,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能够得出“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知识点.待学生自己领会了知识点的内涵后,教师再抛出一个类似的案例来加深知识点的印象,并随堂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案例的剖析,学生完全投入,以自己思维的打开来探讨知识、获取知识,提高了理论掌握的效率,不仅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2情:角色扮演,感悟教育家情怀和理念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基本要求.“专业理念与师德”是《专业标准》的第一个维度,在这个维度中,又细化出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等四个具体内容,[4]若将这四部分内容加以概括,可归纳为“情”,并着重于高级情感中的道德感和理智感.“情”不能够从他人的讲述中获得,只能够从自己亲身的体验中习得,只有经历了、感受了客观的情境和事件,才能够体会相应的情感.以经典教育事件和伟大教育家事迹为模本的角色扮演,通过经典情境的营造,特殊事件的再现,特定人物的经典语录呈现,最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如“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劝阻小孩,勿摇小树”事件的角色扮演,由学生自由组队,在完整全面了解这一事件的基础上,适当分配角色,由几位同学分别扮演“摇树的小孩”、“小孩的家长”、“劝阻的旁人”和“儿童教育家孙静修”.要求学生投入自己扮演的角色:“小孩”摇动小树的调皮及油盐不进的顽固,“家长”打骂都无效后的无奈,“旁人”苦口婆心、长篇大论地以道理来劝阻,“孙静修”富有童趣的语言及取得的效果.通过这次角色扮演,不论是演出的学生,或者是观看的学生,都能够明白一个道理:了解儿童心理,以学生为本,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基本前提.学生也能够体会做一名好教师,需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关爱学生,与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学生投入角色后,每一个肢体语言,每一句台词,都能够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带给观看的同学强烈的感染力.这种现场的、身临其境的教育情境,带给学生的体验是震撼的,留给学生的印象也是深刻的.通过对各种类型的教育情境和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经典事迹的角色扮演,并进行角色扮演后的分析、总结、谈论心得体会,能够给予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能够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教育、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确立坚贞的职业热情,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形成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
2.3意:观阅经典,坚定职业理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教育家办学”的战略,可教育家从何而来.纵观教育的历史长河,每一个教育家之所以能成长为“家”,无一不经历了长期的教学和管理实践,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而不是作为谋生或者追求权钱的手段.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他的教育实践活动长达三十多年.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和体系.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自23岁起开始收弟子,“专心致志地授业,大致在42~45岁之间、68~73岁之间”,[5]其教育活动持续了五十年之久.他的宝贵教育思想由弟子记录下来,汇成《论语》,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直到现在,我们也常常拿来“古为今用”.如今,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常常有教师不愿做教师,放弃三尺讲台,转考公务员或者转行到其他行业,而教师的频繁变动和流失会给教育事业的正常进行带来一定的压力.当然引起这种怪想象的现实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待遇问题、地域问题、职业倦怠问题、工作压力问题等等.然而,我们也有坚守教师岗位几十年如一日的“最美乡村教师”曾维奋等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怎么能不计名利地坚持下来,并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一种精神,一份责任,一份毅力.在面对诱惑和困难的时候,仍然坚守教育岗位,就需要意志的努力,需要坚定职业理想.大学阶段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树立正确的职业信仰和使命感,形成坚韧的奋斗精神和坚强的人格,是较为容易的,是不容易更改的,也是能够影响终身的.教育家的经典著作,不仅仅体现了其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其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学生可以从经典著作中汲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也能够体会前人对教育的热忱和奋斗精神.教师可以在课堂外开设“第二课堂”,定期组织读书会.每一次读书会预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可结合课程学习的章节进度来确定,教师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书目.如在讲到“教育学概述”这一章的内容时,阅读书目就要与本章相关,可推荐《学记》、《论语》、《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国教育改造》等.给学生一段读书的时间,然后召开读书会,在会上,学生可以谈自己读后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甚至辩论.最后,教师进行引导,总结,使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教育学》这门课程时,就受到“大师”的思想熏陶,了解教育是什么,教育有什么价值,从而产生对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并深刻体会从事教育事业需要的意志努力.[6]教育影视作品,通过生动形象的音像材料,营造真实自然、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综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能带给学生独特的、真实的、直观的体验.在观看影视作品之前,首先要明确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理念,根据这个目的,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影视作品,如《死亡诗社》、《心灵捕手》、《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等.教师在正式放映影视作品之前,要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避免看过就忘.观影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发表感想,引导学生体会做教育需要承担的责任.
2.4行:模拟课堂,切身实践《专业标准》把“专业能力”也列为了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专业能力,是一种操作能力,是操作技能与专业理论知识的结合.它以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以技能的训练为依托,在训练的过程中发展.专业能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于能够应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即“知行合一”.[7]模拟的课堂,提供了现实的教学情境,不同于平常师范技能训练中的“试讲”,没有预先的演练,也没有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托儿”,模拟教师也不是演员,把自己事先排练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再表演一遍.在模拟课堂中,除了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其他的因素都具有很大的可变性,比如调动听课者的积极性、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给予模拟教师足够自由的发挥空间,非常锻炼模拟教师的临场发挥和机智应变能力.需要学生在开讲前,做足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多练习教学基本功,调试心理承受力,才能在模拟的课堂中,自然地体验真实的、丰富的教学情境,体验教育学科理论的实用性,练习教学技能和其他教学能力.课堂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引导讲课学生进行课堂反思,要引导听课和参与学生总结所观察到的问题和闪光之处.此外,实习、见习是师范生“行”的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在见习前,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见习的意义和目的,明确见习的注意事项,学习见习的方法,并留给学生写见习观察记录的作业,督促学生投入见习,避免见习时的敷衍、走过场和遗忘.在见习中,学生作为一个观察者进入学校和课堂环境,能真切地面对和体验教学一线的事件和问题,能够结合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自身的深入思考和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的处理方法,启发新的体会和领悟.见习结束后,召开交流大会,让学生都谈谈自己在见习中遇到的教育事件和收获,并鼓励学生讨论.实习是学生经过多年理论知识学习和师范技能培养后的“小试牛刀”,也是学生在正式进入教师角色前的预演,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结语
师范生在体验中学习,参与着、实践着并收获着.体验教育可以贯穿于教师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可以指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教育情操和意志坚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的教学技能和能力,能够培养出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学生.体验教育的效果是很明显的,而它对硬件设施和经费的要求都不高.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完全可以运用体验教育这一理念来指导和施行教师教育,根据本地区的地方特色和本校的办学特色,开发适合本地区、本校的体验课程,形成自己独特的培养方案.
作者:王石薇 单位:湖南省澧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