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师教育“两张皮”现象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两张皮”是指相互之间原本存在必然联系或依附关系的两种事物发生游离而单独存在。我认为,目前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广泛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备课与上课“两张皮”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上课应以备课为蓝本。备课在前,上课在后。但是在教师的实际教育行为中,广泛存在着备一套,教一套,即备课归备课,上课归上课的现象。留心这些教师们的上课,会发现它毫不依赖于备课,甚至有先上课后备课,顺序颠倒的现象。由于备课与上课是“两张皮”,在很多学校中存在着备课好的上不好课,上课好的备课检查分数低的可笑现象。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供学校领导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的备课需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和教育现代化的需求。而平时上课则须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坚冰不化的应试教育服务,必须在45分钟的单位时间内体现让学生学会做题、学会考试的“效率”性(或称为“有效教学”)。两者自相矛盾。如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数学备课的“做一做”,思想品德备课的“行一行”,事实上是行不通的,真的让学生参与实践了,哪来那么多时间训练做题目?二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们普遍课务多、负担重,现实的月考、周考又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课堂教学又直接与考试成绩相联系,由考试来检验,需要优先考虑,全力、扎实而为之。备课检查毕竟是一个月甚至是更长时间进行一次的事情。照着教学参考书抄一抄,突击一下还来得及。这种情况下,教师大多会选择先“务本”(上课),后应对“花架子”(备课)的策略。
二、日常课与公开课“两张皮”
按理说,公开课要与日常课一样上,这样才能实现公开课的汇报、展示、评估与研究价值。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教师的公开课常常一反常态,与日常课的风格截然相反。由于日常课与公开课是“两张皮”,使得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之前要进行一次又一次不惜工本的排练,甚至安排好哪个问题由哪些学生举手,老师叫谁回答,怎样回答。公开课成了造假课,成了教学生说谎的课。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日常课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必须应试“效率”优先。公开课以汇报、展示、评估与研究为目的,必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与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二者目的并非一致。二是目前流行的在学习西方基础上诞生的一些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水土不服,不符合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有的甚至根本不可能在日常课上得以应用。而公开课的听评者(包括一些“专家”)又十分推崇这些教育改革理念。他们评价一堂课好不好,看的就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师生互动情况怎么样,“新”教学方法应用得怎么样,现代化教学媒体使用得怎么样……以至于教学中出现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信息传递,学生非分组、非讨论型学习,未使用课件等现象即使有效,也会如冒天下之大不韪,被乱扣帽子,大加批评。
三、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两张皮”
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教育科研围绕教育实践展开,教育科研产生新的理论,再去指导教育实践。而当前很多教育科研却并不遵循这条道路,往往是“做一套,写一套”。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科研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评价教育科研搞得怎么样,看的是教育科研的成果,而教育科研的成果,可简便地量化考量的就是教育论文。这使得很多教师在头脑中建立了这样的糊涂等式:“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成果=教育论文”。教师出于职称晋升、荣誉评定等实际需要,会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一手拿剪刀,一手拿糨糊,临时拼凑论文。二是教育科研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首先是教师缺乏由教育科研成果指导教育实践的平台;其次是教师的教育科研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偏代全、一劳永逸、主观臆断的习气造成了孤立、静止、片面的“科研成果”。教育科研不需要对教育实践负责,使得教师在论文中无关痛痒地泛泛而谈,甚至文过其实地夸夸其谈,都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教师教育行为的“两张皮”现象体现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尖锐矛盾。我们惟有实事求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教师共同努力,方能破除这种害人的“两张皮”现象。
作者:钮烨烨 单位:江苏吴江经济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