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师教育思想及其价值范文

教师教育思想及其价值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师教育思想及其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师教育思想及其价值

摘要:

俞子夷的教师教育思想作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教育背景和长期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影响,并在不断的研究中成型。他学习西方教育理论,并应用于中国教育实践,进而发展来的教育思想既体现了一般教育原理也符合中国实际。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注重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学指导是其教师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些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当今的教师教育有着借鉴价值

关键词:

俞子夷;教师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俞子夷(1886—1970),又名旨一,江苏吴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俞子夷出生于普通店员家庭,曾就读于南洋公学,因“墨水瓶风潮”反抗专制教育退学。后跟随蔡元培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蔡元培出国留学后,俞子夷开始投身教育事业。随后其任教于新民学堂、爱国女学、广明学堂、青墩小学、南京高师等。徐特立称赞他“在中国教育界有极大的贡献”,孟宪承说他是“真正的教育家”,足见其在民国教育领域影响力之大。

一、俞子夷教师教育思想的渊源

(一)教育背景的影响俞子夷自幼聪明好学,6岁上私塾,课余时间随做店员的父亲学习珠算,12岁进入中西学堂,半天学习英文,半天学习传统文化,15岁时考入南洋公学,学习一年后缀学。可见其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但正是这些教育奠定了其人生发展与思想成长的基础,尤其是南洋公学的学习经历成为其思想的转折点。他在《自传》中写道:“到了南洋公学,眼界大开,思想也有很大变动。”[1]正是南洋公学的新式教育使他开始真正认识西学,学习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来改造中国的教育实践,为其教师教育思想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二)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俞子夷做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曾服务于普通学校,也曾就任于师范学校。自其20岁时进入广明学堂任教起,直到去世为止的64年中,他都“战斗”在教育的一线,也当得起“真正的教育家”的称号。当然,长时间的教育工作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例如其著名作品《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一书,就是他真实教育生活的反映。因此,可以说俞子夷长期的教育活动和丰富的经验正是推动其教师教育思想发展进步的动力泉源。

(三)对新教育理念的不断研究俞子夷曾在浦东中学教初中的动物和植物等课程,虽认真教学,但由于一味高要求,不讲求教育方法,导致学生很不满意,并在暑假前的大考中集体交白卷,以示抗议。至此,他认识到教学法的重要性,开始教学的反思和研究。他说“这一教训是我开始研究教法的原动力”[2]。由此他开始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学习、研究和吸收。正是不断吸收新思想,研究新理论,进行实践并总结反思,俞子夷的教育思想才能逐步发展成型。

二、俞子夷教师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职前培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俞子夷认为要做好教师,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弄清教师的时代使命和任务,端正自己的教学心态。第一,确定教师的专业地位。在当时教师的概念非常宽泛,认为儿童的乳娘、母亲、父亲、祖母、姐姐,或者家庭中、邻居,无论任何和儿童接触的人,都可能成为儿童的教师。俞子夷认为他们或失于过严,或失于溺爱,或失于不负责任,都不能正确引导教育儿童,虽对儿童产生影响但都不能成为专业的教师。他指出“要做儿童的教师,本来不是容易的事,不是不学而能的事”[3]。专业的教师应经过专业的训练,有“慈母的心严父的格”[4],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技能。因此,教师虽是一种职业,但教师与工程师、医生、律师和政治家一样,更是一个专业。第二,明确教师的时代责任。生活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俞子夷认为知识分子应转变个人主义的思想,自觉承担起国家和民主复兴的责任。他说:“过去的知识分子不少抱独卫一身一家主义。今后受过教育的青年,应人人有兼顾一村一乡一县一省一国的理想和实力。”[5]他认为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做好教育工作,促进教育普及,培养民族精神,开启民智。“我们是直接施教的人。立国精神,当由我们培养。……义务教育的普及,平民教育的推行,完全是我们的责任,教育上的原理,也该从我们实地施教的经验里产生。”[6]

(二)在职研修:以改良教学方法为核心俞子夷认为“教育为人类自求进化之一作用,固守成法者,自招灭亡之道也。不欲固守成法者,常求革新,故革新之事无日无之,无时无之”[7]。因此,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不断进行学习研究,以革新自己的观念和方法。1.以因材施教为基本目标班级授课制作为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洋务时期被引进中国,废科举设学堂后,被普遍采用。民国初期,由于学生来源差别很大,学习程度很难划一,以及操作过于死板等原因,导致“旧有因材施教的办法扫荡无遗,理想的程度齐一终究没有达到,然而学生、父兄、社会、教员各方面都觉得痛苦”[8]。因此,俞子夷提出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他指出:“教爽直的人,用爽直的方法。教周密细腻的人用郑重缄默的态度。各就个性去应付,教师自己仿佛是现千手千眼的一位观音。”[9]2.以循循善诱为核心方法循循善诱一词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10]俞子夷非常推崇循循善诱,并认为循循善诱就是教师根据儿童需要,领导儿童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所谓诱,便是这等领导的意思。领导要适合各被领导儿童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循循’。能循循的,才是善诱。”[11]在采取循循善诱方法时,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教师的言语态度。教师应该领导儿童快乐地玩,快乐地学,努力做到“儿童化”,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主动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强制所有学生来适应老师。3.以理论与经验相结合为归宿理论与经验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争论的焦点。俞子夷认为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样重要,提倡教师要做到理论与经验结合起来。他说:“经验没有理论去指导,往往要走迂远的路,或者走入不正当的路。走迂远的路是空耗时间和精神;走入不正当的路要生产不好的结果。理论决不能代替经验;然而理论却可以做经验的指导。最好要把学的理论和自己的经验化在一起。”[12]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平衡理论与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实现二者的统合,才能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三)教学指导:教师教育的有效保障为促进在职教师教法的改良和专业素质的成长,教学指导是俞子夷给出的另一个有效办法。俞子夷认为当时学校指导的风气很淡,“我们全国学校制度里可以说完全没有指导的。视学员不必说,就是劝学员、学务委员也没有一些指导的性质”[13]。因为缺乏指导,教师难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或者发现不足缺乏指导,就不能改正,也就很难进步。他提到自己的许多朋友曾经都是很好的教员,但由于学校忽视指导,十年后这些教师都变成陈旧老派的教师。因此,俞子夷高声疾呼:“那么我们用了五年的师范才养成一个新教员,再花了十年的教育经验把他变做陈旧;这是什么制度?”[14]故此,俞子夷非常重视指导的重要性,把指导问题和经济问题与试验问题列为小学校的三大问题,积极倡导学校要加强以校长为领导核心的教学指导。

三、俞子夷教师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时代责任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能否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时代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重要问题,这也是俞子夷积极倡导的。时代的发展给当代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人才。因此,教师应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改进,积极参与到教育领域的改革行动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青年,促进民族复兴。

(二)教师应重视教学中的学习、实践与改进俞子夷成长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固然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持之以恒的研究和改良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正是不断地学习、实践与改进,其教育思想才能不断丰富,教育实践才能越做越好。他认为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半要靠教师的天才,一半也要靠教师平时的修炼”[15]。因此,教师应经常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运用,进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三)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指导虽然中国当前已建立较完备的教育督导制度,亦有专门的教研机构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但多年的实践似乎效果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没有培育“共和精神”。俞子夷认为良好的教学指导首先就是要有共和精神。他认为共和精神就是指导的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教师也应有机会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到指导中来,而不是指导者“一言堂”。第二,没有做到对症下药。在中国教学指导者往往是教育行政人员或者教育理论人员,他们用行政或理论的观点来要求教师,很难针对教师的特点和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教师也就难以进步。因此,在进行教学指导时,指导者作为主动方要了解教师实际需求,对症下药,同时要注意提高被指导者的参与度,双方互相讨论,以促进教师问题解决。总之,俞子夷在吸收西方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育实验与研究,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了自己的教师教育思想,对教师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及教学指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目前来看,这些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2]董远骞,董毅青.俞子夷教育实践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23.

[3][6][7][8][11][12][13][14]

[15]董远骞,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0,147,1,70,243,50,29,29-30,86.

[4]董远骞.俞子夷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170.

[5]俞子夷.教育杂文(全1册)[M].杭州:国民出版社,1946:131.

[9]俞子夷.怎样做教师[M].上海:中华书局,1939:157,32.

[10]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63.

作者:夏豪杰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