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历史课互动达到师生和谐统一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论文缘起
全球化、信息化为特点的新经济,多极化、民主化为特点的新政治,生态化、网络化为特点的新文化,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功能就是把宏观的社会文化结构转化为学生的微观的个体心理结构。而转化必然要经过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活动才能达成。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学生、教材和各种教育媒介之间形成了一种多重的平面、立体的互动关系,即师生以教材为凭借,依靠各种教育媒介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传递和反馈,使教学过程形成动态、开放的系统结构。由此可见,教学活动操作的核心理念,就是师生间的有效交互。初中历史课是一门社会学,它不象文学那样生动形象,也不象自然那样妙趣横生。历史教师更要在课堂教学中,留意教与学交瓦活动的氛围、方式、手段,使互动更为有效。
二、核心思想
(一)、概念界定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教与学只有在交互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二)、理论依据
1、新课程的相关理念
综观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交流性、灵活性。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活动,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适应当今社会的有用人才。
2、构建主义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的,其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是构建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三)、遵循原则
1、交互性原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提倡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瓦活动,从而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在交互活动中不仅能学得知识,也能学习做人、待人、沟通、交往和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每个个体都应足积极主动的。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在情感态度上由消极等待转变为积极求知。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实时参与、积极的输入输出牛富的信息,不断影响或改变着教学的进程。
3、协作性原则:协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化进的‘种教学活动,是同伴间的合作互助活动。通过协同操作,协同讨论,学生享有充分的参与权、选择权、评价权。
4、开放性原则:在初巾历史课章教学中,敏帅要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牛在获取知识的时,学会主动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取终身有用的能力。
三、实践操作
(一)、在优化的情境中互动
学生的思维,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能不断发展。假如没有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的自主性就难以发挥,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造性行为;假如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他们的思维火花就难以进发出来。《标准》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l、师生互动,构建良好的伙伴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前提。而优化互动情境,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教师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艺术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
(教例)在学习《秦的统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小组中,和学生坐在一起,倾听学生的发言、讨论。在小组活动结束后,让各组学生代表发言讲解,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并补充分析、板书要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2、生生互动,形成合作交流的氛围
当今,科学发展日益综合化,集体的创造代替手工式的个人创造。《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样,可以使课堂布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教例)学习《人类社会的产生》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引导同学们看阅教材内容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人类起源这一问题,在小组讨论时每位学生都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看法、观点毫无保留地说出来。然后各组派出代表,在班上发言。
生l:我们组认为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因为我们相信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生2:我们小组的大部分同学也认为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可我本人表示怀疑,因为我看过《圣经》,那里面记载着:我们人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还说天地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我想既有“上帝”这个词,“上帝”的存在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生3:我们小组的意见不一致,有的同学认为人是由天神女娲捏造而来的,有的同学觉得无论是上帝创造人类,还是女娲创造人类,或是劳动创造人本身,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还弄不清到底是怎么一同事。
生4:我们小组一致认为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种说法也是最科学的,因为无论是竖立行走,手脚形成,语言产生,入脑形成,工具制造都是长期劳动的结果,当然这个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生5:我们小组认为天神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人类,达尔文提出古猿进化成人的说法,我们都不能完全相信,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亲眼所见,我们现在虽然还找不出否定或肯定的理由,但我们相信将来我们会找到正确的答案的。
3、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境界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也应该重视,教师应借助媒体手段,开辟历史课堂教学的新天地,将学生引领到声情并茂的境地,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才能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
(教例)教学《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教师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随之学生的留意力被充分吸引,思绪完全融进影片之中,学生可以从影片的镜头中,了解中国当时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社会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便充分调动起来,纷纷发言,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课堂也就布满了活力。
(二)、在彼此的角色中互融
中国传统教育崇尚“师道尊严”,民主精神淡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的充当定向、定规和定论者,扮演着“领导者角色”,对课堂活动进行控制。而学生却始终处于“受动状态”,是“受抑者角色”。
1、注重师生权利互换
人生来就有求知欲望,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产生问题,创新始于问题。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的接受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殊不知,“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未必是“学生的问题”,这样表面看是学生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有其真正从释疑到练习思维的效果。孔子日:“疑,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疑是探索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这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
(教例)在进行《古代手工业》这一内容教学时,笔者采用了学生自学设疑提问,教师点拨提示解疑教学法,引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自主学习,设疑提问,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认真地看阅教材,仔细分析,互相切磋,提出了许多有意思、有价值的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教材,讨论并解决问题。
2、注重师生位置互动
一直以来,学生与教师之间总隔着一张不大不小的讲台和一级不高不矮的台阶。这些把教室分为两个区域:台上和台下,或者说是教育区和受教育区。殊不知,这些东西无形中给人一种“师道尊严”的同时,更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谁与争锋”的不良定势。谁站在讲台上,谁站在讲台下?教师非得站在台上进行教学吗?学生只能坐在台下进行学习吗?不见得!因此必须在心理上撤去这些障碍,使师生之间做到“没上没下,没大没小”。这样,学生才会带着自己的思想大胆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主动地去参与、去探究,以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创造为手段,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主体自始至终处于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例)在教学《古代农业》这节内容时,笔者考虑到该节内容较多,且明显地分为四大板块。因此,先让学生围绕四大板块进行自主学习,碰到的问题在四人小组中尽量解决。之后让学生推选代表上讲台分析讲解,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表现的机会,能无拘无束展现他们的才华,我就坐到学生中间,也认真地听讲,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待学生讲解完毕,师生一起综合归纳,由于学生只顾各项成就的例举,而缺乏对它们内在联系的把握,教师只在最后提醒学生弄清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注重师生角色互变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教学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其主角一直是“闻道在先,术有专攻”的教师,学生只是当然的接受者、倾听者。严格地说,这一过程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并没有达到信息“交流”。
(教例)在教学《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这一节内容时,考虑到这节内容较为明确、浅晰,故采用“角色置换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导入新课后,马上板书本节内容的复习提纲:1、古代希腊、罗马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哪些成就?2、古代希腊、罗马有哪些史学着作?3、古希腊、罗马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哪些成就?4、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怎样来的?接着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五分钟后,教师鼓励四位学生上台分析讲解,他们讲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其他同学也听得很认真。讲完后再让全班同学作补充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纳,进一步明确本堂课的知识要点。然后教师再启发学生作进一步分析,并认识到所有古代的文化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在各自的分梯中互进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有先天的禀赋差异,也有发展程度的差异;既有智能方面的差异,也有个性上差异。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看,“差异也是一种资源。”承认差异,适应差异,因材施教,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要义之一。
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安排应该考虑师生互动结果。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把教材的逻辑结构直接平移为课堂教学结构。这种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备课、上课方式,无论课的结构多么严谨,教师语言多么丰富,课堂师生互动总缺乏其整体性,师生互动的氛围也很难形成。由此可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促进师生互动的又一重要理念。因此,教师从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反馈信息,并及时有效地调控教学。通过分层互动,频繁获得分层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矫正,实现教与学的平衡,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教学目标分层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我们设计层次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通过实验证明少年至少可以确定其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水平,表现为学生已经能够独立、纯熟地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第二个叫潜在水平,表现为学生尚不能独立、自如地完成任务,在经过帮助启发,通过努力后才能完成。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我们设计的层次目标必须建立在“最近发展区”上。
由于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各不相同,划分层次要适当,确定层次目标更要适度。适度的目标是指要适当高于学生已有的水平,又是能让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就象“跳一跳,摘桃子”,桃子的位置(目标)就要让不同个子(层次)的学生跳起来(经过努力)都能摘到。假如桃子的位置不分高低(层次),可能是“高个子”(高层次)伸手可获,而“矮个子”(低层次)却高不可攀。因此,为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在制定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教例)教学《四大发明》这节内容,笔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目标分层。第一层次:要求学生把握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第二层次:要求学生能了解四大发明的具体创制过程;第三层次:要求学生理解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第四层次:要求学生能从四大发明中获得启示,萌生创新蒽识。结果,大部分同学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第三层次的要求。个别同学还能达到第四层次的要求。有些基础实在太差的同学,至少也能达到第一层或第二层次的目标。但我告诉学生,不管你达到哪一层次,都已经完成了这次任务。
2、教学方法分解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总是采用教师分析讲解教学法,即绝大部分时间由教师分析讲解,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趋向单一,枯燥乏味,使许多学生难以接受。假如能对教学方法作些“分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例)教学《抗击外来侵略》这一内容,笔者让学生讲述故事引入新课,接着用媒体播放自制投影片,要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再让部分学生讲析,大家补充,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帮助中下学生进一步明确重点,理解难点。
3、教学评价分度
对学生历史成绩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老师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参照物。笔者以为:对学生历史成绩的评价,可根据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期中、期末测试中成绩等多方面去综合。
(1)、学生自主评价: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心里最清晰,所学的知识把握得怎么样,学生自己最清晰。教师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评分标准,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再让大家审评,最后确定分数,给每位学生属于自己的评价,亦强化了生生交互,同时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2)、注重纵向评价:评价应着眼于未来,侧重于发展,有利于改进,在现实评价中,教师无形中会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横向比较。其实,评价是对每位学生本身而言,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赛竞争。因此,教师应强调评价的引导作用,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的纵向发展,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成功,为今后师生交互的进一步优化作好铺垫。
(3)、历史修养与人文素质的评价: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评价,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发表见解、据理力争后,分别给这些学生打出分数予以评价;同时也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评价,如学习《为国为民高风亮节》这节内容后,学生们深受感动,053班的孙晓玲同学勇敢地与侮辱弱小同学的不良行为作果断的斗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高度评价,郑重公布给予加分,以此鼓励学生,扬文明之风。
(4)、期中期末测试评价:期中期末测试是传统的量化评价,这只是对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考卷虽然难以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它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因此,进行期中、期末测试还是必要的,测试成绩可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依据之一。
四、几点体会
(一)、师生交互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既有来自于个体内部的需要,又有来自于外部的需要,而且只有当外部要求与内部需要有机整合时,才可能产生强盛而持久的动力源,推动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当师生互动中形成了和谐的关系后,教师对学生信任的期望,给学生以真诚的鼓励和帮助,学生则感情倍增,爆发出强劲的学习动力:当教师的“教”对学生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后,学生则会对教师的“教”产生浓厚的爱好。可见,成功的师生交互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自我选择将形成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会因此不断进行自我的调控,不断反思学习的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曾对采用传统教学法的2000届003班学生和实施新教法的2003届035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了调查统计,现将调查统计结果列表比较,不难看出新的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
(二)、师生交互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生之间、伙伴之间的交互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讨论不同于交换物品,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交互活动中交换的是思想,有效的小组讨论,激活的是学生的思维,必定产生1十1≥2的效果。学生的思维经常受环境的影响,在交互中经常会碰撞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创新思维。
(三)、师生交互活动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师生间的有效交互能激活学生的知识源头。学生在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师生之问、学生之问的各种交互活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不断提升,在历史课堂上的投入不断递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使学生把握系统的历史知识。同时,借助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途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步入创造性学习的境界,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谨慎的科学态度、良好的思维品质、广博的创造潜能,最终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新。我曾对采用传统教学法的2000届003班学生和实施新教法的2003届035班学生的历史修养、人文素质进行了测试,现将测试结果列表比较。
五、结束语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的过程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因此,师生交互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交互,教和学就无从谈起;没有交互,历史课堂就会失去光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为现代历史课堂教学架设了新的“路标”。让历史课堂教学在优化的师生交互活动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海无涯,学无止境,本课题的操作流程还不够完善,操作思路不够严密,这只不过是我在教学海洋的岸边所捡得的几枚贝壳而已。需要在以后的实践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