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本科生院体制下计算机教育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首先对本科生院的发展进行了概述,然后明确了高校建设本科院校的定位,接着提出了本科生院体制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方案,最后重点论述了本科生院体制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策略,包括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课程体系、明确教育目标、转变教育理念、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本科生院;计算机教育;人才培养计划
近些年来,各高校对本科生院的建设工作给我国本科生教育体制和机制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建立本科生院可以深化改革我国各大高校的本科教育机制,能够创新高素质化人才培养的方案,改善我国本科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这种环境下,计算机教育应该勇于面对变革,积极地创新和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模式,提高高校计算教育的水平,力求培养出高水平全面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一、本科生院发展概述
就全世界大学教育而言,本科教育工作是大学教育的根本核心及基础性任务,本科生院是主要负责本科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管理机构。意大利帕维亚大学首次建立本科生院,之后本科生院逐渐发展于英国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制,最后在美国的哈弗学院及其耶鲁学院的综合大学学院制度中得以成熟[1]。2010年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在2010年到2020期间本科教育改革与创新和本科生院发展的具体规划,出台了有关本科生教育工程的相关措施,学校逐渐重视对本科生教育工作的实施及其人才培养计划,为了加强本科生教育质量、强化教育改革的力度[2]。建立大学本科生院可以深化改革我国各大高校的本科教育机制,能够创新高素质化人才培养的方案,改善我国本科的传统教育模式,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建设本科院校的定位
我国各大高校对其本科生院的具体定位是面向本科生教育,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贯穿落实本科生教育机制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本科生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学校各方面的教育资源[3]。通过相应的本科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制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方针计划。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色、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一流创新型本科教育机制,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模式与专业性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课程课堂学习及其项目学习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设统一高效的本科教学管理机制,整合全校各个方面的教学资源,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服务能力,力求培养世界一流的高素质本科人才,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本科教学品牌。
三、本科生院体制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方案
各高校为了实现本科生院提出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高校必须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建设以培养精英化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型本科教育的体制和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建设和世界一流行大学相接轨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健全本科生院组织机构和教学管理机制及其运行体系;加大推进本科教育专业综合性改革,加强计算机专业优势课程体系的建设。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高校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进基于计算机专业相关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理念;推进创新型的教育考核制度;推动大学生外语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提升,促进计算机教育走向国际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估体系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本科生教学管理化信息平台;同时需要强化精英人才学院建设,培养学术型研究拔尖人才;推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力求培养工程领军型人才;推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学习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积极鼓励大学生举办社团等社会活动,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结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政策制定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本科教育改革政策及其管理体系。
四、本科生院体制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策略
我国的改革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同时也明确了教育在国家发展策略中的重要定位。学校要运用本科生院的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新思路,同时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身的特点,在本科生院体制下提出相应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促进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创新教学方式高校要以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将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大学为目标,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人才。高校应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本科生数理化基础性学科的学习,以便为以后的学术科学研究及其工程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理论。在培养科研型创新人才计划上,本科生院应该结合与英才学院之间的合作,采取本科、硕士、博士贯穿培养的模式,将拔尖的精英人才培养成科研型创新人才。在对工程领军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应该制定工程型领军人物培养计划,制定专项的培养方案,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与社会一流的IT企业相互合作,根据学校本身的特色培养工程性突出的技术人才。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色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给学生提供给足够充分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以便学生可以自我选择,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学习的方向,选择成长的方式等。在计算机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方面及国际评估,学校应该加强对已有的计算机科学研究成果的巩固,进一步将人才培养计划和国际相接轨[4],争取开展国际评估。
(二)改革课程体系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上的改革,需要对于国内外的一流大学进行调查研究,建设世界一流型大学课程体系。例如,在计算机专业导论课的改革和创新,对于本科生的入门教育,教师需要对计算机专业的导论课程进行改革,在实际的计算机导论课上需要强调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体系、计算机科学的整体思维模式、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机构、计算机科学的具体学习方法和技巧,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实验教学上的改革和创新,学校需要加强国家级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反实验室的建设,重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实验教学,将实验教学课程分为特定的等级,如基础、综合、创新等。在本科教育的项目学习上,需要加强学生项目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科学创新项目的培训,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国际教育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提升学生应用外语和国际化的能力。建立先进的计算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在教育改革政策及其本科教育激励机制上的改革与创新,学校需要根据本科教育改革的政策和相应的管理机制,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育改革政策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明确教育目标对于大学本科计算机教育改革的目标,学校应该明确本科教育的改革最终的目的在于健全完善大学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不管大学教育如何改革,无论教育机制如何变化,都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育的中心。学校应致力于培养研究型、全面型、个性化的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本科毕业生,力求为将来的学术科研带头人、重大工程领军人及政府行政管理领导人提供储备人才。高校应建立通识教育模式与专业性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课程课堂学习及其项目学习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四年制的本科生院课程体系的组成,应该包括以通识教育的核心基础性课程及其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面向大类学科领域的公共课程、专业学科课程、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同时需要补充基础的项目学习、文化思想素质学习、跨文化交流学习等。
(四)转变教育理念在计算机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在当前时期下的计算机本科教育,高校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让教师指导计算机教育不仅是传授学生计算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实际的操作手法,当学生遇到教材以外的难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其自主探究未知问题,培养学生的基础操作知识和能够独立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应该探究计算机专业学生成才的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在计算机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学校要重教学的方式,计算机专业属于工科,它基于项目学习注重强调在动手操作中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都是通过基于项目的操作中学习出来的。
(五)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在计算机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成败与高校计算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有直接关联的关系。学校应该加大对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让计算机教师参加在岗培训或者外出轮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让教师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提高计算机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与此同时,再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的待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尽可能地吸引优秀教师人才,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高水平计算教师人才投身于一流的大学教育中,然而依然有许多学校对于本科的教育投入力度不大,如果真正地达到重教、思教及其乐教的水平,还需要高校不懈的努力,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体制、教学认识、教学机制等方面的不断改进,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高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
五、结语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为强的专业学科,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对大学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科生院制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要明确本科院校的定位,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优化培养目标,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吕玉.学分制管理体制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4(10):72-73.
[2]曾志东,夏艳.计算机学科创新型教学体制的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2):235-236.
[3]蒋宗礼,徐晓飞,王承发.高标准严要求加速培养创新型计算机高级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增刊2):29-31.
[4]陆枫,金海.将并行计算纳入本科教育深化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08-112.
作者:韦婷婷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